文
陈一筠
我国人口统计显示出男多女少的实情。
从婚姻的角度看,多出的男性人口分布在低学历、低职位、低收入的层次上,大多尚未进入城市的婚恋市场。
而城市婚姻市场却显示出高层次女性过剩的情况。“三高女性”(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择偶难,已成为令人瞩目的普遍现象。
无论是男多女少还是女多男少,都影响到一男一女婚配的人口前提,使婚姻市场发生危机。
实际上,这些年来,人贩子向偏远落后的地区拐卖妇女,这是低层次上的问题;而城市中的“第三者”插足和“剩女一族”,则是高层次上的问题。
现今某些大城市,由于较高层次的单身男人即新郎候选人不够分配,于是已婚男人参与“再分配”的现象已不鲜见。
中年丈夫们“优化组合”,弃旧图新,与此有关。
而那些成为“第三者”的女性,或在“竞争上岗”的行动中挖了妻子们的墙角,或在“分享爱情”的渴求中充当了情人。总之,男士行情看涨的背后,发生着女人之间的战争。
这,与其说是道德问题,不如说是人口问题。
我应百合在线与成都晚报之邀,去成都参加了一个单身沙龙活动。
一到现场,令我颇有感触的确实是男女性别比悬殊,女士多男士少。
我在深圳的“万人牵手”活动现场也看到相似的情形。一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翁声称他非30岁以下的女人不娶。
婚姻市场上,简直是一派“公鸡涨价,老公鸡都值钱”的局面!
曾听人这么调侃说。记得有一次,旅行社邀我去接待一个境外来的“相亲团”。团里28人,竟有20位女士,只有8位男士,且男士中老弱病残者占了一半。
我在美国访问的时候,也听说“三高女性嫁人难”的问题。那些高个子、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单身者比例甚高。至于离异的、有孩子的女性,找对象就更难了。
以上情形,是现代男女择偶成婚的困境之一,似乎全世界都如此。
用一句社会人口学的术语来说,就是“男女性别比结构性失调(有些地方是绝对失调),给一夫一妻的婚配制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北京晚报曾讨论过一个热门话题:“为何中年丈夫行情看涨?”,可能也源于这样的人口学事实吧。
怎么办?国内外专家们冥思苦索,也没找到什么妙招,只是提出了某些善意的建议。
例如,年轻女士要抓紧点,谨防错过“妙龄”期;进取心特强的大学女生也可考虑先结婚,再读硕士,博士,以免读完书被“剩”下来。
再如,打破传统择偶模式,“甲女”不必都去追“超甲男”,找个甲男乙男也可;
当然,男人也得改变观念,不能一味坚持“男大女小、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的传统择偶标准。
再如,通过“电子媒婆”等手段,尽量扩大择偶范围,不局限于“就地取材”。
当然,最根本的意见是:严禁做胎儿性别鉴定,以防初生儿性别比失调;加强男女平等观教育,改变男人拒绝“女强人”的陈规,消除对女性的年龄歧视。
还有,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男22岁、女20岁的最低法定婚龄,硬要保持2岁的年龄差,是否有待改变?这些都是社会工程。
在现实情况下,某些女性和某些男性的确难以找到适婚对象,甚至被绝对地“剩”下来。
因此,社会和家人都应对他们加以理解,体谅,不要施加压力。
在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多元的今天,独身也是可以选择的人生之路。
与其勉强嫁娶一位不遂心的异性,别别扭扭地过日子,甚至造成彼此伤害,还不如自珍自重,独善其身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