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53148116242762&wfr=spider&for=pc
作者简介
张叉,男,年生,四川盐亭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省比较文学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成都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点负责人,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文研究所第二任所长,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专家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四川师范大学第八届学位委员会外国语学院分学位委员会主席,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外语课程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成都市武侯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国际英文学术期刊《美中外国语》(US-ChinaForeignLanguage)和《中美英语教学》(Sino-USEnglishTeaching)审稿专家,中国知网全文收录国内中外文学术集刊《外国语文论丛》主编。在《明清小说研究》、《东方丛刊》、《中外文化与文论》、《当代文坛》、《俄罗斯文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外国语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外语教学》、《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杜甫研究学刊》、《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ComparativeLiterature:EastandWest)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ComparativeLiteratureandWorldLiterature)等国内外中英文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6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合译),主编学术著作2部、学术集刊8部、教材1部。主持、主研各类科研项目19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个(主研)、校级教学成果奖8个(3个负责人,5个主研)。在《青年作家》、《剑南文学》、《四川省情》、《读城》、《四川诗歌》、《星星诗词》、《草堂》(诗刊)、《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四川经济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中国古体诗、近体诗与词67首,现代诗2首,散文26篇。
谢逸雯,女,年生,四川成都人,翻译硕士,成都华西中学英语教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英语翻译研究。
四川比较文学四十年
张叉谢逸雯
四川比较文学是中国比较文学的组成部分,是与中国比较文学同命运、共沉浮的。建国后,在向苏联一边倒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比较文学成为“资产阶级世界主义反动学科”,中国比较文学刚刚兴起便受到冷遇,三十年期间发展非常缓慢乃至于几乎停滞不前。年12月18—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实施改革开放,中国比较文学开始自觉,“而四川比较文学也同时焕发出勃勃生机”[1],“在中国得到复兴而蓬勃发展”[2]11。曹顺庆、王涛十年前撰文,大体以十年为单位,把改革开放后四川比较文学的发展归纳为四川比较文学的自我觉醒期、四川比较文学成长为中国比较文学一只不可或缺且强有力的生力军时期与世界格局中四川比较文学的形成期三个阶段[3]。现在,又一个十年过去,四川比较文学完成了第四阶段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有必要重新加以总结。鉴于此,这里大致以—年、—年、—年与—年四个阶段为线索,对新时期四川比较文学四十年的发展作一个简单的综述。
一、第一阶段(—)
—年是新时期四川比较文学四十年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四川比较文学的自我觉醒时期。
(一)第一阶段的研究队伍
在第一阶段,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百废待兴,人才匮乏,四川比较文学的状况也与此相似。从队伍情况来看,一些对比较文学有浓厚兴趣、立志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人士开始积极从事研究工作,逐渐形成了一个研究群体,主要成员有杨武能、曹顺庆、何开四、王锦厚、龚翰熊、陈厚诚、张良春、朱徽、肖明翰等,除了杨武能等少数是较为年长的专家外,其余大多数是一批年纪二三十岁、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他们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力量略显单薄。但是,他们风华正茂,斗志昂扬,焕发出了很大的活力,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他们中最具实力、成就最大的是杨武能,而曹顺庆则初露锋芒,他的中西比较诗学是“四川比较文学最先为国内外所瞩目”[1]的研究。
(二)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在第一阶段,四川学者的比较文学论文主要有杨武能发表在《读书》年第3期的《歌德与中国现代文学》、《社会科学战线》年第3期的《歌德在中国》、《社会科学战线》年第3期的《歌德——“魏玛的孔夫子”》、《人民日报》年3月17日的《张闻天论浮士德》、《社会科学战线》年3期的《歌德——“魏玛的孔夫子”》、《翻译通讯》年第10期的《我译维特》、《外国文学研究》年第2期的《冯至与德语文学》,曹顺庆发表在《中国比较文学》年第1期的《“迷狂说”与“妙悟说”》、《学术月刊》年第8期的《论西方现代派文艺表现说与中国古代文艺表现说》、《文艺评论》年第6期的《含蓄与朦胧——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札记》、《江汉论坛》年第1期的《质朴平淡与浓烈奇特——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札记》、《文艺研究》年第4期的《和谐说与文采论》,龚翰熊发表在《郭沫若研究专刊》年第2辑的《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王锦厚发表在《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1期的《注意郭沫若的“秘密”》,李保均发表在《文学评论》年第1期的《郭沫若泛神论思想探源》,罗钢、陈庄发表在《中国比较文学》年1期的《东西方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几点比较研究》,谢真元发表在《西南民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的《藏戏与宗教》。
在第一阶段,四川学者的比较文学著作主要有四川文艺出版社年出版曹顺庆编著的《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北京出版社年出版曹顺庆著的《中西比较诗学》与四川大学出版社年出版王世德的《美学新趋势》。
在第一阶段,杨武能的中德文学关系研究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果,他的《歌德与中国现代文学》、《歌德在中国》、《张闻天论浮士德》、《歌德——“魏玛的孔夫子”》与《冯至与德语文学》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赞赏,德国、香港均有报纸予以报道和评论,有的还在国内《新华文摘》作了转载。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中外学者中最引人瞩目,他的《中西比较诗学》运用比较法对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具体论述了中西艺术的共同规律,揭示了中西古典文艺理论的不同特色与理论价值,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不仅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作,也是中国比较诗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引领着中国比较诗学的发展。王世德也有积极贡献,他的《美学新趋势》广泛论述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模糊数学、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格式塔心理学和符号论等对美学、文艺学以及文艺创作与评论的启发和影响,“在拓宽美学、文艺学研究的领域,开辟新的路径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1],是“一本有独到见解的具有相当学术价值的美学新著”[4]63。
在第一阶段,中外作家作品和文艺思潮的比较研究成为四川比较文学研究中作者最多、成果最丰的领域,罗钢、陈庄、杨晓明、戴前伦、傅勇林、马小朝、王世德、钟德慧、易明善、毛迅、易丹、伍厚恺、刘亚丁、陈彬彬、罗义蕴、赵洪定、张昌余、田守真、曹万生、曾庆富、徐其超、邓时忠、欧阳弥生、谭德晶、周旋、张玉林、曾杰、丁瑞根、蓝天、李伟民、陈俐、李向阳、成良臣、程地宇、邓经武、侯洪等发表了大量论文,其中,罗钢、陈庄、杨晓明、戴前伦、傅勇林、马小朝等人的论文尤其有分量。这些学者的研究范围涉及到中德、中法、中英、中美、中俄、中苏、中希、中日、中印等中国同世界主要国家文学的比较,“这些文章或从平行比较中探讨了中外文学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特色,或从影响研究中考察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大大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1]。
(三)第一阶段的对外交流
在第一阶段,四川的比较文学学者已经开始走向国际作学术交流。年王武能出席在西德海德堡举行的首届“歌德与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他在会上的发言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当地报纸刊发的评论文章赞扬他的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年,他获洪堡研究奖学金,赴海德堡、柏林等地考察、研究,此后又多次赴德国歌廷根、日本东京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年,他发起“席勒与中国·中国与席勒”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是首次在中国举行的专门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的国际学术会议,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会议专题节目。年4—7月,曹顺庆赴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中心,任访问学者,参加香港国际比较文学会议,任讲评人。
在第一阶段,四川比较文学研究尽管做出了成绩,但是总的来说成果偏少,所以还属于自我觉醒时期。
二、第二阶段(—)
—年是新时期四川比较文学四十年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四川比较文学的逐渐发展时期。
(一)第二阶段的研究队伍
年,陈厚诚在《比较文学在四川》中写道:“中青年学者中涌现出了杨武能、曹顺庆、何开四、王锦厚、龚翰熊、李敬敏、陈厚诚、张良春、朱徽、王泉根、肖明翰等一批实力相当雄厚的比较文学研究者。”[1]他这个判断是准确的。在这第二阶段,四川比较文学研究队伍的主力是一批中青年学者。这是一个青黄不接的阶段,资深的研究群体缺失,研究队伍的结构是断代的,没有形成老中青有机结合的局面。
(二)第二阶段的研究机构社团
在第二阶段,四川比较文学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一些比较文学研究的机构社团开始创立。
1、四川比较文学学会
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于年5月在四川外语学院召开成立大会,四川大学杨明照任名誉会长,季羡林、杨周翰、李达三、周英雄与王润华等世界闻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任顾问。学会成立后,定期举行年会,到现在为止,已成功举办11届。第六届年会后,学会将代表论文汇编成了《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会长曹顺庆主编,巴蜀书社出版,收入了《在生态思维中开拓比较文学的新天地》、《白人文化语境中的黑人女性》、《中西文化“异质论”辩说》、《郭沫若与英国文学研究评述》与《论艾略特诗风对穆旦的影响》等比较文学论文36篇。陈厚诚年说:“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及其会员都特别重视与国内外比较文学界互通信息,积极开展学术访问和交流活动。每次省内举行比较文学年会,都邀请全国学会和各省市兄弟学会的专家学者光临指导;历届全国比较文学年会也都有四川的代表参加,以便向全国的学者们学习;四川还有会员分别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3届年会(朱徽)和在加拿大埃德蒙顿举行的第14届年会(陈厚诚),直接参与了与国外学者的对话。”[1]乐黛云年讲:“你们四川比较文学学会也是全国的比较文学学会里头最正规的一个,能够按时开会,每次会都开得挺成功,都能提出一些问题。”[5]这两位学者的评价都是很客观的。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还有两大亮点,一是把学会的年会同国际学术研讨会结合起来,合二为一,最大程度地扩大学术影响力;二是把学会的工作同学术刊物结合起来,比如,年12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7辑,开辟了由学会会长曹顺庆主持的“回顾与前瞻:四川省比较文学研究笔谈”专栏,收录了成良成、陈俐、邓经武、段峰、冯学全、胡志红、林广泽、毛克强、唐小林、王晓路、谢梅、徐行言、徐其超、张叉、郑剑平、支宇、邹涛17位学会理事的笔谈文章。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极大促进了四川比较文学的研究,成绩显著:“从年到年这15年间,全省共出版比较文学专著11部,编著5部,译著2部,发表比较文学论文约篇。其中后5年的论文数约为前10年的一倍半,而18部专著、编著、译著中则有13部是出版于年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之后。”[1]-
2、四川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四川大学中文系在年开始比较文学研究、年建立比较文学研究室的基础上,于年建立了比较文学研究所,在学术发展的方向上着重全球化语境中的比较诗学研究、比较文学与文化批评研究、译介学与中西文学文化关系研究,在从跨文化综合研究的角度对拓展中国比较文学的格局和世界比较文学事业中作出了贡献。
3、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基础上,于年建立了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主要研究比较诗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所依托于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和文艺学博士点,主要成员有曹顺庆、杨武能、赵毅衡、徐新建、王晓路等学者,所长为曹顺庆,学术阵容强大,科研成果卓著。年,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创办英语学术季刊《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
(三)第二阶段的科研立项
在第二阶段,曹顺庆成功申报年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外文学发展比较研究”(编号96AZW),支宇成功申报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韦勒克文学理论研究”(编号97CWW),四川比较文学实现了国家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在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的立项上,也有所斩获,曹顺庆成功申报国家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比较文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批准文号98JAQ.11-),张叉成功申报四川师范大学—年度重点科研项目“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静’中之‘动’”(编号“校科研文科1-17号”)。
(四)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
在第二阶段,四川学者的比较文学论文主要有杨武能发表在《中国比较文学》年第1期的《中国读者眼中的歌德和席勒》、《社会科学战线》年第4期的《17、18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三联书店年出版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第5辑的《卫礼贤与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人民日报》年2月22日的《卫礼贤——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当代文坛》年第6期的《中西诗学对话:现实与前景》、《外国文学评论》年第3期的《冯至与德语诗歌》、《中国比较文学》年第4期《百年回响歌一曲:浮士德在中国之接受》、《中国翻译》年第5期的《歌德与文学翻译》,曹顺庆发表在《文学评论》年第2期的《从总体文学角度认识文心雕龙的民族特色和理论价值》、《当代文坛》年第6期的《中西诗学对话:现实与前景》、《文艺理论研究》年第3期的《比较文学发展的反思》、《东方丛刊》年第1辑的《中国、印度、欧洲古代伦理思想对其文学理论影响的比较》、《中国比较文学》年第1期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东方丛刊》年第3辑的《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国比较文学》年第1期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初探》、《求是学刊》年第5期的《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渊源》、《楚雄师专学报》年第4期的《汉文化与各兄弟民族文化交流和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渊源》、《文艺争鸣》年第2期的《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社会科学战线》年第1期的《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曹顺庆、蒋晓丽发表在《人文杂志》年第3期的《中西早期和谐论比较》,程地宇发表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年第2期的《巫山神女论》,周旋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年第2期的《比较文学危机的原因何在》,伍加伦发表在《郭沫若学刊》年第4期发表的《郭沫若与惠特曼》,杨晓明发表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年1期的《英美新批评与中国古典诗学》,戴前伦发表在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年出版的《文艺美学论集》的《文心雕龙创作论与诗艺的比较》,曾杰发表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年第4期的《走出文化峡谷—试论比较文学的价值根据》,傅勇林发表在《中国比较文学》年第1期的《意象精神:中国与希腊》,马小朝发表在《文艺研究》年第2期的《中西悲剧精神之比较》,徐行言发表在《文艺理论研究》年第3期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第一声呐喊——狂人日记与表现主义艺术方法在新文学中的发轫》、《文艺理论研究》年第6期的《论鲁迅艺术趣味与文艺思想的多元性――在表现主义与写实主义的二难抉择中》。
在第二阶段,四川学者的比较文学著作主要有四川文艺出版社年出版杨武能选编的《席勒与中国》,三联书店年出版杨武能的《歌德与中国》,成都出版社年出版曹顺庆的《文心同雕集》,四川人民出版社年出版曹顺庆的《比较文学史》,成都出版社年出版唐正序同曹顺庆主编的《生命的光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巴蜀书社年出版曹顺庆、李建中、张志怀合著的《非性文化的奇花异果》,重庆大学出版社年出版曹顺庆编著的《比较文学新开拓》,山东教育出版社年出版曹顺庆主编的《中外比较文论史》(上古时期),山东教育出版社年出版曹顺庆著的多卷本《比较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出版黄维梁、曹顺庆编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四川大学出版社年出版王锦厚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出版赵毅衡著的《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漓江出版社年出版张良春主编的《国外中国学研究》第1辑,四川人民出版社年出版唐正序、陈厚诚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成都出版社年出版何开四的《碧海掣鲸录:钱钟书美学思想的历史演进》,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年出版皮朝纲、董运庭合著的《静默的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年出版周裕错的《中国禅宗与诗歌》,重庆出版社年出版王世德的《儒道佛美学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年出版徐行言主编的《中西文化比较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出版肖明翰著的《大家族的没落——福克纳和巴金家庭小说比较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年出版朱徽的《中英比较诗艺》。
杨武能选编的《席勒与中国》汇集了他年发起的“席勒与中国·中国与席勒”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外席勒研究权威所提交的论文,是中德文学关系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他还研究了史托姆、黑塞、卡夫卡等其他德语作家同中国文学的关系,写了不少有份量的论文,成为我国研究德语文学和中德文学关系成就最为突出的学者之一。他的《歌德与中国》积多年研究所得,是有关歌德与中国关系的最为全面系统的一部力作。著作的一大特点是不仅研究了歌德对现代中国的影啊,而且也反过来考察了中国文化与文学对17—18世纪德国与欧洲、特别是对歌德的影响,从而使中国人了解到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并不总象鸦片战争以后那个样子,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也使西方人看到歌德这样的伟大诗人是怎样对待中国的,让他们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因此,季羡林先生高度称赞这本书无论对中国读者还是对西方读者“都能起到振聋发玻的作用”。此外,他还研究了台奥多尔·史托姆(TaidorStom)、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弗朗茨·卡夫卡(FranzKafka)等其他德语作家同中国文学的关系,写了不少有份量的文章,成为中国研究德语文学和中德文学关系成就最为突出的学者之一。曹顺庆著的多卷本《比较文论史》是从总体文学的角度来对全世界的文论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的大胆实践,孕育着对比较诗学的又一次新的突破。
在第二阶段,四川比较文学学者对中外文学关系进行了大型的综合研究,成绩显著。王锦厚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是国内第一本对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作全面综合研究的专著,“取材宏富,直接引用的第一手珍贵原始资料达千种,论及的中外作家、学者计多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1]。唐正序、陈厚诚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全面系统地考察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各个不同时期中国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影响,“资料丰富,注意纠正了对现代主义无原则吹捧和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这两种不正确的倾向,对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和地位进行了实事求是地描述和评价”[1],乐黛云说它“无论对总体性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研究,还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写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新的实绩”[1]-,《中国比较文学通讯》和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机关刊物《文学研究》(LiteraryReseareh)称它“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比较完整的现代主义的东渐史”[1]。朱徽的《中英比较诗艺》是其将吴宓年代开创的“中西诗之比较”研究承续下去并使之光大的成绩。张良春主编的《国外中国学研究》第1辑有不少内容涉及中国文化与文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ys/12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