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树良聊寄一张老成都

主持人语

《老成都风情》系列纪念邮封分童谣、童戏、民俗三个部分,总计18枚,以绘画加文字的形式,将老成都那些颇具代表性的民俗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成都对外展示的又一张文化名片。近日,《老成都风情》邮封图文创作者戴树良接受记者采访,为我们讲述邮封背后那些老成都民俗故事。

本期嘉宾

戴树良(代树良),国画民俗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协漫画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民俗学会理事。绘画40多年,年曾举办油画、水粉画三人“绿色画展”,后致力于民俗画创作,连续10余年在成都多家报刊发表老成都民俗画近千幅,出版《代树良老成都民俗百图》《老成都童谣画》《老成都童戏百图》等。年其作品被中国邮政选制为《老成都风情》系列邮封向全国发行。

对话

老成都民俗最贴近老百姓生活

纪念邮封展示城市风情

记者(以下简称记):为什么选择您来创作这套《老成都风情》系列纪念邮封?

戴树良(以下简称戴):其实能够成为这套邮封的创作者,和《成都日报》还颇有渊源。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成都晚报》开设了一个名为“老成都”的栏目,是作家艾芜题的字,这个栏目专门体现老成都故事。我当时就给这个栏目画民俗画,每周一期,坚持了十一二年,画了上千幅图。因为这个栏目,我的民俗画积累了一定的影响力,也出版了《老成都民俗百图》《老成都童戏百图》等书。

后来,中国邮政决定发行以全国各省会城市民俗风情为主题的系列纪念邮封,已发行了老北京、老天津、老南京、老上海和老重庆风情系列,成都成为第六个向全国发行城市老风情邮封的城市。主办方联系四川邮政方面,征集老成都风情系列的创作者。当时征集了不少作品,有卡通画,也有水墨画,但都没有通过审核。后来主办方找到我,我把以前画的一些作品发给他们,对方一眼就看起了,很快就拍板让我负责创作。

记:邮封上的作品是以前就创作好的?

戴:从选题内容上来看,多数都是以前发表过的,具有典型的老成都风情。但所有的画,无论是表现方式还是着色构图,都是后来重新画过的,毕竟邮封的表现方式和在报纸上发表,还是有区别的。此外,这套邮封要求配文字,邮封后的文字也是我负责,也根据邮封要求重新凝练加工过。

北京上海成都,各有风情

记:老成都的民俗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戴:成都是一座历史名城,千百年来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风格,这和其他城市都有着明显区别。即使是同类民俗,在表现上成都也有着完全不同的方式。像老北京的民俗,沾染了大量的“帝王之气”,显得颇为大气豪迈。比如有一个民俗“喂蝈蝈”,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的笼子都由金属制成,非常奢华昂贵。老成都也有相似的民俗,“喂叫姑姑”,除了里面饲养的昆虫有一定区别外,老成都民俗里的叫姑姑笼子,是竹篾编成的,虽然精致但价格却比较低。此外,老北京天桥上艺人耍的风车,也特别大,甚至大到需要用肩膀来扛。成都的风车则小而精致,小孩子也能拿着到处乱跑。

老上海由于一直是对外通商口岸,接触世界比较早,有着“十里洋场”之称,充满了“洋气”,它的民俗以及用具就显得很时尚,很潮流。老成都由于处在内地,受外界影响相对较小,既不沾帝气也不沾洋气,因此我认为它更代表着普通老百姓的民俗。

记:这些民俗表现的是哪个时期的老成都?

戴:我在画“老成都”栏目时,民俗画的题材内容定在从清朝末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个时间段。但我画这个邮封,基本上集中在民国时期的民俗题材,后来还适当加入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到上世纪60年代的一些民俗内容。

成都现代节奏“快中有慢”

记:老成都民俗其实充满了美的元素。

戴:这套《老成都风情》邮封里,一共有三个系列,分别是“童谣”“童戏”和“民俗”。可以说每一个部分都很有意思,都充满了美的元素。比如“民俗”系列里有一个叫“打锅盔”。其实这个民俗在国内很多地方都有,但是老成都“打锅盔”很有特点的一个地方是,卖者将擀面杖在面板上有节奏地敲打,发出“咚咚啪、咚咚咚啪”的声音,以此吸引顾客。这其实就是传统广告的一种表现形式,叫做“市声”。

用市声作为广告的例子在老成都生活中很常见,很多有自己独特的旋律,充满了音乐的美感。比如卖“蚊烟”(蚊香)的就会唱一首特有的歌曲,不过很多传统的市声目前已逐渐消失了。现在还较为经常听到的,只有卖白麻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丁丁糖”,敲出那节奏独特的叮叮声。现在也有市声,菜市场里就有很多菜贩用扩音喇叭不停地重复菜价,但这些市声完全没有美感,带来的只是嘈杂。

记:民俗画中的老成都是怎样一个城市?

戴:成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城市,即使到了清末民初,近代工业也很少,具有非常典型的农耕社会形态。因此在这里形成了两个非常典型的民俗文化,第一个就是茶馆文化。记得我小时候,长辈闲暇时就会相约到茶馆里去休闲。茶馆里很热闹,讲评书的有,唱川戏清音的有,掏耳朵的有……很多休闲娱乐方式甚至社会活动都是围绕茶馆来进行,花费很少,却能够安逸地度过一天。茶馆文化其实就是休闲文化的体现。

第二就是慢文化,因为没什么工业,农业社会里闲暇时间很多,人们生活节奏很慢。再加上成都自然条件非常优越,“天府之国、水旱由人”,成都市民在生活中的紧迫感也很小,因此性格上也慢,很柔和。在休闲文化和慢文化交织下,形成了独特的老成都风情。即使在今天,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成都也是一个“快中有慢”的城市。这份休闲舒适的心态,其实还是老成都的一种传承和延续。

成都老风情“老少通吃”

记:你记录的其实是成都一些正在消逝的文化。

戴:的确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很多老成都的民俗在逐步消失。以前,由于没有相机等先进的记录手段,很多老的东西都没有能够系统地保存下来。文字的记录有很多局限性,这时候,绘画其实是一种非常形象也非常直观的记录方式。

我曾经画过一个童戏:“点脚班班,脚踏南山,南山大斗,米卖二斗,猪蹄马蹄,我来砍蹄。”这个游戏我小时候玩过,但是时隔太久,记忆有些模糊了。后来我查询了一些文字资料再画图,就是一群娃娃站着,把脚伸出来,一个娃娃站在中间砍蹄,唱完童谣谁脚缩慢了就被砍蹄,最后被砍的那个人又到中间去。但后来流沙河老师给我说,中间那个娃娃其实是坐着的。这就是文字记载的局限,因为你从文字上读到的东西不够形象,如果有一点细节没有记录到,还原起来可能就会有偏差。绘画表现的是一个场景的瞬间,文字叙述的是这个场景的过程,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准确地还原一个城市民俗的历史。

记:成都老风情其实是“老少通吃”。

戴:去年这套邮封首日发行的时候,主办方让我去签售。那一天我负责签字,另外还有一个助手负责盖章。记得当天我签字就签了三四千张,签得我都不知道该咋个写字了,手软了,到后来我觉得就是在画,到了最后,连画都画不圆了。

那天签售印象很深的是,买这套邮封的人里,年轻人相当不少。80后、90后都有。有一个看起来像90后的小伙子还在旁边问了我半天,问这些民俗的情况。看来年轻人对这些“老东西”也是很有兴趣的,这毕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发展脉络,它的价值是极高的。

采访手记

成都和四川很多地方颇具相似度的那些民俗、民谣,在现代高科技与物质繁华中,已然从城市中心被挤到了城郊,甚至渐渐淡去。作为一名80后,我对“丁丁糖”“竹风车”“南瓜花叫姑姑”这些充满了童年欢乐的民俗还不算陌生,但与90后与00后们交流这些场景时,他们脸上挂着的,更多是茫然与陌生。不过对于iPhone和iMAX,他们的兴趣度和熟悉度却让我感到汗颜。

打开戴树良创作的《老成都风情》系列纪念邮封,那些久违的童年记忆慢慢复苏,画面上无忧无虑的童趣让我真心地笑了许久。不过仔细数了一下,在18枚邮封记录的民俗中,只有一半我曾经历过。采访结束,我带着这套邮封回家给我母亲看,她难得地激动了许久,因为我未经历过的另一半民俗与童谣,在她的童年全部亲身经历过。

戴先生说,这些老成都风情中的童谣、童戏与民俗,还原了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精神与物质的需求,表达的是成都人骨子里面崇尚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气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反而刺激了人们对闲适安逸的向往,成都也因独具特色的“慢生活”与“休闲”,成为外地人神往“闲适安逸”的目的地。那种慢与休闲,其根源与精髓,就是成都多年积淀下来的城市文化与民俗风情。

在这套邮封中,第一张选取的是成都最著名的童谣儿歌《胖娃儿胖嘟嘟》:“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儿骑白马,白马跳得高,胖娃儿耍关刀,关刀耍得圆,胖娃儿坐海船,海船倒个拐,胖娃儿要下海。”戴先生说,这个“好耍”,简明扼要却又鲜明突出地将成都的城市吸引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很能代表成都。”

Hello,伙伴们长按我们吧!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治愈白癜风要多少钱
白癜风光疗是怎么回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jj/90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