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杉
(云顶生活有机农场创始人)
朱杉,54岁,昆明人,朱杉大学学习绘画,曾在北京经营高尔夫球场,6年前卖掉房子、转手球场,一头钻进金堂的云顶山“开荒种地”,创办云顶生活有机农场。
沿着山路驶入金堂云顶山,山丘和绿树屏蔽了城市所有的喧嚣。没有显眼的指示牌,上山主路旁有条不起眼的黄泥岔路,岔路的尽头是一排老旧的石屋,这里就是云顶生活有机农场。
农场的主人朱杉迎了出来,黑衣黑鞋,热情寒暄,朴素得如同这里的一切。谁能想象,6年前,他在北京坐拥豪华高尔夫球场,日进斗金,闲来没事就邀约朋友打打球、喝喝茶……明明过着旁人羡慕的安逸生活,却放弃这一切,来到云顶山当起了农夫。
“人得干有意义的事情,然后再想着怎么挣钱。有意义的事就是让更多人享受到绿色农业的福利。朱杉
”顺应自然种菜不用农药不用大棚保温朱杉的办公室是一间几乎没有任何装饰的平房。掉漆的墙壁上,张贴着年蔬菜种植计划和养禽场生产计划,莲白、茼蒿、莴笋、白菜、芹菜、油菜、蒜苗等多种蔬菜的播种、收获情况以及鸡鸭的饲养成本、利润情况一一在列。
这多种蔬菜是朱杉从试种的多种作物中挑选出来的,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没有大棚保温,一切种植顺应自然。朱杉认为在昼夜温差大的山里,要选择适宜种植的优质品种。
胡萝卜地葱葱郁郁,胡萝卜长势喜人,拔出一颗来,清脆带着泥土气,还有难得一见的蚯蚓。蚯蚓对土壤和水,以及化肥、农药都非常敏感。朱杉表示蚯蚓是农场的常客,夏天还有萤火虫。
朱杉种的胡萝卜
北纬左右,海拔米到米之间,面积10.5平方公里,闭环水域,与外界相对封闭,没有人为破坏。
朱杉是如何发现这样一片山林的?
6年前,朱杉原本是来成都寻找建设大型高尔夫球场的地方,却在距离成都1个小时车程的这里,找到最适宜作物和动物生长的土地。“那时,原地居民余户全部搬迁进城,这里几乎成为无人区。”朱杉说,他从当地流转了土地,承包了这片山林。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场的种植采用最传统的轮作休耕方式,坚持生态保育与修复,禁用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山里还种了6万棵银杏、5万棵核桃和2万棵青花椒。
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病虫害怎么解决?
朱杉的秘诀:轮播轮种、休耕休牧、小品种多批次农耕。
干净的土壤、干净的水、干净的空气,山区昼夜温差、充足的阳光,以及对种植的态度,决定了朱杉的蔬菜与众不同
崇尚天然鸡鸭要有多天然就有多天然
两年多前,朱杉开始用“山林、大规模、长天龄、放养”的方式养鸡。超过0亩的山林作为放养场地。土鸡戴着脚环,从树上飞到树下,又钻到草丛里生蛋,工作人员要满山地“捡蛋”。这些鸡有时候用玉米、谷糠、麦麸喂养,或者在野外山林里捕食虫和草、饮山泉露水,不添加任何人工合成饲料,甚至没有使用任何消毒剂。“这是为了让动物享受到最好的‘动物福利’,才能生产出餐桌上安心、好吃的食物。”
水面面积约亩的云顶湖里,野生鸭子和农场养殖的多只鸭子挤在一起,“嘎嘎嘎”特别热闹,湖水清澈。“这些都是土麻鸭,自然敞养一年才能出笼。”朱杉介绍。
周期长、成本高是从事绿色农业之“重”,他说他自己是“把农业生产背在身上的人”。
推广自然来访的游客不能带碳酸饮料
农场的胡萝卜节正在举行,在记者来访前一天,农场刚接待了一个体验团队。他介绍,每周农场会接待四五批客人,农场的石屋子旧房子修葺一下,就是待客的厅堂;院坝里,一个高台,一些桌椅,就是客人吃饭的地方。
朱杉的农场有不少“臭毛病”
对于自己近乎狂热地喜爱有机蔬果,鸡炖汤不给任何调料;蔬菜白灼或清炒,每天吃红薯柴火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看电视,手机没有信号,唯一与外界连接的是网络..
对于别人客人来了不能点菜,不能带碳酸饮料,炒什么你吃什么,果汁是自己种的水果鲜榨的。
对于未来现在他只想专心地把“餐桌”做好,慢慢通过直供商超、社区固定人群以及体验农业等渠道,让更多的人熟悉有机绿色农业之路,让更多的人回归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朱杉说,农场的生活看似简单、孤独,“但其实是有野心的。”从农场开始,下一步朱杉还准备为这里量身打造完整的养老、健康管理、旅游环产业。不过,目前农场还面临许多问题,比如设施不完善、舒适度不够好、服务跟不上等等,最难还是难在产业规划。他计划年,先引入攀越、登山、划船等项目,“先把人气再拉动一些,再来慢慢规划。”
从北京高尔夫富商、成都山中农夫
朱杉花了6年实现角色转换
山中的生活不够灯红酒绿
但足够自然绿色
令朱杉深深扎根于此
成都晚报记者黄海英摄影李杨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白癜风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