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永远温暖的地方
图文
何一东
当汽车沿着山间弯曲的小公路行驶时,我凝望着两边葱郁的青山,天空一团团翩翩舞蹈的白云,心情不由得激动起来!是啊,已有二十多年未回过老家,如今蓦然回到她的怀抱,怎不"心潮逐浪高"!
车上八旬老父,同样多年未回老家。退休后,忙着带孙儿孙女,难得有暇。这次是我乡下的幺爸给我去世的爷爷、奶奶修坟刻碑完毕,我们回乡祭奠。我读高一的儿子和刚考起大学的侄女从未回过老家,这次也一同前往!我和老父希望这次老家之行,对久居都市、过惯了舒适生活的他们,能受到一些教育。
儿子望着两边不断闪过的风景说:"爷爷,你原来住这儿也安逸哦,农村也好噻。"老父笑道:"你看到的是现在新面貌的农村,几十年前不是这个样子。上世纪50年代,我在西充县城读书时,每周从家里背着柴米酸菜到学校,走近二十公里山路,爬坡上坎,遇到下暴雨,道路泥泞,只有打光脚板走,非常不容易。不像你们现在,读书有这么优越的条件,应该好好珍惜啊。"
说话间,车已到离老家不远的观凤镇上,年过六旬的幺爸早已在场口等候。一辈子在农村劳作的他,皮肤黝黑、身体精瘦,一见我们,立即绽放出菊花一般的笑容,用浓重的乡音亲热地招呼:"哥哥,一东,欣欣,红雨,欢迎你们回来啊!"
因我的爷爷奶奶早已去世,旧宅现在只有幺爸一家在此居住,幺姑则嫁在另一个地方。离幺爸家约一公里时,我们的眼睛一亮,只见一望无际的荷塘宛若天降,千万朵荷花高昂美丽的头颅,如高雅绝色之仙子,亭亭玉立、着装各异;红的、粉的、白的,在微风中摇曳,或绽放,或含苞,嫩蕊凝珠,盈盈欲滴,清香阵阵,沁人心脾!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什么叫"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儿子、侄女惊喜不已,想不到偏僻的山村居然有如此美景!忙掏出手机,不停地开拍。我环视四周,但见远山如黛、蜿蜒起伏;参差坐落山间的一幢幢白色小楼房,显示出如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仰望天空,偌大的云团洁白飘逸、变幻多端,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大自然无穷的魅力与神秘!
幺爸笑着告诉,这里的荷塘约有二三千亩,由某公司承包,种植"药莲",专门收获莲子。所以,一到夏季,这里的荷花怒放,香飘十里,成了西充一景。连南充市的市民也纷纷前来赏荷。我们细看之,果然在荷花娇颜可人的荷塘,有不少沉甸甸的莲蓬,孕育着药用价值颇高的莲子。幺爸拍着我儿子的肩笑道:"欣欣,幺婆婆今天专门用新鲜莲子炖了土鸡,等会回家,你们好好地品尝!"
眼前终于出现一栋七八成新的二层小楼,这就是老家具体的体现了。门前,站着笑容可掬的幺妈、幺姑,多年未见,她们都老了,一如当年风华正茂的我如今已青春不再、人到中年。而年过古稀的表叔也闻讯而来,也是一脸忠厚。亲人相见分外亲,嘘寒问暖,"乡音无改鬓毛衰"!
很快,一桌浓郁家乡风味的饭菜端上桌,莲子海带炖土鸡、青椒末炒玉米,清炒苋菜,蒸南瓜......幺妈说,这些菜都是自家地里种的,没打过一点农药,"你们多吃点!"我们好久没吃这样原生态的饭菜了,一个个胃口大开,呵呵,真香!
幺爸告诉我们,现在农村的青壮年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了,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小孩。毕竟,单靠土地生存,是拴不住人心的,外面的世界好啊,确实很精彩!但也要吃得苦、能干勤快才站得住脚。幺爸和幺妈是闲不住的人,儿女早已成家,在外打工。老两口种种自留地,喂几只鸡鸭,日子颇悠闲。如今帮承包荷塘的公司剥莲子,30元一天。剥莲子很累人,先用小剪刀剪一小口,再用小刀划开,后用手指剥出莲子,掏出其莲芯。剥一天下来,腰酸手痛。虽辛苦一点,但可挣点钱补贴家用。
儿子和侄女听罢,再看幺爷爷幺婆婆的手指,大指拇果然有些红肿。再看看碗里可口的莲子,若有所思。是啊,我们在享用美食的时候,也该多想想其来之不易!
饭后,本该去祭奠爷爷奶奶坟,不料突降大雨,一个多小时方才停歇。雨后的山村,空气格外清新,鸟叫蝉鸣,蜻蜓飞舞。景虽美,但山上通往墓地的羊肠小道,却也特别泥泞。我们换上水胶鞋前往。幺爸在前面带路,老父年龄大,怕摔跤,拄着一根竹棍,儿子这时很懂事,不停提醒爷爷小心攀爬。遇到特别难走之处,还拉着爷爷。同时,也不忘提醒我。看着儿子满头大汗还照顾别人,我心里十分欣慰!我们彼此小心地前行,身高1.78米的侄女因穿着短裤,满腿被蚊子叮咬一连串的红包,痛痒不已,她一边拍打蚊子一边向前......
当我们来到爷爷奶奶的墓地时,我凝视着崭新墓碑上两位老人的名字和“勤劳节俭兴家园/抚育儿孙历苦甜/忠厚善良音容在/美德深恩世代传”的墓志铭,不禁热泪盈盈,往事又涌上心头――
我出生在西充县城,几岁时,曾在乡下爷爷家生活过一段时间。爷爷性格外向、热情健谈;奶奶忠厚善良、少言寡语。我至今记得最清楚的两件事,一是他们经常吃红苕稀饭,咸菜,而给我煮“罐罐饭”(即在纯米饭里加盐和腊猪油蒸,相当于干稀饭),在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能吃上这样的饭,已是很不错了,好香好香。第二件事是爷爷给我煮鸡蛋吃,而他偶尔吃生鸡蛋:将生鸡蛋磕开,倒入嘴里,仰头吞下。我觉得好奇,一次,看见母鸡在鸡窝里下了蛋,便跑去拿,蛋还热乎乎的。我拿在手上耍了一会,学着爷爷的动作把蛋往嘴巴里塞,但我磕不来,蛋塞在嘴难受。奶奶看见,急忙过来,从我嘴里取出鸡蛋,连声道:“东儿呢,生鸡蛋吃不得哦,吃了要拉肚子呢!”爷爷知道后,抱着我说:“乖孙子,你不能吃生鸡蛋,你是小娃娃。爷爷吃生鸡蛋是治咳嗽!”后来我才知道,爷爷有慢性支气管炎,他听人说吃生鸡蛋有食疗效果(其实一点也没有),所以才有此习惯。
最美好的回忆是过年了。爷爷住家是一个大院子,有十来户人吧。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煮腊肉香肠和烟熏豆腐干,有的还杀鸡鸭。大家互相送好吃的,我们小娃儿吃得兴高采烈!大年三十晚,各家各户鞭炮齐鸣,洋溢着欢声笑语。我跑出去耍,东家给一把瓜子花生,西家抓几颗糖果,还有的再喂我几片香肠腊肉,哈哈,回到家里,可谓满嘴流油、满载而归!
后来,因父亲在远离西充的城市工作,我们全家也迁往当地。从此,回老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偶尔,或者爷爷来我们这里小住几日;或者父亲抽空回去看他们。更多时候,是爷爷和我们鸿雁传书......一直到爷爷奶奶先后离开人世。
人生真的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而已!当年流着鼻涕、穿着开档裤,骑在爷爷肩头调皮捣蛋的我,如今已老大不小。当年热闹的大院子,已残垣断壁;再见不到众邻居憨厚的笑脸,听不见他们爽朗的笑声,吃不到他们香喷喷的饭菜......恍惚中,我仿佛看见慈祥的爷爷奶奶出现在我的眼前,一如往昔的音容笑貌!
在爷爷奶奶的墓碑前,老父和我跪在地上,磕头,我默默祈祷:对不起,亲爱的爷爷奶奶,我们来晚了,请你们原谅!但在我心中,从未将你们遗忘!愿你们,还有我亲爱的外公外婆,在另一个世界快乐幸福!如今,何家子孙兴旺,身体健康,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在各行各业打拚,你们应该放心了!
短暂团聚,终有一别。望着这碧绿青山,望着这芳香荷塘,望着这朗朗天空,望着依依不舍的亲人们,我想,我们还会回来的,不用拉勾,用心承诺!
老父曾在四川省邮电学校(现四川省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执教近四十年,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德高望重,桃李遍布云贵川。这次回乡之前,恰逢八十寿辰,不少学生闻讯纷纷前来祝福!不管退休或在职的,师生相见,千言万语诉不尽酸甜往事,相互握手拥抱,彼此唏嘘不已!场景令人非常感动!
而一些在西充、南充、阆中工作的学生,得知老父回老家探亲,主动热情相邀见面。当年,这些来自家乡的学生,多数是农村娃,初中刚毕业,考进邮电校,不过十四五岁。刚进校,面对新的人生之路,忐忑不安。父亲对他们,热情接待,嘘寒问暖,悉心教学,使他们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关心!而同在学校从事教务工作的母亲对他们也十分友善,生活上尽力提供帮助。而最重要的是,父亲生动活泼、知识渊博的教学获得了广大学生的肯定和尊重!许多学生毕业工作后,只要提起教语文的"何老师",都啧啧称赞!
已分别三四十年的师生见面了,大家执手端详,感慨不已!当初是帅哥老师的父亲,如今进入耄耋之年;当年的青涩学生,如今已人到中年,事业有成!老父记忆力强,到场的学生都能一一喊出名字。席华艳、胡中春、赵中永、赵志勇、任凤琼、王文秉、赵静、冯文庆、赵顺兰、山云峰等对老师热诚相待,照顾周到。他们说,世界上有一种情,超越了亲情、友情。那就是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对我们细心教导之情。我们真心祝福老师万事如意、永远健康!而老父自己编辑的图文并茂的纪念册《八十寿辰话人生》,仿佛让师生又回到当年的校园,不少往事鲜活重现!大家笑声朗朗,问候祝福,开心不已!老父愉快地和久别重逢的学生碰杯,一杯又一杯......
在南充,我们参观了《三国志》作者陈寿的“万卷楼”、游览了北湖公园,观赏了市容。学生赵志勇还亲自开车带老师赴阆中游览了古城之汉桓侯祠、川北道署、文庙、状元府第,登上中天楼环顾阆中全城……当赵志勇看见老父衬衣在高温下湿透时,立马买来毛巾擦背,又买来霍香正气液给老师喝,真是细心之极!在我们回蓉之际,医院护理生病母亲,她还抽空赶来宾馆送行。
而我一位在南充工作、未曾谋面却常在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地址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jj/6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