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红苕饭
罗瑜权
现在我们每天最困惑的是,今天穿什么衣服?早晨、中午、晚上吃什么饭?不是我们没有衣服穿,也不是没有东西吃,也不是食物不丰富。当这些越来越多时,人们越来越迷茫,感觉穿什么都一般化,吃什么都食无味。于是,人们开始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回忆小时候的甜蜜味觉感受。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小在苍溪县城长大,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中有四姊妹,我是老幺。那个时候,物质匮乏,米、面、肉、油、糖、布,甚至豆腐,都要凭票供应,每家每户定人定量,没有多的,记得当时一个中学生一月只有十八斤口粮。
因为人多家穷,勤劳持家的妈妈就经常给我们做一些好吃的,味蕾中最甜蜜的记忆就是一个甜字,妈妈手工做的油果子、油炸饼、玉米饼,经油炸油煎后,放上足够的糖,香味浓郁,外观上不仅好看,吃起来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小时候,母亲经常给我们用腊肉做肉和尚和红苕饼、茄子饼,经常煮玉米粥,常把豇豆与红苕、萝卜等蔬菜一起洗净,焯水后在阳光下曝晒,晒成干和丝,妥为收藏留作自家食用。家家户户都有泡菜坛、辣椒坛和各种咸菜坛。
那时候,很少吃猪肉,蔬菜也不多,更谈不上吃鸡、兔、牛、鸭肉,每天多是红苕饭或兰瓜饭,加上母亲做的各种小菜。一碟小菜,一盘泡菜,一碗葱花醋汤,端上桌一放,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别的清香。
七十年代有几年遇天灾,有的地方一天仅能吃两顿饭。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挨饿,总是想法给我们做一些可口的饭菜。不管母亲做什么饭菜,我们饿了,端起来就吃,滋味平淡又知足,味蕾也容易满足。
长大后,我离开家乡,在外读书就业,渐渐也远离了母亲的甜蜜香味。特别是近年,生活越来越丰富,各种美食日渐翻新,但却怎么也咂摸不出滋味来。
是随着年龄的渐长,我们的口味变了吗?那倒不是,只是我们越来越富足,当尝尽各种美味,享尽各式舒适后,突然发现,小时候那种本然和自然的味道已经离我们远去,成为一种甜蜜的追寻,在心头萦绕不去。
(原载《广元晚报》年6月27日凤凰周刊笔墨香副刊)
罗瑜权,曾是军人,现是警察。全国公安作家协会(年1月)、四川省作家协会(年3月)、四川省散文学会(年11月)会员。
散文:在啄木鸟、芳草、四川文学、四川文艺、剑南文学、山西文学、延河、意林、文学教育、华文月刊、蒲公英文学、嘉陵江文学、剑门关文学、人民日报海外版、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中国建材报、天津日报、今晚报、河南日报、西南电力报、西蜀文学、成都晚报、四川工人日报、晚霞报、西南商报、西南大学报、民族时报、现代世界警察、四川公安、自贡日报、绵阳日报、绵阳晚报、广元晚报、广元时报、涪城文学、苍溪文学、嫘祖文学等报刊发表。多篇散文入选各种文集选本。《广元晚报》凤凰周刊等专栏作家。
特稿:在家庭、知音、华西都市报、婚姻与家庭、打工、前卫、女报、人生、现代家庭、妇女生活、恋爱婚姻家庭、幸福、分忧、海外文摘、啄木鸟、检察风云、民主与法制、人民公安、时代潮、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南方都市报等刊物刊发余篇。
著作:长篇纪实文学《铁血英雄》(中国文联出版社);报告文学《丰碑,忠诚警魂铸就》(群众出版社);散文集《不一样的天空》(宁夏人民出版社)。
获奖:散文《石缝中的野菊花》获得第二届四川散文奖,长篇纪实文学《铁血英雄》获得四川省首届优秀公安文学作品二等奖、绵阳市第五届优秀文学作品三等奖,散文《远志草》获得《芳草》文学月刊全国精短作品大赛优秀奖,散文《船工?古渡?新桥》获得首届王勃杯全国青年文学大赛优秀奖,散文《小街修鞋匠》获得河南日报农村版征文奖,散文《那些美好的读书记忆》获得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四川省首届“家风?校风”有奖征文优秀奖。
评论:年9月,新世界出版社《乡恋》评论《风雨铸忠魂——读罗瑜权〈铁血英雄〉》。
年8月29日,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文学评论版刊发《好散文要有好的写作态度》,评论散文集《不一样的天空》。
年第10期,四川省作家协会《作家文汇报》和年9月上《剑南文学》杂志刊发文学评论《趣味人生的仁义书写》,评论散文集《不一样的天空》。
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文学教育》杂志刊发评论家张友文评论《手记中国—评罗瑜权散文〈梦开始的地方〉》。
本期编辑黄盅程编审黄垠淦
欢迎北京哪里白癜风哪间医院好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jj/5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