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沈阳铁路局特批了两个专列,第一批,几百人坐火车经宝成铁路到成都来了
“我当时是厂里的副书记,学的是钳工,师父叫刘焦厚,比我小3、4岁”李立德起身,双脚扎马,双手摆出锉大锉的架势,仿佛锉刀仍在手中“师傅锉出来的垫铁面是平滑的,我一开始锉出来的是弧形的,根本不能用,不是一说就行的”学完锉刀,开始学锯钢,“‘嗙’,公家的锯条断了,要自己掏钱赔哟,我赔了两根”李立德双手摩擦着,“当钳工,我学会了锉大锉、锯打锯,拧螺丝,钻眼”
1983年,李立德从420厂退休,但他并未离开工厂,转而成为编委会主任26人组成的编委会,花了三年的时间将420厂1958年至1982年的厂史编写进《国营第四二0厂厂史》
成都晚报记者 林姝霏 摄影 吕国应
沈阳的家不要了 3800人成都晚报广告代理千里奔成都
3800余人全部到齐后,420厂初具规模,却有近500人的住宿成了问题男的在厂房里打通铺,女的也在厂房里打通铺还有一部分租住在老百姓家中的工人从水碾河到工厂上班,都是田耕路,两边就是稻田、菜地,自行车都骑不了,“我们自己修路,不管男的还是女的,都去挑土篮儿,肩膀都压破了,每个人肩膀上都打了补丁,双桥路就是我们420厂工人修的”
93岁的李立德至今保持着早钓的习惯清晨跨上自行车,骑出双桥子三街坊社区每每经过双庆路与二环路交叉口时,老人都会习惯性地停下车子,往华润·二十四城的方向深深望上一眼,再离开24年燃情岁月,车床的轰鸣声犹然在耳,彼时,那里还叫“420厂”
上午9时,天色明亮,三街坊社区一栋7层居民楼的二楼,93岁的李立德大手一挥,成都晚报数字版中气十足讲道:“当时,二环路以东是工厂,二环路以西是宿舍,全都是我们420厂的人”
直到李晓慧成年后进入420厂才明白,父辈们曾经在做怎样的一项事业“没有他们制造的飞机发动机,就没有如今的国防力量”此时,她开始慢慢地理解父亲,“像他们那一代人,就是想别人的多,想自己的少为了国防建设不辞辛苦,放弃了与家人相处的乐趣,人生基本是在厂里度过的”
包括厂长、书记、科长、车间主任在内的所有干部每周要下车间当一天工人,拜师学艺,并与工人签订师徒合同刚开始,师傅对干部们都很客气,后来厂里开会“你们要对国家负责,不要把干部当成客人,真当成徒弟”
“厂花”不是长得漂亮 是她生产比别人好
“420厂里可有厂花?”面对记者的询问,李立德脸上成都晚报电子版在线闪过一丝少年的神采,“厂花有一位,她生产比别人好,是工厂劳动模范,也是全国劳动模范”他面带羞涩地摆摆手,“长得漂亮的那个没有,她就是比别人勤快”当时,工人们隔几天就给自己发奖状、发奖牌,表彰“先进工人”、“超额完成任务 ”但不久,遇到宝成铁路塌方,火车不能走了”当时要求3800余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尽快赶到成都“火车不通,就坐船来”李立德找到交通部又要了4条船近1000人从沈阳坐火车到大连,从大连坐船到上海,从上海坐船到重庆,从重庆坐火车到成都李立德则坐镇沈阳指挥,“半夜12点,在船上的毛料工人打来电话,‘现在大家都受不了,吐啊,晕船啊,都病了’”
在李立德记忆中,420厂几乎是个独立地块儿,吃穿住行用几乎都能自足,“我们的成都晚报电话工人到街里去,理发啊,吃小馆儿啊,他都会流露,‘你现在知道吗,我420厂的,我是来建设大西南的’”一脸骄傲
李晓慧母亲的病情因为气候的原因日渐加重,最终在1971年去世很长一段时间,李晓慧无法理解父亲内迁成都的选择,“我妈要是在沈阳,可以多活十几二十年”
“当时全国对三线建设都特别重视,有些工人家里几辈子都待在沈阳,现在沈阳的家不要了,盆盆罐罐都扔掉,就到成都来安家我是当兵的,自然服从组织,组织让我去哪就去哪”1959年9月,大部分工人内迁成功后,李立德带上老婆和三个孩子,卷起铺盖,与最后一波工人一同乘火车,坐着木板凳,内迁至成都
而这个家庭也在李立德退休后,才重新“找回了”真正的团年饭如今,李立德的3名子女都已退休孙女生长成都晚报广告报价在成都,已经成家,找的本地孙女婿重孙女今年2岁,出生在成都李立德先后搬过5次家,从未离开过双桥子片区,还是不习惯吃辣,仍操一口河北腔,间或夹杂着点成都方言,“我说话邻居都听得懂”李立德无所谓地撇撇手
从不解到和解
“建420厂,我们花了4年,边基建、边设计、边生产”房子建起来了,新的发动机也制造成功了工厂陆续由最初的3800余人扩展到1万余人,李立德回忆,工人们上班时都是小跑着进车间,“怕迟到,深夜12点前,很少有工人离开车间,有的人连续工作24小时,累了就在椅子上睡一会,食堂把三顿饭送到车间里”
摩挲着《国营第四二0厂厂史》泛黄的纸页,李立德回望起为航空工业献身的大半辈子,眼神坚定,“我当兵的时候,国家还没有飞机,420厂能制造飞机发成都晚报订报电话动机,与132厂配套制造飞机,特别了不起,三线建设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一次飞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正是国家特别需要的
女儿终于理解父辈
然而这段岁月,在李立德小女儿李晓慧的心中却有另一番理解今年61岁的李晓慧,退休前也供职于420厂(现中航工业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随迁成都时,年仅5岁,“我当时特别不能理解父亲,不想来,亲戚都在北方,大家一起热闹,而且我母亲有风湿性心脏病,不能潮湿,我爸是一名军人,特别强硬,不能以我妈的病情为借口,必须支援三线建设”尽管在厂子弟校读书、生活,李晓慧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却少之又少父亲基本晚上12点以后才回家“东北人的习惯就是,父亲什么时候回来,我们就什么时候吃饭”于是孩子们只能写完作业后饿着肚成都晚报广告电话子先睡觉,等爸爸回来以后再爬起来吃晚饭逢年过节,父亲也总是先到食堂包饺子,跟沈阳来的工人一起团年,“我们很难见到他,我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忙”
1959年的10月,成都还多是低矮平房,此时420厂已盖起了4栋高大厂房,由111厂负责出3800余名干部、工人,300余台机器“成套支援”420厂生产建设为支持国家三线建设,国营111厂专门成立了转移指挥部,并设立了人事组,负责人员转移时任111厂副厂长的李立德担任人员转移总指挥,时年37岁
专业的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有哪些危害会危及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