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最古老最神秘的过年

成都晚报记者李杨摄影报道:

白马人一向有“歌舞民族”之称,手拿一只筷子和碟子,就能纵情放歌

在川甘交界的大山腹地,有一支神秘而古老的部族,他们有自己的图腾,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服饰既象羌族又似藏族,他们就是四川和甘肃的白马藏人。

年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在一项全球地理基因普查中,通过对甘肃文县铁楼乡名白马藏人的DNA抽取分析后发现,他们的Y染色体百分之百是D型的,这完全有别于我国以O型为主的染色体,这种D型的染色体在全人类存在的19个染色体中属于非常古老的基因类型,在整个东亚大陆也是极其罕见的。通过基因组计算,专家认为,甘肃文县这支携带着D型染色体的部族,最早进入东亚大陆的时间约在4万年到5万年之间。白马人因与藏族毗邻而居,语言部分相似,上世纪50年代,被划属“白马藏族”。现在通过解读基因密码,可以得出初步结论:白马人与藏族并不同源。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白马人的祖先不仅迁居东亚地区更早,而且很可能属于氐羌人的后代。

正是这项研究成果,让记者走进了川甘交界的甘肃文县,这里和甘肃其他地方不同,大山的另一面就是四川的平武和九寨沟,森林茂密,气候温润,一派巴蜀风光。三年的数次田园走访和考察,记者发现这里每逢新年的“池哥昼”表演再现了白马人祖先在灾难时所表现出的勇敢和生存智慧。

正月十五元宵节下午,来自铁楼乡所有村寨的村民手挽着手,在草河坝村集体对歌跳池哥。

2月9日,记者再次驱车来到了文县铁楼乡麦贡山村,刚刚到村口就听到三声火铳暴响,记者抓起相机就冲了进村,迎面只见一行头戴面具的舞者,手舞足蹈而来。跳在最前面的是4位池哥,他们反穿羊皮袄,足蹬牛皮靴,左手握刀,右手持牦牛尾,头戴木雕彩绘面具。这面具很特别,凶猛狰狞,两只眼睛竖立高突,与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那些铜人很像。麦贡山是文县白马人跳池哥迎新年的第一天,这个村有多人,池哥跳得特别热闹,要连续跳两天。就在记者穿梭池哥队伍中拍摄时,白马人制作沙嘎帽的非物传承人班建华拉起记者就往他家走,边走边说:“去年你就没去我家,今天一定先去喝一杯……”从他家出来,池哥队伍已经跳到第三家,女主人正在灶台前忙着炒野菜,见记者来了就招呼女儿拿来一大坨腊排骨,这是白马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最高礼遇。记者走出厨房,发现跳池玛的换了一位身着西服、头发挑染的胖小伙,原来是著名的白马歌手班文彪,他说:“刚刚从陇南赶回来,晚上还有场表演,幸好就在文县,村里今天跳池哥必须要回来参加……”

正月十五对于白马人有着格外的分量,不管多远多忙,都要在这一天前赶回来,从外地赶回来过十五的班吉玛。

2月10日,入贡山村,文县池哥昼的第二天,照样是走一家吃一家,不胜酒力的记者,看到主人家提着水壶就过躲。这时,一个背着小孩的小伙子喊道:“李哥,那天来的,还认识我不?”“杨发,中岭村的,好久从北京回来的,你娃娃这么大了?”“我姐的小孩,你晓得的大年三十可以不回来,正月十五必须回来,回来好几天了,明天我们村跳,李哥来哈!”昨天,在麦贡山曾经在北京打工的班吉玛也曾这样给记者说。记者告诉杨发因为草河坝去年就错过了,今年就不去他们村了。下山的时候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花,年的同一天,记者就是在风雪中度过的。深夜10时许,九寨沟艺术团舞蹈演员班玉茹在朋友圈连续发了三组视频,那时池哥才跳到她们家。接近12点时,在阿坝师专读书的班燕说:“今天雪下的不大,现在还没跳完,我们继续在玩,这才是过年!”

2月11日元宵节,上午应池哥面具制作非物传承人田继灵的约,先去了寨科桥村,昨夜的雪让这里的山顶已经银装素裹,田继灵正在院子里制作面具,他告诉记者:“从村后的小路,走三四个小时,就是你们平武,走上面那座山翻过去就是九寨沟。”说话间,他妻子已经为记者一行摆了一桌子的吃食,他说:“我们抓紧时间随便吃一点,喝点酒,我带你们去看我们的池哥,下午我们池哥要在草河坝和其他村比赛。”火铳三响,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池哥前行,寨柯桥的村民们就这样浩浩荡荡,下山走进了草河坝。

回到草河坝,来自九寨沟的白马人正在表演“绉舞”。它和池哥不同既在面具上,“绉舞”又叫十二相面具舞,在跳法上也大不相同,舞蹈中既有鬼神又有动物神灵身份,原始粗犷,神秘惊心,有极强的视觉、听觉、心灵震憾力。随后,文县铁楼乡各村的池哥昼队伍,在白水河边摆开了阵势,元宵节狂欢开始了……

跳池哥时,要打火铳,这是火铳手在准备下一炮。

锣鼓齐鸣,山岳摇撼,白马人的舞步稳健有力,歌声震天。透过这些神秘的歌舞,人们仿佛看见远古先民采茶、狩猎、耕作的动人场景。在北京开涂料厂的杨永航对记者说:“这才是年味啊!”

载歌载舞跳池哥

载歌载舞跳池哥。

三个池玛在一户人家纵情欢跳驱魔。

来自九寨沟的白马人正在表演“绉舞”。

入夜,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人们肩上都扛着一捆长长的竹竿,登上村后的山顶,歌舞一番,迎请五谷神,接着点燃火把,长长的火把犹如一条火龙在山间起舞,回寨子后燃起街火(篝火),全村男女老少手挽着手,围着篝火跳起了火圈舞,人神共庆欢乐时光。一部分青年则要打上火把,跑步绕山神庙一周后返回,另一部分青年则在村寨边上迎接并点燃自己手中的火把,名之曰“迎火把”。今年元宵节在一个空旷场地,预先堆积干柴,点燃熊熊篝火,并将火把投掷于此,全村寨的人们和四方来的游客围着篝火,唱起欢快的歌谣,手拉手挑起火圈舞,古老而神秘的方式把元宵节推向了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至少要做一根火把,晚上,村民们要打上火把,登上村后的山顶,歌舞一番,迎请五谷神,然后沿着山路回寨子,燃起街火(篝火),全村男女老少手挽着手,围着篝火跳起了圆圈舞,人神共庆欢乐时光。

正月十五元宵节草河坝村人山人海。

在每户人家跳池哥时,老年池玛都会将主人招待的美食分赠给每一位远方来的客人。

扮演老翁、老妪的池玛,在雪地中表演。

池哥跳到每一家,这一家主人除了将家里最好的食物端出来,招待舞者、邻居和远方的来客外,更要将家里酿造的五谷酒敬献舞者和来宾。

当池哥昼跳进每一户时,主人都会先燃烧一枝柏丫驱邪。

从正月十三开始,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白马藏人就开始挨家挨户跳池哥迎新年。

池哥昼是文县铁楼乡白马人过年时跳的“傩舞”的俗称,表演时由9人组成,包括“超盖”4人,“超母”2人,还有“只玛”3人,这是“超母”2人在表演。

池哥跳到每一家,这一家主人就会将家里最好的食物端出来,招待舞者、邻居和远方的来客。

池哥跳得欢。

中领村的村民有了第一张村里人的合影。

“池哥昼”是白马语的汉字音译,俗称“鬼面子”、“朝格”。“池哥”的意思是山神,“昼”是舞蹈,它是白马人最具代表性、也最赋文化内涵的的傩祭仪式,只有甘肃文县的白马藏区跳,在正月十五开始跳,正月十七结束,所以正月十五是甘肃文县白马藏区最重要的节日,而不是传统春节,古时是在晚上跳的,旨在祭祀神灵、驱鬼避邪、祈祥纳福,其拟兽舞蹈的特征,说明它应是远古"百兽率舞"的遗存之一。现已被列入全国首批“非遗”保护名录。

“池哥昼”表演一般由九个人组成,四位扮山神,称之为“池哥”,两人扮菩萨,称之为“池姆”,两人扮夫妻,称之为“池玛”还有一位儿童扮成小丑,俗称“猴娃子”。表演的时候,四位山神头戴面具,相貌狰狞,右手持牛尾,左手握钢刀,步伐稳健有力,舞姿朴拙单一。“池姆”的面具慈眉善目,舞姿优雅,步调一致。猴娃子手持木棍,滑稽可笑。“池哥昼”表演其实表现出了古老的白马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病疫,其态度不是消极的畏惧而是主动的搏击,不是将希望仅仅寄托于“山神”,而是人神合力共同击之。“池哥昼”、“麻昼”、“甘昼”、“秋昼”、“火圈舞”等这些拙朴粗犷、风格独特、包罗万象的歌舞,是历代白马人经久不息的薪火传承,是永不褪色的民族情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bbfz/117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