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隗延章:我不太喜欢“坚守”这个词,感觉是很苦的事情
记者节专访
01“反复去把自己带入对方的处境中去提问题”
......
而这个时候距离我毕业已经过去很久了,可能至少过去一年了。当时我不太想去都市报,也没找到工作,然后你想自费自己去完成的作品,也没有发表,就是一个很沮丧绝望的这么一个阶段。
后来联系到了《中国新闻周刊》的编辑,也是我现在的编辑杨时旸,说可以去试稿。当时我报了几个题,但多数是成都的,都被毙掉了。我觉得我试不起了,然后在成都找了一家新媒体,是原来成都商报汽车事业部的一些人做的一个汽车类的新媒体,然后他们也在做一个广告交易平台,相当于一个创业公司。我就去那工作了,当时我就跟杨时旸说我决定先赚钱,先不试稿了。
再后来又去了创投媒体和新媒体创业公司待了一段时间之后,最后还是决定去全国性的传统媒体工作。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曾经那么想做记者的人,然后也花这么时间去努力,但其实还没有真正在一家比较好的媒体去做记者,去实现你的更年轻时候的一些愿望,会觉得有点不甘心。你会觉得怎么样得把这个愿望实现了,是吧?
02“抛开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是很难写好的”
Q:你操作人物稿一般前期会做什么准备?
A:首先我会做一个年表,我觉得年表是特别重要的,比如说按时间线把这个人的全部经历理出来,这肯定是要比百度百科详细。然后你要把过往的报道都翻一遍,把年表逐渐填的越来越丰满,比如说某一年干了哪些事,有哪些细节,都把它不断的去填在你的比如word文档里。
选择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效率上的方法,比如先去找一些杂志类的或者是比较好的媒体的一些深度报道的文章先塞进去,然后再去找一些相对短的采访,然后再去找一些视频类的采访,然后采访对象之前的随笔一类,把它们都放在年表里面。
再一个就是要对受访者之前的观点做一些收集和整理,因为观点很多时候你不太容易插在时间线内。比如他曾经谈论某件事情,比如方方曾经谈论对公共事务的态度,把几个小标题放在这个word文档里,然后把他所有的之前讨论的内容都放在里面。分门别类这是一个整理的过程,把不同层面的内容整理下来,其实你对这个人会有一个整体性的判断。
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不一样了。比如说你要采访作家,你可能你要尽量的看他的书,看不完的话就挑他的代表作,一个是从时间上角度,挑他最新的作品,最新作品肯定要看。然后过往的作品你挑他最重要的代表作看。导演和歌手大概也一样。
提问题的时候,可能你会做两个文档,一个文档是你想到什么问题就扔在里面,看资料前的问题,看资料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出现问题,不断的往筐里扔。把这筐扔满了之后,第二个文档是按照时间顺序、按照一定的逻辑把这问题排列整理出来,然后你再读一遍这些问题,其实有些问题你已经知道答案了,其他媒体估计问了遍了是吧,把这些问题给扔出去。最后可以按两个维度,一个是重要程度,一个是能让这个话题更好进入的角度,去排列组合提纲中的问题。
Q:那如何在被多次采访到的采访对象中问出增量信息呢?
A:那你可能需要问他关于一个小切口的观点,因为这个观点可能很多时候是有增量的。然后再一个就是说要他最近时段的这个事情,就是比如说他可能5年前或1年前接受过采访,那这5年或者1年的变化其实是新鲜的,是可以聊的。
再有一些新的角度,可能你觉得他人生中有哪一段其实是目前的报道没有写清楚的,或者是你觉得更重要的,你也可以去问。
Q:写一个人,是会追溯他的成长经历,与他所在的时代相联系吗?这样对采访的要求会更高,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视角呢?
A:报道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创作,如果只是个体,抛开他的社会和他跟时代的关系,其实你是很难写好的。除了他社会跟时代的关系,再就是探索他的内心深度。但你不是写虚构,所以你很难通过采访去得到语言上足够证据,去描写他内心层面的东西。所以说,将人物放在时代中去写,也是一个我觉得是比较多媒体都在这么做的一个写法,也是很普通的写法。
Q:院线商业片或者网剧的导演、制片人与采访其他人物有什么不同吗?
A:许多公众人物,比如说导演、歌手、明星等,他们会有严格规定采访时间。通常一般都是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有的时候甚至更短,可能50分钟。如果超出这个时间,他们可能就没有档期了。
如果是这样,我觉得可能比较重要的是前期你要知道,你的报道方向是什么,然后你应该了解到构建这个报道角度所需要问到的问题。因为这样人物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采访时间短,再一个就是公开资料特别多,你不能说你去采访的时候,你才对这个人有了解,而是在之前有大量的资料吸收,包括那些视频,对他有一个判断。然后你把问题拟好,我觉得这是最关键。具体到采访的时候,要看情况,因为,时间短任务重,你要避免他说太多对后面报道没有太大的作用的内容。当然我觉得这是一直都在平衡的过程,既要让对方既有表达欲,但是采访节奏又要有一个把控,不能溢出本身要报道的内容太多。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