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散文学会主办
《四川散文》联合办刊和指定选稿平台
三请半黎老
●雷仕忠(四川)
半黎老是谁?就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原省书协主席李半黎。我常叫他李老。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三次请他老来崇庆县(现为崇州市)献艺,至今难以忘怀。一九七三年起,我开始在《四川日报》陆续发表新闻稿、论文和照片,与报社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后在报社党委办主任的引见下拜见了李老,方知早在一九三八年,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创办了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叫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李老是这个学院的第一批学员。全国解放后,他先后担任《川东报》《四川农民报》总编,以后又先后担任《四川日报》副总编、总编、社长和党委书记。报社同志按传统和习掼,当面也不称他的官衔,而是直呼他“半黎同志”,既尊重,又温馨,又亲切。他非常随和,平易近人,深得人心。人说他是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不取分文。我曾听说,崇庆县何家乡一农民,背上自己的一背篼书法习作登门求教。李老不仅热情接待,而且一幅幅翻看这个农民的习作,耐心点评,令人动容。所以,第一次见面,我就不揣冒昧,请他在方便时来崇庆县作客,现场献艺。他当即高兴应允。一九八三年盛夏,李老冒着酷暑来到崇庆县,我陪他逛了罨画池公园。此时在公园内文化馆,时任馆长张华和王汝诚已按事先同我约定的安排,摆上大桌子,铺上毛毡,准备了宣纸和墨汁。李老一到,寒暄几句后,马上拿出自带毛笔现场献艺。我先请李老为相关人员和慕名赶到现场的同志留墨宝。他老一口气连写了二十来幅字,方才放下笔,边喝茶边对我说,你想写点什么?我说我特别喜欢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性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李老一听,马上放下茶杯,当即挥毫,一气呵成,然后署款。与前面所不同的是,这次他没让旁人代劳,而是亲自动手完成钤印。我在旁看得真真切切,十分感动,连连说:“谢谢李老!谢谢李老!”李老直起腰板,细细端详了一下已完成的这幅字,对我说,还想写什么?我有些受宠若惊,信口说道,请李老写个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吧。他一听,慈祥而坚定地摇摇头,对我说:“你还年轻,不用写这个啊!”简直出乎我意料。我一时语塞,不知所措。过了好一会,我总算明白过来了,当即真诚地说:“那就请李老帮我选一个来写吧!”李老旋即写下了“锦水春风”四个大字。署款。钤印。我看着那豪放中略带婉约的四个字,强烈地意识到,李老认为我正处在应该努力奉献的年龄段,期待我用更积极、更达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用智慧定力去描绘自己“锦水春风”般的美丽风景。随后我在陪李老时,向李老请教“锦水春风”有没有典故,李老解释说,这四字出自晚清何绍基之手。他告诉我,何绍基是诗人、画家、书法家。他为杜甫草堂撰写过一副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事隔没几天我到成都办完事,忙里偷闲,专门游了一次草堂。我找到何绍基撰写的那副对联,细细观赏品味,突然想起一个传说,让我茅塞顿开。传说里讲,女娲创世纪时,从正月初一到初六,依次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家禽家畜,为最后造人做了扎实的铺垫准备。到了第七天,也就是正月初七,顺顺当当造出了人。所以,初七这一天是人的生日,称为人日,也称人节、人庆节,是古老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正月初七,恰恰是我的生日。这是机缘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的天意,抑或两者兼而有之?!不用说,响鼓是不用重锤的。李老赠我“锦水春风”四字,使我和何绍基撰写的对联的上联联在了一起,而我的生日时间又使我和对联的下联有了密切关联。李老用心良苦!他的墨宝点醒了我这梦中人。那话外之音分明是说,看开一切必然处处生机、处处美景、处处顺风顺水。是的,将自己定位于锦水春风,就是在严冬,也能迎来春风得意,花开遍地。转眼到了十月,报社委派资深摄影记者、我很钦佩的周正伦老师来崇庆县采访。我向周老师介绍了全县开展文明村建设一年半来展现的新气象,很快同他商定出了十余个我熟悉的拍摄点。几天奔波后,我们顺利完成了拍摄任务,拟从中选出一批刊发在十月下旬的“天府画刊”专版。李老对这组照片非常满意,兴致很高地挥写了“前程似锦”四个大字作为压图标题,并欣然命笔写下一首七律诗影配《新村小饮》:“翠竹朝霞雨后花,新村小饮话桑麻。家家户户家家富,户户家家户户佳。穿墙拆走穷过渡,福院迎来福气发。深解剪裁须得体,洞明实践胜虚夸。”细品李老的字,细读李老的诗,细解其中的意,李老为这一整版宣传崇庆县的图文增添了重重的分量,这是对我们崇庆县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啊!我们同李老真有不解机缘啊!在李老的教诲、鞭策、鼓励下,我告诫自己,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迷失心智。共产党拿你来做什么?人民拿你来做什么?就是要你找准定位,兢兢业业奋力工作啊!我笃定宠辱不惊,苦乐坦然,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为提高崇庆县知名度、发展经济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由于心中有明亮的太阳,我排除一切干扰,步履轻盈地前行着。一九八四年和一九八五年,每年我发表的有据可查的新闻作品都超过一百二十件,年用稿量都比一九八三年翻了一番多,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年。一九八五年夏天,我又第二次请来李老。这次我拜托李老为我作主,由他决定给我题写了“晓钟声远”的横幅。我细一揣摩,真的醉了,心也满、意也足了。托不过友人多次表示还想要李老墨宝的人情,我不得不于一九八六年春,第三次邀请李老来崇庆县。我考虑到李老已年逾古稀,不应太劳累,就把再获李老墨宝的机会让给其他朋友,所以这次未请李老再写一个字。事后有朋友见我两手空空,说我有点瓜(傻),我微笑以对。李老的墨宝内涵丰富,从“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到“锦水春风”,再到“前程似锦”,再到“晓钟声远”,虽然字数不多,但里边包含的人生哲理,必然会让我努力一辈子,受用一辈子。(图片:作者)●作者简介●
雷仕忠80岁,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曾用名:雨田、韦雨雪等。历任崇庆县委报道组组长、宣传部副部长、崇州市新闻办主任等职,《成都晚报》特约记者、成都市记协常务理事和区市县工作部负责人、好新闻评委会评委。先后在境内外报刊发表新闻稿、论文和照片多件(含与他人合作),其中有约60件作品获全国和省市好新闻奖。
投稿须知本平台坚持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它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每篇(首)文章(诗词)正文不得少于字,并附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和一张个人生活照片(照片用邮箱附件),一律投递到下列邮箱;同时加总编和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