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苏越尔访谈半山绝句当早餐

访问者:姜红伟(诗歌史研究者,诗歌资料收藏家,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馆长)

受访人:阿苏越尔(原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85级学生,诗人,现居四川)

访谈时间:年7月13日上午11点9分

访谈形式:电子邮件

问: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您如何看待?

答:那是一个令人怀想的年代,因为拥有浩荡的诗歌和无边无际的青春。一个人在自己的青春岁月投入到了诗歌的河流中搏击风浪,我觉得,他就不枉此生。20世纪80年代最值得中国人铭记的文化事件是什么?首当其冲的必然是如火如荼的大学生诗歌潮。它在文化的血脉里唤醒了沉睡已久的诗性魅力,重新以诗歌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深远影响和成功塑造,展示了汉字在表达内心意境方面的独特光芒。我很荣幸自己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

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革命生涯”。

答:我在年创办了校园诗歌报《那就是我》,后创办校园诗刊《山鹰魂》,先后主编该刊物四期,发表诗作“南方的思恋”、“在故乡的土地上”、“狩猎”、“高原蝴蝶”、“形象”、“古红木地赶场的彝人”、“彝族年”、“葡萄沟”、“古化石”、“原始林”、“晚景”等。“南方的思恋”毕业后刊发于《诗歌报月刊》,“高原蝴蝶”毕业后刊于《诗刊》年第五期。

年我接手主编西南民族学院团委诗刊《西南彩雨》第二期,发表“记忆的地带”、“鹿鹿觉巴故乡”等诗作,“鹿鹿觉巴故乡”年10月刊于河南洛阳《河洛诗报》;年成为成都市大学生诗歌联合会首推校园诗人,在会刊《黑旗》发表诗歌作品“长头发”和“友谊”两首;在校期间自费油印诗集《梦幻星辰》。

大学期间,年1月20日在《西南民族学院院报》发表诗歌“狩猎”,该诗后获得全国首届函谷短诗大奖赛优胜奖;年在《凉山文学》第二期发表诗作“致女友”,这首诗歌写得不好,不知道怎么被编辑采用。

年4月在《民族教育》发表诗歌“父亲”,从陈宏涛主编那里拿到5元稿费时,我刚好缺粮食;年12月7日在《成都晚报》锦水副刊发表“故乡的诗”;年3月12日在《成都晚报》发表“彝人的听觉”,大学期间还在此报发表诗作“永恒的姿势”、“山村女孩儿”等,《成都晚报》副刊成为我的诗歌旅程中重要的加油站,我要感谢晚报的副刊编辑徐联老师,他的热忱和宽厚对于我的诗歌人生很励志……

问:当年的诗歌读者,时隔多年后,大家都很关心您的近况,能否请您谈谈?

答:我毕业后当过三年的教师,做过记者,干过乡镇工作,现在基层文化部门任职。年7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二部诗集《留在雪地上的歌谣》(又名《我已不再是雨季》),年12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三部诗集《阿苏越尔诗选》,《阿苏越尔诗选》获得第五届四川文学奖提名并获得第三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年3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抒情长诗《阳光山脉》。有诗作入选芮增瑞主编的《彝族当代文学》、中国作协主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暨南大学主编的《经典诗文三百篇》、谭五昌主编的《年中国新诗排行榜》等多种选集。

“听一位老人谈雪”等诗歌作品被译介到美国。鲁迅文学院第十期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现为越西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主持《大西南月刊》诗歌专栏,诗集被国家图书馆及多家大学图书馆收藏。

凉山是一个圈,如果您喜欢,请加入我们也请推荐给身边朋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sj/120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