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下文系《工匠精神——精造企业崛起》第四章原文,出版时略有删节。最近停更了一个月。至于为什么,我希望今后能通过出书来告知各位。昨天有妈妈问我教育的问题,恰好,我正在编写一本亲子教育书,也希望该书明年初能和各位见面。
现在已是11月份,年底讲座又多起来,提前预告一下,本月20日前后在深圳讲课,24日上海,有讲座需求的要尽早预约。为了把时间留给下一本书,留给家人,每个月我只会安排少量讲座,望理解。
80岁万能工曹立熹,不为官,只为匠
七十二行,钳工为王——曹立熹
认识曹大爷是因他在精造公众平台留言。他说:老叟叫曹立熹,大家都喊我曹大爷,80岁了,还在动手做事,有两项乒乓球国家发明专利。要了解更多,可以百度名字。
这事有意思。
几经周折,年4月,我找到了成都的80岁老工匠曹立熹。
决定写老工匠,是当他捧出一人高的一摞摞日记本,一本本的钳工教案。一生都在坚持写日记的人,罕见;把教案写的一笔一画、图文并茂的师父,稀少;在创新被年轻人挂在嘴边的年代,80岁老工匠实实在在搞出两项专利,不易。
翻开他的日记,老工匠一板一眼做事的较真劲、执着劲,字里行间都是。他把60多年的钳工经验,总结出“锉削三类十二法”,准备出书,让更多钳工受益。
跟踪调研曹大爷一年多时间发现,80岁老人比谁都忙,当他听闻江西钳工徐庆永搞出制笔的24工位机(见第六章),兴奋地去实地考察,要发挥余热,免费做技术顾问。老工匠的脚步,遍布全国。
他说:“在机器人、数控机床一统天下的时代,人们往往忘了钳工工匠,及其它技术工匠的作用。钳工是万能工。百年老话,‘七十二行,钳工为王’。机器再厉害,还是需要钳工等大量工匠去落地、改进。钳工学徒要三年,端平锉刀难上难。再不重视培养大量合格钳工,中国制造升级后继乏力。”
钳工创业
曹立熹今年已81岁,头发花白。只要一出门,不是在去打乒乓球的路上,就在传播他的两项球拍专利技术和钳工技术上。老伴易福春老师说他,认准的事一头扎进去,跟牛一样。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里,他堪称中国年龄最大的创业者。
81岁老工匠和年轻人创业不一样。年轻人创业,事情还没做,就拿着商业计划书到处去融资,他们梦想着一步登天。曹大爷一不融资,二不卖专利,专心做他的专利球拍,球拍的LOGO——熹,是他用名字最后一个字,自己设计的篆书形象。他的最大梦想,是让中国的乒乓球选手,在国际比赛上,用到自己的专利球拍。老人说,中国是乒乓球大国,但是,在很多专业选手和乒乓球爱好者,使用的都是日本、瑞典及德国的高价球拍。
曹大爷创业的项目,就是把自己用十多年时间发明的两项球拍专利——蹦床式竹纤维底板、梅花桩底板两项乒乓球拍制作技术推向市场,让所有乒乓球爱好者,哪怕是职业选手,用得上品质不比千元、万元球拍差的百元球拍,甚至像他一样,学会自制球拍,享受到运动之外更大的动手创作乐趣。
缘于这样的理念,他用8年时间,发明了更轻巧、弹性更大的这两项专利球拍。
老工匠说,创新第一步先要看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考虑到普通乒乓球拍都是实心的,为了减轻重量,曹立熹把一根根小木条,锯成了直径为5毫米、4毫米,高3.5至4毫米的小桩柱,再把上百个小桩柱一个个粘在底板上,形成了一个“梅花桩阵”,最后贴上复合层,从而减轻底板的重量。他研制出的9层球拍总重量还不到80克。
为了增强球拍的弹性,他从各种木材及各种纤维中寻找素材,直到找到了竹纤维,发明了蹦床式竹纤维底板。
国际乒联有一条规定,球拍底板的85%必须为纯天然木材。乒乓球拍底板的中间部分一般都用轻巧的泡桐木,再搭配桧木、榉木、枫木、云杉等材料。老工匠喜欢结交手艺人做朋友,其中一位画家朋友告诉他,在四川邛崃有一种特殊而又古老的工艺,就是把竹子表皮去外层后剥竹丝,然后用竹丝编织成画。竹编画韧性大,耐揉搓。创新的机会,是留给每天都在用心的人。
曹大爷灵机一动,用竹纤维做底板如何?
他从成都邛崃的山里,寻找当地的好竹子,找到了竹编工匠,削成细条,再剥成薄如蝉翼的薄竹编。钳工工匠联手竹编工匠,做出的蹦床式竹纤维底板,比起造价高昂的碳纤维,价格低廉,没有第二次污染。
曹大爷把竹纤维底板让球友试打,得到的评价是,拍子弹力增加许多,有利于快攻、打中远台。这项专利成果引起四川省队教练的重视,这给老工匠很大的鼓励,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打赢目前盛行的碳纤维材料球拍。
“竹子也是中国符号之一,四川又是竹子产地,就地取材,而且竹纤维无污染,生态环保,编织起来弹性比竹子本身更大。”他拿出一张由竹子编成的薄板说,竹纤维替代碳纤维是他的目标。
年7月,全国体育博览会在成都举行,众多乒乓球器材厂的负责人慕名拜访了曹立熹,并看了他研制的乒乓球底板。不少厂长感叹,老工匠的乒乓球底板,就是专业厂家都没做得这么细致啊!有的厂家邀请曹大爷去企业开技术讲座,曹大爷来者不拒,他说,普及国球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仅如此,他把两项专利技术的制作工艺都公布了出来,有人想拜他为师学技术,他都乐意,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三分钟热血,半途而废。
如今在网络上,会看到这样的帖子:怎样买到曹立熹球拍?
新用户或许不知道,曹大爷创业的最终模式,是建立球拍定制化制作的移动木工房。尤其在他看到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更加激动万分,他头脑中酝酿多年的移动木工房,就是为个性化球拍生产方式而诞生。
老工匠的定制化制作,在老用户那里,十年前已实现,手握着一份《百人百拍集锦》数据图,一切皆有准备。为了今日创业,他的准备期更是长达60年。
女儿们邀请他和老伴去大城市一起居住,他不去,就在成都呆着。老伴心里想,他离不开成都的球友,搁不下未竟的专利球拍推广事业。年夏,女儿邀请他去美国玩一圈,从未出国的他心痒,却跟老伴说,你去吧,我不去,我要准备出书的资料,还要把《底拍制作工艺流程图表》完善好,一堆事情离不开。
与乒乓球无关的事情,他不碰。唯一的放松方式,就是打乒乓球。
百人百拍
成都市文庙街石室中学对面的教工家属楼,曹大爷每天在自己的工作室“文翁石室”里修球拍、做球拍。说是工作室,其实就是小小的阳台改造的,里面摆着几摞方方正正的乒乓球底板、几台钻孔机、老虎钳和一堆大小各异的凿子。这些工具,大都是他自制或改造的。“钳工都要有自制工具的本事”,他说,不会做工具的钳工不是好钳工。
梅花桩的工装板冲孔模具、切割机是他自己设计制作的,为了防止粉末四散,他设计了一个防尘罩。为了减少噪音,他还准备再设计一个消音设备。他动手做的锯子经常被朋友索要。他也有自己的产品质量检测“仪器”――一杆自制小秤,计量单位为国际计量标准――“克”。修球拍前,他会称一下重量,记录下来。修好的球拍,还要过秤一次,记下数据。所有经他手的球拍,不管是修的,还是做的,都有“体重”记录。
身为篆刻爱好者,所有的刻刀,也是自己制作。他常用自己做的刻刀,尝试不同材质来篆刻:大理石、钢锭……老工匠想看看,他的刻刀能刻动多硬的材料。
对工具无止境的改进、探索是老工匠生活的一大乐趣。乒乓球拍制作一个很重要的工序就是打磨,光是砂纸从粗到细就有5种,他甚至摸索出用筷子来打磨光滑。
曹大爷工作室墙上挂着各工作规划图等各种图表。每年,他要列一个年度工作表,然后是月度工作表,每日工作表。甚至客人来访参观,他都要列出一张流程图,先看什么,后看什么……
如果工匠就只是认真、专注、执着,似乎还缺了点什么。当曹大爷展开一幅巨大的纸,上面的表格里填满各种参数,引起我的注意。
曹大爷说,这是他给人维修乒乓球拍后记录的百人百拍数据集,有多组数据了。这些数据,还有奥运冠军选手。四川籍乒球世界冠军邱贻可,16岁时就找曹立熹修过球拍。球拍的主人,分布在五湖四海,球拍一坏,先想到的就是把损坏的球拍寄给曹大爷维修。
在乒乓球拍维修圈子,曹大爷很有名。摔成两半的,拍柄断掉的,什么样子的破损球拍,交到他手里,总有办法修好。
《成都晚报》年是这样报道曹立熹的:80%的省队一线教练、球员都找他修过拍子,加拿大、美国等乒乓好手还慕名来他那里买拍子。曹立熹的球拍,在成都乒乓球界是一绝。
他修球拍,球拍重量,材质、海绵层数等数据,甚至球拍主人的握拍姿势、打法、年龄、性别等数据,详细记录在册。
这张表格,用流行术语来讲,就是大数据。难得的是,这份大数据形成始于10年前。看来,老工匠的大数据思维领先于时代。
数据采集的目的,并非为了记录而记录。老人家做这张表格,一是在钻研底板专利过程中,用数据指导研发。二是用数据,为球友配备到最适合的球拍,最终实现他的定制化球拍制作的移动木工房。
“当数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只要球友说出握拍姿势、打法、年龄等等信息,我就能给他做出最适合的球拍。”曹大爷说,定制化的前提,就是要靠数据支撑。球痴曹大爷,每天上午保持着打乒乓球的锻炼习惯,其他时间就是做球拍、整理技术资料,力图让每一项技术改进,均有据可查。
工具控、数据控、图标控的老工匠,能有今天一切成果,准备期长达60多年。
老工匠与乒乓球结缘,在初中时。年底,小个子初中生曹立熹跟着同学梁绳,来到提督街的文化宫打乒乓球。妈妈花了1角5分钱,为他买的盾牌乒乓球。在他手里,比金蛋子还宝贵。
初中毕业后,年曹立熹参军。在军队,业余好就是打乒乓球。除了打球,他自制了第一支球拍:底板用木板锯的,当时军用解放鞋的鞋垫是厚海绵,很适合粘在底板上。他削了一层下来。到了年、年时,他尝试用76加农炮的内胎粘在底板上。
在部队中,曹立熹的乒乓球技无对手,更是凭借一双巧手,成为原50军高炮团第一任军械所所长,兼火炮技师。
转业后,这双修军械装备的手,又成就曹大爷成为万能工——钳工,什么车床都能开,什么机器都能修。车、钳、铣、刨、热处理等机械活样样精通。
身为业余选手,曹大爷不但竞技水平超群,曾获四川省第四届老年运动会男单冠军、成都市第一、二、三届老年运动会乒乓球男单冠军、中日乒乓球“元老杯”男单冠军、中日乒乓球业余选手同龄组对抗赛单打冠军等。
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天,成都市乒校的谭校长找到曹大爷,说是学校有一批原打算用来做滑翔机机翼模型的泡桐木需要处理。曹大爷二话没说,把这批泡桐木全买下来了,“当时我就做了几十个拍子,那是我第一次比较大规模地做球拍。”
钻研打球、做球拍的他,年撰写了《国球普及之诀窍》,把一生琢磨的球技经验总结出来,年又写下《浅谈40+》(网上皆可搜索到)。有关曹大爷的文章,《乒乓世界》等行业杂志和报纸,都有报道。他要把自己的所有研究成果,留给社会。
老伴一直支持着曹大爷的创业,从三十多年前他开始修球拍,到如今带徒弟做球拍。姐姐给球痴弟弟赠诗一首:
执着
吾弟挥拍数十载,力练乒球近痴呆。
一心扑在球拍上,国球增辉乐开怀。
锐意进取不停步,世间万念皆可弃。
一杯清茶伴球声,练球树人得真情。
姐,曹秀清
年12月15日夜
一生痴迷技术,这是中国老一代钳工的人生活法,一切创新,全在手上。我对曹大爷说,您是球拍精造大师。
大爷回答我:不要叫大师,可以叫我《大国老工匠》、《乒乓老工匠》(优酷上有视频),我就是球痴,非大师也。人到大师就走下坡路!还容易阻碍社会前进。
干到80岁,晚年终看到工匠地位被社会认可,可他这一生,正如大多数老工匠命运一样,手艺没有带来相应的财富和名誉,甚至屡屡受排挤。
“我干了一辈子,从军械所转业进工厂,八十年代成了八级钳工。不管在军队,还是工厂,一个原则,坚决不当官,只当工匠。”
不为官,只为匠
不为官,只为匠的曹大爷,52岁那年,一怒之下,提前退休。
本人因从年参加催化剂研制以来,处于当权者四次换人,几次在艰难中努力创建的模具研制组也三起三落,中断多次。在创建中能同心协力合作搞科研,重点有牺牲自我精神者,也各奔前程,而本人坚持至今也毫无扭转现状之力,因此只能对天长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商品的当今中国,把对人类有益无害的环保成本及产品,放在几片证书或奖状上,以领导者个人所好……把这一吹糠见米的东西放在以便发霉而自毁……这些工厂中有文化者有权势者一点儿也不痛心……
我本着个人的一点影响,多次向官儿们反应请示,结果石沉大海。作为创始者之一的老师傅也闭之门外。左思右想,我这一个连干部都不想当的高级钳工非搞催化剂不可么?一气之下就写了退休报告,告别催化剂去实现自己的钳工价值,用自己的硬本事去独立奋斗重新做事……
偶然一次交谈中,谈到因催化剂一事把我十多年的功夫及大好的中年时光给耗尽了。可是,某某某对此有兴趣,曾想以私人方式投资搞此项环保工程。从今天的政策来分析,是完全可行的。我在交谈中见某某某有诚意,本着信誉及我的处事原则——认真处事及对成果负责之因,特将催化剂的研制、发展、技术诀窍等方面用集锦的方式,把二十多年的努力得来的财富写给某某,做到我的这点贡献是不容易的,希望珍惜它,把它变成现实。但愿在我的参谋下和某某某的主持下,使催化剂由成果到生产的历史巧合、再由催化剂的生产到腾飞,再出现一个新的历史巧合:以私人来办这项工程可更广泛地使参加人员发挥其效能。希望主持者不要盲目,决心一下就要有毅力一干到底,干到高效率的催化剂再中国大地上广泛使用……
这是我翻看曹大爷的钳工教案,发现的一个报告《蜂窝陶瓷催化剂集锦》。泛黄的纸张上,显示这是“年7月17日-19日完成,8月20日审阅”的文字,封面还注明“未经本人许可不得翻印及抄录”。
这份他用钢笔写的28页信纸的报告,里面提到了他因何退休,更多的写了催化剂研制过程、从出成果向生产过渡的快速诀窍、存在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发展方向的探讨等5部分。
原来,曹大爷作为所在工厂技术水平最高的工匠,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接到工厂任务,研制用于汽车尾气处理的蜂窝陶瓷催化剂。历经13多年时间,既搞科研,又培训了一批批技术骨干。
他和徒弟们不舍昼夜打磨出完美的蜂窝陶瓷催化剂载体,正准备投产时,全国一下子变了风向,工厂把他们的成果弃之不用,引入国外生产线。十几位工匠,多年钻研的工艺,就此被抛弃。由此,中国汽车尾气处理装置长期被国外技术垄断。他的工艺小组被解散,退休时连房子都没有分到。如今和老伴的居所,是老伴学校分的教室宿舍,他把阳台布置成了工作间,在布满工具的台面上,叮叮当当捣鼓出了两项球拍专利,再也没和人说起那段令他伤心绝望的事情。
“中国人聪明,我们不是做不出来,是没人重视哇。”老工匠向我提起这段历史,捶胸顿足。至今,他还保留着研制催化剂过程中,历经多少反复,才做出的完美六面体催化剂。
曹大爷提前退休,他手下的徒弟,那些曾让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万能工们,也被湮灭在快速致富潮流中。他的徒弟,有的迫于养家糊口,不再干钳工。他惋惜却也理解。坚持下来的钳工,现在都成了业务骨干,还有位徒弟当了厂长。他自豪又喜悦。退休后的老工匠,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为一家工厂做过航天员玩具模具。他最为自豪的是,航天员玩具可组装、拆卸,仅头部小小的面罩都可以拆卸,在当时,大多数国内的玩具厂还做不到这种水平。
老工匠和徒弟走过的钳工路,浓缩了历史,镌刻着社会认知变迁。社会万变,为匠一生,什么才能留存下来?创新当前,如何行动?
“一天一小步,一步一个脚印”。曹大爷把这句话篆刻下来,放在工作台上,每天提醒自己。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在日记本里记录下来的。两位孙女每到假期,跟着他学会了篆刻、做球拍。
从当兵到如今81岁,曹立熹保存下来的日记本,装了几大箱。从这些日记里,能看到他的家国情怀,看到他自带使命的性格,也看到他工匠的苛刻脾气。
如今看到中国制造向自主研发升级的势头越来越好,他把当年在工厂带徒,培训钳工近四十年的发黄教案,重新翻出来,完善,把自创的钳工基本功“锉削三类十二法”,创作成钳工教材,让更多钳工受益。他的徒弟如今最大的73岁了,还有69岁的,最小的年龄也都52岁了。徒弟们一听曹大爷要出钳工教材,把当年跟曹大爷学徒的笔记、教案、试卷、自制的工具都翻出来,聚到一起出谋划策。
老工匠在书稿的序言中写道:
七十二行钳工为王!这都是百年行业内的语言!它说明了钳工技能的重要性。在三十多年前,我同徒弟们共同摸索,实验中创造了至今教科书上没出现过的“钳工锉削三类十二法”。用于实践收到了可喜成效。
老工匠对我说,“我81岁了,为何要保证每天上午两个小时的打球时间呢?因为我要保持健康,配合你写完书,还要把专利球拍推广出去,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