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槐轩刘伯谷槐轩家风槐轩学说的基

刘伯谷先生口述槐轩之一

槐轩家风、槐轩学说的基本观点及实践

(根据刘伯谷先生年5月3日在成都青羊宫老庄书院为刘氏家族及槐轩门人的讲课视频整理,已经本人同意)

一、槐轩家风

刘伯谷先生在青羊宫老庄书院为族人及门人口述槐轩渊源

刚才,把我们刘家的家史家风向各位简单地做了介绍(整理者按:因缺乏视频资料,未录入)。现在,我们继续用以上的家风家史,来谈一谈如何来继承和发扬祖先人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个“青毡。”“乃翁与我尚青毡”,槐轩子弟现在都是在尚青毡,我们如何来尚青毡?刚才说到止唐公了,说了七代,可以这样讲,把我们入川以来七代祖先所提倡的“忠孝家风”作了一个总结。到了止唐公,如他自己在他的一首诗中说,“浩荡乾坤余一老,形神不逐秋风槁;六经订正付尔曹,孔孟而后知心少”,他总结自己是“知心孔孟”。可以说,历代祖先所表现的孔孟之道的中心思想主张,到止唐公那里集了大成。八十八年的春秋,他都是在钻研学习弘扬孔孟之道,具体表现在他做了“七经恒解”——《四书恒解》《诗经恒解》《书经恒解》《易经恒解》《周官恒解》《礼记恒解》《春秋恒解》,这几部经书,他做了详细的注释,目的是发扬和传承孔孟元典的精神,秉承孔孟之道,成己成人。除此而外,《槐轩全书》还包含了一些教人的经典东西,如《拾余四种》《子问》《又问》《俗言》《正讹》《史存》等等,都是拿来教育他的子孙和门弟子,从而实现孔孟提倡的成己成人,来达到这个目的。

《豫诚堂家训》及刘伯谷家庭荣膺入选成都“家风好力量,家庭好榜样”

在这儿,我插一句好笑的事情。刘氏子孙就不说了,我们应该的;刘家的门人对于槐轩,对于我们刘家啊,可以说是只有这么尊敬了,我举三个我听到的例子,而且是我亲自听到这个人说的。他说,以前我们作为当了槐轩的门人,觉得自己都升了一格那样。这啥子意思?就觉得做人都高人一等了,这个当然是开玩笑的。以前在介绍槐轩,社会上拜访槐轩,都取这一条,认为是“以作为槐轩门人而自豪。”作为槐轩门人,《国史馆本传》说的有上千人,到了仲韬公手上的时候,恐怕不是上千人,而是上万人去了。其中,包含了外国的,朝鲜的,越南的,这些都是有名有姓的。而且,还包含了道家的道人,佛家的僧人和尚。就拿青羊宫来说,这几十年来,我认得青羊宫解放前的三个当家。张元和,我认得他的时候,在这里说了就丢哈,他还是个冲茶的道士,还是个招待。我认得到的赵当家赵永安,陈当家陈永栋,前头还有个,我很小的时候看到过的刘当家刘教宾。那就是教字辈、永字辈三个当中,我都认得到,都熟悉。佛家的和尚,以前文殊院的,也有的跟我们刘家是师生关系。就是这儿二仙庵的孙竺筠,我也很熟悉,他大概是在六十年代才不在的,是最后一任当家,而且都是槐轩的门人。我曾跟他们(青羊宫的道士)开玩笑,现在青羊宫客厅里面,以前当家住的那个院子,过去我们刘家人只要到这儿,就会被奉若上宾。现在保存在那个院子里面的解放前唯一留下的一道扁,是由我的伯父带头送的,大概上头有四五十个人的名,第一个刘咸燡。其中,我们刘家人就有刘恒壎(刘篪伯)、刘恒壁(刘东父)、刘恒堣(刘扬父),还有一个就是我刘恒蓺(刘伯谷)。上一次我到青羊宫去看了一下那个匾,我开玩笑说,上面一个个的,全部我认得到,其他全部已经作古了,只有我刘恒蓺还健在。这说明我们刘家跟青羊宫,跟道佛两家的关系,下午我们还要说到,这是有关系的。而且那个时候,他们道士也好,和尚也好都要来入门,要来学静养功,所以说刘家这个槐轩学说已经是传到了(道佛两家),不仅是我们现在所说讲孔孟之道的儒家,包括有些佛家、道家的都要跟到学,感觉得很服膺。所以刘家的门人更不用说了,正如我刚才说的,是以作为刘氏槐轩门人为荣。

第二个说得具体的,是三台一个叫宋光晟的门人,他亲自跟我讲的。他说世弟啊,你不晓得,我们每一次到大公馆来,就是刘家以前住的地方,一走到纯化街南门口子上,我的私心自然就莫得了。因为啥子啊?要在这儿来见老师,老师教我们的这些东西,一下子就想起来了。

还有一个(同门)跟我说过,说起来是玩笑,(听到)我都笑起来了。他说,我们以前到你们大公馆来,一进了“儒林第”的大门,见到从刘家出来的人,我们都尊敬。他还说句笑话,就是刘家的狗,我们都尊敬。我当时听到后,觉得很惭愧,确实很惭愧。这说明他们服膺槐轩到了这个地步,为什么?确实我们祖先人止唐公槐轩,他教人的东西是有人信奉的。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来秉承祖先人的余,这个仁,这个祖训?因为今天是说家风家史,有的东西我就不得不说了,让不了解的人了解,特别是我们刘家的子孙应该了解,这是我们的家学。我们来学为圣人,咋个学?不是光凭嘴说,槐轩有一套理,给我们子孙指清楚了,给他的门人是说清楚了,四个字,叫做“尽性敦伦”。这是我的理解,逃不出这四个字,说复杂了不好记。

祖先人教导我们,你要学为圣人,你要希圣希贤,首先要尽性。所谓“尽性”,就个人而言,就是从要求自己开始,成为具有天理良心的能够成己成人的人。路,就是走尽性这个路。尽性两个字,就包含这样的意思。下面两个字“敦伦”,所谓伦,五种关系。要处理好这五种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妇关系,朋友关系,君臣关系。现在不存在君臣了,以前有皇帝。现在,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君臣关系)是不是集体跟个人,国家跟个人的关系?尽管莫得皇帝了,是不是呢?集体和个人还有关系嘛!国家和个人还有关系嘛!敦伦者,就是处理好这五种关系,能够处理好这五种关系,用槐轩的话来讲,就“天人和谐”了。天人和谐,一室太和啊,真正的富贵就出现了。敦伦是槐轩要求他的子孙都要办到的,不然他为什么要专门写个《家训》?“天理良心,人之所以为人;宽仁厚德,覆载所以长久;昧良悖理,不得为人;褊心小量,安能合天”,若能够把《家训》这前头这几句,实体诸于心,实体诸于行,就了不得哟。这也是祖先人教育我们,对我们希望的。所以,我的理解,就是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完,一个是“尽性”,要求自己;一个是“敦伦”,在要求自己的基础上,处理好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妇关系、朋友关系。用槐轩的话来说,人一辈子为人,离不开处理这五种关系,五种关系处理好了,就“希圣希贤”,“五伦果然敦,天地一气接”,天人和谐了,作为国家天下来说,就大治了。

《豫诚堂家训》

那么具体的来讲,怎样才叫做把五伦关系处理对了呢?这个在《家训》《蒙训》,槐轩教育他的子孙的时候,说得很具体。他说父子呢,当然,父包括父母,跟儿子他们的相互关系,就是“父子有亲”,《孟子》里面也讲了的。具体的讲,子对父母孝,父母对子慈。仁慈那个慈,慈爱那个慈。第二个,兄弟关系,槐轩具体咋个讲呢?兄爱弟敬。作为哥哥的,要爱兄弟;作为弟弟的,要敬兄长。那么,夫妇之间,是啥子呢?讲一个和谐,夫妇和!对于朋友,讲一个啥子呢?信!诚信,真诚,朋友关系讲一个真诚。那么,君臣关系,讲个啥子呢?君仁臣忠。作为皇帝,以前当然有皇帝了,对于臣子要有仁心。而臣子呢?对于君上要有忠心。当然,我们现在讲的时候,就是指国家和个人,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当然国家为先,个人为次。

刘止唐先生像

在讲五伦关系的时候,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槐轩把它解绝了。去年,川大一个博士生叫赵均强,有一次他到我这儿来,就谈到了五伦关系。他说,槐轩讲的跟汉宋儒讲的,有些地方有点不同。我问哪点不同?他说,董仲舒讲汉朝是讲“正三纲”。我说这是对的。他问槐轩是不是这样。我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董仲舒在汉朝提出的,这三纲那就把这个当君的、当父亲的、当丈夫的抬到了最高了。那“正三纲”如是这样,丈夫说的话,你妻子必须听;君父说的话,你必须听,“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我说,槐轩讲了三纲应该正,但不是上面说的这样子。“正三纲”,须不须要正?要正!但是有一条,正确的才服从,不正确的仍然可以不服从。他说,那这样还叫“孝”啊,还叫“忠”啊,还叫“和”啊,那“正三纲”咋个说得起走?我说,槐轩指出了,你像不像个当君的,像不像个当父亲的,像不像个当丈夫的?你都不像,假设你都不是正的,这个样子如何来正?你是错误的,你也喊到你儿,喊到你爱人,喊到你臣子去跟到你做啊?所以,我们《家训》当中,大家都还记得有这么一句,槐轩说我们“自心抱愧,说甚夫纲父纲?”你自己都不好意思,自己都是做得不好,去讲啥子“夫纲”“父纲”啊?不能讲夫纲父纲!你自己都不像个样子,你咋个去讲夫纲父纲?哦!你说你硬要喊你儿,喊你爱人,喊你的臣子服从你?你自己都是错误的,你喊人家咋个服从你嘛?槐轩讲了,假设是这样子的话,讲那个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死”,这个叫“愚忠”。瓜娃子干的!父亲做得不对,喊你儿去做,你管他对不对你要做,这个叫“愚孝”。槐轩明确反对愚忠愚孝!《家训》上说的“自心抱愧”,你自己都不好意思,讲啥子夫纲父纲哦?莫得资格讲!所谓纲者标准也,你自己要先立个标准,你自正则人正。

我的父亲鉴泉公专门在他《推十书》里头,用了一篇白话来写的《舜的小传》,写大舜。大舜是个大孝子,他就举了这个例子来说明槐轩这个观点。假设都是采取愚孝的办法“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那大舜早就已经死了。他的兄弟跟他的父母,想要把他弄倒,《孟子》上讲“父母使舜完廪,捐阶”,喊他去盖房子的时候,把梯子给他抽了,用火烧把房子弄垮,想把他害死,这个办法没把他整死,他下来了。又用第二办法,喊他去淘井,刚刚一进去的时候,马上去拿盖盖封起来,想把他捂死到井里头,大舜一看到,一下就想办法离开了,又没有把他整死。哎呀!你想,假设按照汉儒宋儒所说的“正三纲”,大舜早已经死了,不成其为“大孝”。大舜之所以大孝,就是因为他不是愚忠愚孝,槐轩在他的《槐轩全书》当中,把这个说得非常清楚了,我的父亲在《推十书》里又把它浅化,进一步地来讲这个问题。

槐轩学说继承人,槐轩第二十四孙,刘伯谷先生父亲刘鉴泉先生像

所以,敦伦要解决几个问题,父母有过的时候,哪管你是有父纲;君有过的时候,哪管你是有君纲;夫妇相处,哪管你是有夫纲,但是前提都要有一个,是啥子?德!看你合不合乎德的要求。不符合德的要求,不能做!不能够盲从,盲从谓之曰愚忠愚孝。槐轩在他的著作当中不止一次地谈到这点,谈得非常透彻,非常明白,而且槐轩指出这才是孔孟所谓的忠孝。

明确了这个问题,然后我们来谈处理五伦关系,这个是人人每天都要处理的,每个人每天的活动摆不脱这五种关系(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妇关系、朋友关系)。大家想一下嘛,每一天你在活动的时候,都是在这五个关系中打圈圈。槐轩就讲了“五伦果然敦,天地一气接”,你把这五伦关系处理好了,处理和谐了,人和自然就一气了。自然,自然是空的,自然所表现的就是在这五伦活动当中。说穿了!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这五种关系。槐轩为啥子讲这个东西呢?这是至平至常的道理,槐轩在他的书上经常提到这个东西。他说,以前有些人把它说玄了,总是要跟你讲点至神至奇一些神奇的东西。他说,哪里去找神奇?人活一生,做人做一辈子,都是在平常当中度过,平常当中就是五伦,五伦处理好了,即是圣贤,即是神奇。《中庸》上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就是刚才讲的忠孝伦常都在里头,所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里面讲的,孔孟讲的,达到中和,既成己又成人,就是圣贤!槐轩教育他的子弟,就要按照这个路去走,而且不要把它说神奇了!在至平至常当中,你做出来的事情达到了天人合一,这还不神奇呀?硬要按到天上掉个菩萨下来说法,那个才是神奇呀?人活一辈子,我们刘家教育我们,就是回归到这个东西,把五伦处好。

我的祖父(子维公),曾经在一首诗上讲到“只有深藏一个物”,这个“物”是啥子啊?就是我们祖先人说的天理良心。槐轩讲“天之理,而人得之以为心之良”,天理就是啥?就是好心。哎呀!不要说得那么玄乎,鬼怪菩萨一下都在这里头了。槐轩是这样讲的,他在《拾余四种》当中讲,有些人谈仙佛鬼怪,我们还不如来谈下父母兄弟夫妇哦!

我这儿顺便插一句,我跟到我的伯父晦愚公,就是我们东父家兄的父亲,我是整整跟了他四年。我所谓跟四年,不是说一天见他一面,打个照面,点个卯就走了,而是早上我去,中午就走了,至少要呆上半天,老打老实(实实在在)整整跟他学习了四年!这四年当中的时候,他讲的是槐轩的这些道理,而不是当到一些同门人讲的不同,他个别给我讲的又不同,我是受益匪浅,懂得了一些道理。但是,说句老实话,我追随晦愚公的这四年中,可以这样说,没有听到过一次他说神仙仙佛的,谈妖魔鬼怪的,莫得一次!希望大家相信我。他总是跟我讲至平至常的东西,总是跟我讲“五伦果然敦”的东西。所以关于敦伦这个问题,作为刘氏子孙,作为刘家门人,愿意继承祖先和我们祖师的这种思想的话,那是每天都不能忘记的,而且只有这一条路才是成己成人的路。

槐轩学说继承人,止唐先生第六子刘梖文(子维)像

至于家风,忠孝传家的问题,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就是止唐公的第一个夫人彭太恭人的例子。彭太恭人,她现在的墓在双流。一个例子是“尝粪疗亲”,她还没有出嫁的时候,他的父亲得了重病,医药罔效,看到都不行了,她在黑夜“呼天尝粪”。《二十四孝》当中有个“庾黔娄尝粪”,据医生说,从那个粪当中尝到的酸甜苦辣咸的味道,就可以辩证这个病。她就干过这个事情,为父亲尝过粪。而且嫁到刘家来的时候,那阵止唐公的母亲还在,她又搞过一次啥子呢?“割股疗亲”。大腿上割一个肉,拿来搁到药里一熬,最后向太恭人有效,吃了也就好了。当然,这个是属于偶然,我们不去研究它,这我是从《族谱》上看到的。尝粪对待父亲,割股对待母亲,这是我们彭太恭人。

再举几个尽孝悌之义敦五伦的例子,在我们家里头,那阵简直是传为美谈,是“刘家才有”,这些都是有传承关系的。止唐公八个儿子,只有一个儿子还没有结婚就死了,就是我们的八房,我喊八爷爷的味仁公。订了亲了,最后得锁口疔死了。但是,我们这个八婆婆了不得!是那个时候哈,现在我不乱提倡。那时候,因为她跟刘家的这个味仁公已经是建立了婚姻关系了,等于说下了帖下了聘了,只等举行仪式就过刘家来。但男的死了,怎么办?“过门守贞”。这一辈子不再嫁了,我已经是刘家的了,生为刘家儿呢,死为刘家妇啊!过来了,做起花轿过来,跟灵牌子两个拜堂。她一辈子活到八十几岁,这就是我们八祖母。所以当时光绪的时候专门“皇清旌表”,我们那个二门上有一个“皇清旌表”的匾,就给她立贞洁牌坊了。当然立贞洁牌坊光荣是有了,啥子都有了,问题是莫得后人得嘛,怎么办?槐轩的大儿子,我们的大祖父子乔公,二话不说,抱个儿去继承,把自己的儿抱给八房去继承。

正由于这些都是属于家风所表现的,后来的你看,仲韬公当时还没有结后头贾太夫人的时候,李太夫人没得生育,豫波公一鼓气(没有犹豫),抱一个!把自己大女,抱给了仲韬公。这个大女就是昌臻法师的妈,哈哈,张耀枢的妈,豫波公就把大女抱给仲韬公了。

这之前七房没得人(后代),云坳公(槐轩第四子)就把仲韬公抱给七房。下一代,仲韬公没得人,豫波公把他的女抱给仲韬公,晦愚公又把刘东父抱给仲韬公。以前,我给刘奇晋说,你们是七房的哦。他说,怎么是七房的呢?我说,恐怕你们大哥二哥三哥才晓得,你们爸刘东父,那阵一直就是仲韬的大儿。仲韬公死了,仲韬公的配李太夫人死了,都是刘东父拉的头纤,我说这些都是我们亲自看见的。考虑到自己的兄弟没有后代,你看那是纯孝纯悌的兄弟关系,那就把儿抱过去了。

当时,我的祖父子维公五十五岁才生我的父亲鉴泉公,在生我父亲之前也没儿,只有一个女就嫁给朱家了,就是我那个姑母。没得儿,咋个办?云坳公又把晦愚公拿来抱给六房,所以,还有这个关系。恐怕有好多我们家族当中的人都不晓得,实际上晦愚公是我们六房的。后来生了鉴泉公了,这一点就更了不得了,那时候云坳公都不在了,我的四祖母黎太淑人把老幺(晦愚公)喊回去就是了。不像一般社会上,你莫得儿子嗦?我决定把我儿抱给你,然后就跟原先那房绝裂(没有关系)。你有儿子了,我们刘家做法就是收回去。哎呀!所以又把他晦愚公从六房又收回。收到哪去?收回四房,四房就只成了个豫波公和晦愚公两支。七房呢?仲韬公抱出来给七房了,七房也就不差人了。莫得其他办法了,就只有这么孝的了。难是!难得!完全是出于纯孝纯悌而把儿女抱回去。

槐轩学说继承人,刘沅先生第十五孙刘咸焌(仲韬)像

我五爷爷栋文死得早,留下我五婆婆守寡,那时家产是分了的,我的祖父就帮她管理她的屋头(家庭),帮她教育子弟。我见山大伯伯,我昌甫二伯伯,我的汪祖母都是我们六房我的祖父跟祖母带大的。带大了过后怎么办?给他们安家立业,把他们的产交了。这成了刘家的家风啊!自己的兄弟莫得后人,把自己子女抱起去(养),既尽了孝,也尽了兄弟之情,这一些属于我的耳闻。也有一些是我晓得的,以前东父五哥抱到仲韬公那儿去,就是我们那时喊的新公馆,仲韬公不在了,李太恭人不在了,我们亲眼所见,就是他哥子刘东父拉的头纤。不是嘴上说,这是亲眼所见嘛!而且刘东父最后又回到晦愚公底下去了的,没有在仲韬公名下分过一样东西,一亩田,一间房子。这些是什么?刘家孝的具体表现。

槐轩学说继承人,刘沅先生第十七孙刘咸燡(晦愚)像

另外,这个例子是我们这一房出的事情,我的母亲跟我的父亲结婚的第二天就去给我祖母说书,还在当新媳妇的时候就在尽孝!因为那时我祖母眼睛是看不到的,她要听念书。我母亲到我们家里头的时候,我的父亲就给她说有个重大任务,就是去给母亲说书。我的母亲当时还在当新媳妇,头天结了婚,第二天就开始就坐到我祖母面前说书。那时在大公馆里头,这事简直是传为美谈!天天黑了说书的时候,好多老老小小都要跑到窗子底下来听。传为美谈!

这些是从哪里来的?家史的传承,家风的传承。我们刘家还有一个特点,把媳妇当女看,这是我们刘家的特点。我举个例子,我的母亲,我的祖母喊她喊啥子?因为,我前头还有个母亲死了,才结的我后头这个母亲。我的祖母,她喊我前头那个母亲喊大女;这个(我的生母)就喊二女。晦愚公那一房,晦愚公的配李太夫人,对于大媳妇就跟对自己父母两个一样的,遇事让她。因为,我晦愚公的那个大媳妇脾气有点怪,遇事的时候,我这个伯母是让三分,从爱出发。

所以刘家的家风啊,我耳闻目睹的,确实也是现在正式提倡的。现在,我们更应该有责任把我们的这个“忠孝家风”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这也是社会的要求。

槐轩学说继承人,刘沅先生第五孙刘咸荥(豫波)像

二、槐轩学说的基本观点

(一)槐轩学说的来源

今天下午,根据我自己学习和实践的体会,着重地向大家讲一讲槐轩的基本观点,把它叫做学术观点可以,我觉得更进一步地应该把它理解成为做人的学问、做人的观点。

按照孔孟之道,人一生都在学,《论语》的第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嘛。但是究竟学什么?有不同的理解。孔孟讲了一个学,究竟学什么?各人的理解是有所不同。当然,学技术、学知识都是学,但是按照孔孟之道的意思,首先是学为人,“学者,学为人而已。”至于知识技术等等,也叫学,但是最终的目的也是学为人。那么,槐轩这一个“学为人”观点怎么来的呢?根据我的理解,首先得把槐轩学说的来源先简单地介绍一下。

现在学术界、社会上一提到槐轩,都觉得槐轩既有儒家的观点,也有道家的观点,还有佛家的观点。武汉大学的萧萐父先生,曾经给《槐轩全书》一个题词,叫做“阐三教之精微”,萧先生是了解槐轩的!那这就必须说到槐轩的学说,也就是教人做人的学说是从哪里来的呢?总的来讲,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家学,就是我们上午讲的七代人都是学孔孟,而且第五代、第六代还重点地研究了所谓“五经之首”的《易经》。家学是一个来源,(槐轩)继承和发扬了家学。

第二个来源,那就得益于对于道家佛家精微的研究,槐轩认为“三教同源”。来源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当然,说到这个“教”,不是后来所谓的宗教哈。假若要说的话,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儒学、道学、佛学。槐轩认为,三教的祖宗,也就是指道家的老子、佛家的释迦牟尼、儒家的孔孟。用槐轩的原话来说,儒释道这三学的祖宗是“同此一理”,“三教圣人,同此一理。”那么,三教同此一理,根据是什么呢?用槐轩的原话来讲,道家老子为孔子师,老子是孔子的师父,也就是说,孔孟之道那一套最根本的东西是来源于老子。对于佛家释迦牟尼,用槐轩的原话来讲,释迦牟尼是印度的王子,是西方的圣人。槐轩之所以提出三教圣人同此一理,根据是什么呢?咋个三家会成为一家呢?槐轩讲了,道家讲“修真养性”,佛家讲“明心见性”,而吾儒,所谓吾儒,就是我们儒家,是讲“穷理尽性”。道家的修真养性,佛家的明心见性,儒家的穷理尽性,这三个里头既有行为,又有目的。目的是什么?复性!集中到一个复性这个问题上。不管道家也好,佛家也好,儒家也好,都讲的是复性,落实到复性上。为什么说槐轩“阐三教之精微”?这个精微是什么?就是复性!因此槐轩把儒释道这三学的圣人都同等对待,这就跟汉魏六朝以后,所谓儒家也好,所谓佛家也好,所谓道家也好,你说我的眼睛,我戳你的鼻子就截然不同。三教同源,这个“源”是什么?就是“为人复性”的问题。为人就是做人,做人的目的是啥?复性。当然,跟道家,我们祖先槐轩有更深的一层关系,因为槐轩认为,孔孟之道的来源,它的最精粹的东西来自老子。那时还根本没有分所谓的儒家佛家道家,因为佛家是后汉才进入中国的,汉明帝时候才有佛法的传入。因而槐轩对于这三教(祖师),都认为是圣人,这也就是槐轩学术的另一个来源。

第一个,家学;第二个,从三教的圣人那里得到了最精粹的东西,所以,萧先生说槐轩是“阐三教之精微”,把三教最精微的东西理解到了,掌握到了。那么,这些东西,槐轩从哪里得来?一个是从典籍上。有一次,我算了个账,槐轩从几岁起开始读书一直活到八十八岁,用他的话来说,这八十多个春秋,他的主要事情就是在寻找儒释道三家的精粹,最后终于让他老人家找到了。什么是儒家、佛家、道家的精粹?复性!因为复了性,也才能够为圣为贤。他八十多个春秋,也就是说一辈子,都在研究这个东西,因而他的《槐轩全书》上所表现出来的,无处不是根据儒释道这三家圣人的观点进行阐发的,无处不是对这三个圣人的精粹进行阐发的。

第三个来源,用槐轩的话来说,找到了一个最了不起的“人师”。不光是从典籍上了解了,同时,他还又遇到这个了不起的人师,(得到)具体的指点。因为,按照槐轩的观点来说,心法,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的最精粹的东西,是不见诸典籍的,典籍里面找不到。确实!我们读《论语》也好,读《孟子》也好,就找不到个静养功,确实就找不到。《四书》里面不是有两句话是子贡讲的吗?“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那个”,没有见诸典籍,书上找不到的;“那个”,不管佛家也好,道家也好,儒家也好都是通过口传心授。那么,这个野云老人呢?在槐轩书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不详细介绍他了。槐轩后来回家奉母,有一次是他在赶场的时候碰到的。槐轩的书上是这样介绍,碰到个卖药的野云老人。他看到这个野云老人相貌很古奇,就求问老人长生长寿之方。野云老人一句话就把槐轩点醒了,“求诸己!”你要求长生,找你自己!你不要八方去找神仙,找啥子菩萨,找啥子异人?反求诸己!“反求诸己”,《四书》上讲了的,但是只有这么四个字。现在来看,所谓反求诸己,从你自己本身的体行上去找,从你的所作所为上去找,看你是不是按照圣贤的教导去实践了,去具体做了?所以,你不要找其他老师,除了从典籍上来理解而外,你只有反求诸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祖先槐轩跟了野云老人好几年。在来往当中,野云老人就告诉了他很多,口授了他,心传了很多学为圣人的道理和方法。

总起来讲,我们可以将槐轩的来源归纳成为三点:一条来源,他的家学;第二条典籍,儒释道的典籍,道家的典籍,佛家的典籍,儒家的典籍,以及典籍上面所介绍的有些所谓佛家了不起的人,道家了不起的人,儒家了不起的人,一些真正传扬儒释道三家的精粹的这些书籍;第三就是野云老人的亲口传授。当然,有个东西不敢宣传,据我们家传说,以及槐轩的一些老同门些讲,这个我没有听到晦愚公给我公开说过,但是还是暗暗给我点了这一条,野云老人大概就是老子的转世。这个当然就说得有点玄了,我们倒不一定去宣传它。槐轩的学说,槐轩的做人的学说,既有家学的承传,也有典籍的承传,也有人的承传,来源基本就是这样。

(二)槐轩学说的基本观点

第二点,跟大家介绍一下槐轩学说的内容和它最精粹的,不可忽视的,而且需要我们发扬光大传承的基本观点。当然,观点很多,比如上午讲的那个关于“正三纲”的问题,也是他的一个观点。在实践五伦当中,不能搞愚忠愚孝,这也都是属于他的观点。但是,最基本的观点,大的方面我们必须把它搞清楚。有下面几个:

第一个,“先后天的区别”。这个很重要,这是槐轩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跟汉儒、宋儒的根本不同点就在这个地方,槐轩区分了先天后天。槐轩认为,按照孔孟的元典精神,按照佛家、道家的基本精神,基本观点和他们的学说,作为一个人来讲,在出生前和出生后就分成两个阶段,出生前先天,出生后后天。我们刚才讲了,孔孟的书上没有具体全面说到这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孟子的书不止一次的谈到“赤子之心”。孟子讲,要作为一个好人,要成圣成贤,必须恢复你的赤子之心。所谓赤子是指啥子?人还在母腹中的时候,称为赤子。孟子讲“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槐轩根据三教的精微,认为一个人还没有出母腹的时候,谓之曰赤子;赤子之心,是谓之曰性。这个性,是从哪儿来的?自然给他的,自然赋予的。那么,这就是指,只要是人他都有一个纯善的性。孟子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那个“几希”是什么?就是这个性,都是纯善的。自然给他的这个(赤子之)心,都是纯善的,这个我们谓之曰性。在孟子那个时代,不是专门还有人跟孟子两个辩论性吗?告子也在辩论性。有些认为“性,有善有恶”,还没生出来的娃娃,又有坏的,又有好的。有的呢?荀子就更是认为“性恶”,性都是恶的,到了后天,才把他这个恶性,通过教育转变成为善性。槐轩认为,孔孟之道,儒释道三家精微,赤子之心都是纯善的。

那么,在先天既然是纯善,为什么后来又出现恶人和善人?为什么有这种区别呢?槐轩认为,根据三教精微,那是后天的问题。后天,有些保存了性,有些就没有保存性。到了后天,性变成了心。先天的性,纯善;后天的心,有善有恶。这个是槐轩的最基本的观点,莫得这一条,后面他的学说就莫得依靠了,就说不起走了。他认为,儒释道的精微就在这儿,就如我们刚才说的,佛家讲“明心见”,见什么?见性;道家讲“修真养”,养什么?养性;儒家讲“穷理尽”,尽什么?尽性,都落到性上!而这个性是先天的,自然给你的,即是纯善的。

那么,一离开了母腹成为婴儿了,用槐轩的话来说,他就讲这个道理“嗜欲纷而七情扰”,就有了思想了,有了想法了。饿了,他要叫喊了,他晓得哭了,“喜怒哀惧爱恶欲”,我们喊的“七情”,这个不要你去教,奶娃儿他懂了。这不要哪个去教,他自然懂了!饿了,他晓得哭;你去拍打他,拍打痛了,他晓得哭;你逗他,他晓得笑。《礼记》讲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不要哪个去教,不要学,他自然就有了,他到社会上来,到具体的社会上来就有了。假设没有一个框框来箍到他的话,那么,这个七情发展下去,有些时候,不该喜,他喜;不该怒,他怒;不该哀,他哀;不该爱,他爱,这个就很容易一步一步地丧失了他的本性,纯善的性一天一天的减少,而社会上不好的影响一天一天的增多。所以,道家也好,佛家也好,儒家也好都提出了,要做注意呀,你生下来了就要进行教育哟!进行啥子教育?进行复性的教育。

但是,复性的这个观点,汉儒和宋儒他们的观点,就跟这个有点差别。比如,拿宋儒来说,“二程夫子”程明道、程伊川,还有朱子“晦翁”,很了不得的,(都是)宋明理学很了不起的人,但他们有一点都没有学通,是一个啥问题呢?就是这个性的问题。因而槐轩在他的书,特别是在《四书恒解》当中,有好多针对到这个问题进行了判别。《槐轩全书》上说的,先儒怎么样,前儒怎么样,那个所谓先儒也好,前儒也好,从汉朝的董仲舒一直到宋明理学的二程和朱子,都没有把这个事点通。所以,槐轩有一首诗,在他自题八十六岁的画像上说,“六经订正付尔曹,孔孟而后知心少。”真正理解孔孟的心的人,孔孟而后知心人太少了!所以,他一辈子,一直整到八十八岁哟,几十年哦,七八十年哦,都在研究这个六经。武汉大学萧萐父教授到成都来,我们见过几次面,他第一个给我提出的,说你们祖先的这一个区别先后天是一个伟大的、了不起的发现,把它说得那么透彻。所以,区别这个心与性,实际上是孔孟之道就有的,是槐轩从精研孔孟之学当中,是精研三教的经典之后,把它明确的提了出来。也可以说,(这是)在跟汉儒宋儒两个唱对台戏。

因而,我们翻开《四书恒解·论语》的第一篇,“学而时习之。”学,是学什么?槐轩指出来了,“学者,学为人而已。”“学为人”,是做啥子?复性!明确的指出了,恢复自然给你的那个本性。本性是什么?纯善之性。那么,先天是纯粹的性,到了后天的时候,嗜欲纷而七情扰,性有些就变成心了,心就变成有善有恶了,不是纯善的了。那么,三教圣人教育我们,就是要让我们“返还先天”,返还先天这个提法,就是从这儿来了。我们看《槐轩全书》,提到天人合一,提到返还先天,为啥子是要用这个“返还”两个字?所谓返还者,你本来就有的,自然老早就给了你的,只不过是你生下来,到了后天,到了社会上了,由于“嗜欲纷而七情扰”,你把性变成心了,你慢慢慢慢地恶心多了、善心少了。因此,你要成为圣贤,成为好人,你必须复性,就落到这个问题上了。因此,我们说先后天的区分,这是槐轩明确提出来的,是槐轩发扬孔孟之道,发扬三教的一大功绩,我们第一个必须把它提出来!《四书》上,《大学》上面的“在明明德”,《中庸》当中的“致中和”,以及《孟子》的“收放心”“养浩然之气”都是从这点出发的,莫得复性这个问题,其它一切都是空的,是虚的了。这样子就把《四书》上所阐发的这些道理一下都归到复性上来,一切都可以解释了。这个是槐轩的第一个基本观点,是槐轩的功绩,也是槐轩最根本的一条,“先后天的区分”。

第二条,就是方法。道理清楚了,分清楚了先后天,也提出并明确了要复性嘛,三教不管哪个教都主张复性,这些都清楚了。但是怎么样来复性?槐轩提出了四个字,“静存动察”我们把它说成复性的方法也好,说成目的也好,一个是静存,一个是动察。大体上可以把它分一下,静存者内也,动察者外也。也可以将就《大学》上讲的,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儒讲的“三纲领”、“八条目”。所谓八个条目,就是指的这八个条。槐轩就具体把它说清楚了,这个就是我们复性的道路,静存动察都包括了。把它概括起来就是这么两个事情,一个叫静存,一个叫动察。

静存,就本人而言,就本身而言,是我们刚才说的内,就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一直到修身,到第五条。这个在《四书·大学》的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那个《本经》的第一章就提出来了。那么,前五条是对内而言,对个人而言,对自己而言,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一直到修身,对你自己而言,是内养功夫。而接到下面的那个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在你内养功夫的基础上,推而广之对外,使家齐,使国家得到治理,使天下得到太平。《大学》上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前五条,格致诚正到修身,静的方面的,内的方面的,根本的方面的;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的方面的,末的方面的。这就是我们止唐公槐轩讲的“动静交修,本末交养。”

槐轩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完人,要希圣希贤,那就要按照《大学》教我们的这个来做,动静要交修,本末要交养,从格物起一直到治国平天下。这也就是我们上午讲的,槐轩提出的“成己成人”,《家训》里面的“成己成人,功夫全在《大学》。”格物致知诚意到修身,这个是成己,使自己成为好人;齐家治国平天下,推而广之,从家庭推到国,从国推到天下,这个就是对外,这个是成人,就是内外交修。而成己是本,成人是末,这个就叫做本末交养。槐轩在他的书中经常提到动静交修,或者内外交修,本末交养,经常提到这八个字。

第三条,核心是忠恕。我们刚才讲了槐轩基本学说的基本观点,第一个分别了心性的区别,分别了先后天的区别,第二个是通过静存动察来复性,实现天人合一。那么,核心是啥子?槐轩谈到个核心。静存动察我们清楚了,《大学》上说得很清楚,只不过《大学》没谈静存的那些内容,我刚才说了,那个是属于口传心授的,没有具体在书上谈。除了这个静存,其它动察的东西整个《大学》一下是谈完的了。那么,我们进一步地来问,静存动察的核心是什么?而核心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忠恕,这个是槐轩非常强调的!

《论语》上有一篇讲,就说有一天孔子跟他的学生在一起会见摆谈了一下,最后大家聚会要散了,孔子就向到曾子,他的大弟子曾参,就跟曾子说一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参乎”,喊他的学生曾参,就跟我们喊名字一样嘛,曾子的名字叫“参”嘛。他说,参啦,吾道一以贯之,我说了那么多道理,我的道理用一个就可以把它贯穿了。原文接到就是,“曾子曰:唯。”“唯”,就是答应,“是是是”。曾子就起来说是,我懂得了,就是这个意思。曾子曰唯,孔子就走了,其他还有些门人些都在那儿,就没有搞清楚,刚才老师给大师兄曾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究竟是啥子哦?大师兄一下就站起来说唯,我懂得了。底下其他的门人不一定都懂,就跑来问曾子,曾师兄,刚才夫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何谓也?”这个“一”,究竟是啥子意思哦?曾子就告诉他那些师兄弟些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两个字“忠恕”!刚才老师说的,我说了那么多,一个东西把它贯穿起来了,那就是忠恕。忠,我们上午讲忠孝渊源的时候讲的仁也,诚也,天理良心也。这个是从本身来讲,对内来讲,成己来讲。而恕,推出去了,成人。这个更深一层,那就是孔孟之道不只是要使自己成为好人,成为圣贤。要真正成为圣贤,自己不仅要成为圣贤,而且还要让别人成为圣贤,这个才是真正的圣贤。成己成人,这个才是真正的孔孟之道。不仅要讲忠,而且要讲恕,槐轩懂得了这个道理。

槐轩的实践活动除了忠而外,很大一部分是属于恕道这一方面的,因为只有这样子才能够真正的实践孔孟之道,达到成己成人的目的。那么,我们现在又车转来(倒回来)再进一步提个问题,还可不可以把“静存动察”说具体一点?可以!是不是槐轩说的啊?槐轩说的!槐轩硬是说透了,把具体的办法都在他《槐轩全书》上给我们子孙讲了,给我们的门人讲了,说全了,忠和恕!我们刚才说忠,什么叫忠?忠就是仁,忠就是诚,忠就是天理良心。我们现在,再来解释下恕。什么叫恕?克己谓之曰恕。要用我们《家训》上说的呢,就是“宽仁厚德”,这个就是恕的解释。

所谓恕道,推己及人。这个很难做到哦!我们上午讲祖先人历史的时候,其中都包括了这个东西在里头。要推己及人,那什么叫推己及人?第一个,克己。啥子叫克己哦?宁肯自己吃亏。就是刚才我们上午讲的,介绍君谟公前头的那几句话,“宁肯自己吃亏,不让别人吃亏。”“克己”,《四书》上讲的。什么是仁?“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讲的。用现在的话来说通俗点,“严格要求自己”,这个就是仁;“不要使别人吃亏”,这个就是仁。哦!克己!一个是克己,一个是推仁推爱。我爱我的父母,推出去爱别人的父母,别人的父母也就是我的父母;我爱的兄弟,推出去别人的兄弟也是我的兄弟;我爱我的子女,推出去别人的子女也是我的子女,这个叫推仁推爱。

所以我们的《家训》上面第一句,“天理良心,人之所以为人”,接到就是“宽仁厚德,覆载所以长久。”祖先人苦口婆心啊!接下来又给我们树立两个反面的,“昧良悖理,不得为人;褊心小量,安能何天?”正面跟我们讲了,从反面再来教育我们。“昧良悖理”,违悖了天理良心;“不得为人”,你连当人的资格都莫得了。“褊心小量”,与“宽仁厚德”相反,对不对呢?对人要宽,要讲究仁,要讲究厚道。你“褊心小量”,心点点大,量点点大,人家多说一句话你都不安逸了,你都觉得人家不好。褊心小量是宽仁厚德的相反的东西,昧良悖理是天理良心的相反的东西,我们祖先人正面给我们讲了,生害怕我们没有听懂,马上又来一个相反的,给你做个比较。正面的“天理良心,人之所以为人;宽仁厚德,覆载所以长久”,然后,反面又来跟我们讲“昧良悖理,不得为人;褊心小量,安能合天?”苦口婆心啦!教育他的子孙只有这样子慈爱啊!

因此,他推己及人,同样,教育门人还是和他子弟一样,照样这样子跟他们讲,照样这样子希望他们,照样这样子教育他们。那么,我们最后就提个问题,为什么忠恕是核心呢?除了孔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们两位圣贤这样子提出来了,我们自己车转过来想。确实!我们一天到晚,从早上爬起来到晚上上床睡觉,都在做有关忠恕相关的事情,不是按照忠恕在做,就是反起按照忠恕在做,所以它是核心。这也就已经说完了,把忠恕之道讲通了。真正做到忠恕就已经忘我了,莫得我了。

对了!这个是我们讲槐轩所谓这个学说的精髓啊!第一个区分先后天,第二个提出复性要通过静存动察,第三个给我们提出了忠恕之道这个核心。那么除此而外,槐轩难道就只有这点内容啊?一百零七本书哦!就只谈了这点啊?我说这个是根本,当然还有些其它观点,还有些非常精粹的观点!除了这三个最根本的观点外,还有以下两个观点值得提出来强调。

第四个,“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这个也很重要。“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孟子讲的,就是说人都可以当尧舜。“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提出,正是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圣贤得到的天理良心,我们同样得到的天理良心,得到天的东西是一样的,莫得区别的。只不过人家后来是圣贤,我们后来假若是是变成了有缺点的人,或者是有更大缺点的人,甚至于成为不齿于人类的人,那是你自己哦!你没有复性,你没有把孔孟之道学懂,你没有通过静存动察,你没有执行忠恕之道!槐轩说一句话很精粹,“圣人亦人耳。”圣人还是人嘛!《槐轩全书》上经常提到“圣人亦人耳。”不要把圣人说得那么深沉,圣人也还是人嘛,只不过他是成为了完人而已。他硬是会复性,他会讲忠恕之道,他会讲静存动察,他会按照到《大学》上所教育的那些东西在具体实行。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我们槐轩阐扬孔孟之道的一个重点。人得天之理同,那么都可以为尧舜。至于为不为尧舜?那是看你自己,你复不复性,你按不按照孔孟教导的静存动察具体去实践,你按不按照忠恕之道去实践?那是你的问题。

第五个,强调“法古宜今”的观点。我讲的这五个观点,可以说翻开《槐轩全书》随时都见得到的。法古宜今,对于今天来说更重要。所谓法古宜今,是因为槐轩提倡哪个是圣人?首先他举的“从古多圣人”,具体说就是《蒙训》上讲的,“尧舜禹汤文,武王同一辙;二帝与三王,万古之圭臬。”万古的标准,哪个?尧舜禹汤文。尧皇帝、舜皇帝、大禹王、成汤、文王,再加上武王,二帝与三王,是万古之圭臬。他们是了不起的圣贤,典范!圭臬,标准!要学就要学他们,这是槐轩教育我们的。但是,社会在发展,人情在变化,因此,槐轩有一个很了不得的观点,“法古宜今”。这在《蒙训》上有两句话,“法古要宜今,不可太拘执。”法古不宜今,拐了(坏了)!以“二帝三王”为圭臬为标准,按照他们来治天下,对人处事的这些原理原则去做,但是社会在发展,怎么办?我们槐轩还是有发展的观点的。

用发展的观点来讲,这在记录孔子言语行动的《论语》当中有记载。有这么一个事情,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这一段是什么意思?我们不要去一句句讲它了,就说他遇到这么两个事情,一个是古代人戴的那个冠子,以前呢,是用麻冕来做冠子,用麻把它搞细了过后做的帽子来戴,那个是规矩。“礼也”,符合道理的。但到了孔子的那个时代呢?因为社会的发展,后来冠子就变成有丝绸做的了。“今也纯”,就变成丝绸的了。孔子就看到这两个情况有变化,你说要按照以前的规矩呢?都还得要戴麻冕。但现在的人呢?就戴这个蚕丝做的帽子了,孔子认为这是社会的发展,而且改戴麻帽为戴丝帽,孔子认为这个是社会进步,而且起一个节约的作用,他说我也要戴这个帽子。“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这个是他对于一个问题的处理。

第二个问题,孔子又看到以前的规矩,去见国君的时候,是在梯梯下面就要跟国君行礼。到了他那个时候,有些就改了,就把在梯梯底下改成到了梯梯上才跟国君行礼。孔子不赞成,他说“拜下,礼也”,在底下磕头是符合规矩的。“今拜乎上,泰也”,现在把它改到在梯梯上面去行礼,我不赞成,我还是要在底下行礼。这次,我看《孔子》那个电影,好像他去见南子,都是拜下而没有拜上,在梯梯底下就磕头。嘿嘿,那个是符合《论语》上说的。

我举这个例子,两个都是小事情,想说明一个问题,按照古代的礼法,我们现在应该执行,但是一定不要忘记“法古要宜今”,不要一板一眼的按照古代的规矩做。所以在槐轩的书上也不止一次的提到,叫做“麻冕可从,拜上不可从。”因为,槐轩遵从孔孟的教导,是反对泥古的。复古不对,泥古也不对!那么,关键是啥子呢?要按照当时的社会条件、生产发展来决定一个礼节。从这个小事情上看得出来,孔子这个观点是非常鲜明,槐轩遵从孔孟教导,这个观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孔子讲“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意思是啥子呢?到那个商朝,殷商继承了夏禹王那一个朝代下来的,有些符合他的,符合他那个社会的,他继承;不符合的,他还是要做一些损益。有些应该减损的,有些应该增加的,要有所损益。法古宜今的观点,就是按照社会的进展,应该要有所损益。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这叫做啥子?辩证的观点。是不是呢?不能够完全按照以前的办,该坚持的,应该坚持;须要修改的,还是应该要修改,这个就叫做法古宜今的观点。

法古宜今,不可拘执,那这样一说起来,我就可以随便乱来?但是,槐轩强调了有一条,提出必须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啥子啊?天理良心,仁。这个是强调了的!不然,那成了你想咋子就咋子,你觉得合理就合理嗦?那不行,那还有个仁的款款在那儿。

三、槐轩的实践活动

刚才说的更多的是说道理了,最后,我再花点点时间把槐轩的实践活动,再简单的介绍一下。

刘沅先生著《槐轩全书》

实践活动当中,第一个,静存。成己的问题,静存啊!就是我们所说的关于野云老人口传心授的那个静养功,今天在这里不好说。静养功静存,那也是成己,属于成己成人当中成己的问题。

第二个,动察。动察不要说那么多,一句话,通过五伦(来动察),就包括完了。就是上午讲的,通过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蒙训》上说的“君臣尊卑别,父母即是天,兄弟如手足,夫妇要谐和,朋友忠信切”来动察。五伦是你每天都要碰到的,不要说得那么玄乎!就在五伦当中,按照规矩去做,这个就是说的敦伦。我们上午说的“尽性敦伦”,静存,尽性问题;敦伦,动察问题,这也就是静存动察的内容。

而在动察当中呢,重点在于啥子?知非改过!就是随时检查自己,你不要给自己唱赞歌。每天一下来过后,你首先要想到,我今天做事情的时候,违悖祖先的教导没有?先检查自己,先不要给自己唱赞歌,不要说我今天立功没有?你首先有过莫得?知非改过!这个在我们的《家训》当中,有一句“知非改过,为希贤希圣之门”,知非改过是希贤希圣之门!首先检查自己,用我们现在话就是严格要求自己,静存动察,强调自己要知非改过。

第三个,切磋。我们今天可以说是个切磋会,《诗经》上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于圣贤的道理,大家都来切磋,大家都来学习,大家都来理解。以前,槐轩门人的切磋会是没有断过的,大家来发言。而这些发言,更多的是从自己检查,随时提醒自己,随时敲警钟。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这个我们在以前谓之曰“切磋会”,取《诗经》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这个意思来的。

第四个,槐轩的教育。我只举一个例子就是了,我们成都办得很有名的“尚友书塾”,后来是我父亲接到在办。开始的时候,是由我祖父子维公办“明善书塾”,接到仲韬公办尚友书塾,仲韬公不在了,晦愚公接到办,具体是我的父亲鉴泉公实际他在办的。那么,除了成都的尚友书塾而外,尚友书塾培养的很多槐轩门人及其子弟,他们离开回去后,各人都在自己的家、自己的县去办(书塾)。这个是成人嘛,教育别人嘛,是槐轩的主张嘛,不但自己要成为圣贤,而且希望别人要成为圣贤。比如,我举两个例子,办得比较有点名气的。双流离我们这儿最近的,有个“学古书塾”,新津有个“复古书塾”,三台有个“济川书塾”,南充有个“豫顺书塾”。还有,我现在记不到那么多了。总之,都是尚友书塾槐轩门人的子弟,在尚友书塾来读书,回去都在自己的家乡办书塾。教,教啥子?“子曰:学而时习之。”教做人!这个是办教育。前年,《蜀学》杂志来跟我约了一个稿,专门写了尚友书塾的历史,在西华大学跟省文史馆两个合办的刊物《蜀学》的二期、三期上载了这个文章,我就全面地把尚友书塾如何办学做了一个介绍。

第五个,出版。出版事业,当然主要是出《槐轩全书》,主要是出我父亲的那个《推十书》,还出了豫波公的一些书。豫波公的什么楹联哦,豫波公的诗词哦,还有出这些书。成都就有我们刘家的三个出版的书局,一个“守经堂”,是我们整个刘家办的;第二个“扶经书局”,是仲韬公私人办的;第三个是我父亲的“推十书局”。这三个书局,专门出槐轩的书,出《推十书》,出仲韬公的、豫波公的他们的那些书籍,都拿到那儿去出版,而且卖得很便宜。除此而外的时候,外地槐轩的门人还有几个出版社,甚至于都有把《槐轩全书》都刻齐了的。上个礼拜,有个九十几岁的老同门(周元邠)来会我,他就是绵竹的。他说,他们那个绵竹县是把《槐轩全书》刻完了的哦,而且《推十书》还刻过。那时的槐轩门人,都大力去做宣传出版。

刘鉴泉先生著《推十书》

第六个,慈善事业。办慈善事业的就太多了,我随便举几个成都的例子。一个君平街的“崇善局”,一个纯化街,就我们公馆对到的“乐善公所”。现在成都晚报的那个地方,就是那个园子,叫做惜字宫“体仁堂”,也是刘家的门人办的。还有三圣街的“火神庙”,都是刘家的门人办的。刘家来承头,大家来办慈善事业。办慈善事业,跟槐轩学说的这个关联在哪?我插一句,推己及人!推己及人,你不但要关心你自己,关心你的家,而且还要关心到社会,办慈善事业的目的也就在这儿。

所以,我们的慈善事业的项目很多。害(生)病的施医,那阵莫得西医,那些看病的尽是中医,摸手杆的中医,尽是同门来尽义务。没得钱的不要钱,搞义诊。义诊过后,还办得有药铺,马上就在那儿捡药,害病不要一文钱,就是连吃药看病一下,慈善给你包了。万一得到那个医不好的病,死了莫得棺材睡的呢?施棺。槐轩门下我们的慈善事业有施棺,给棺材!有棺材倒是解决了不得去软埋的问题,但是有了棺材埋到哪儿呢?施地。我们刘家城里面的这些慈善会还有地,据我所了解的,小天竺街有两百多亩“义地”。现在都交了,解放后交了,有两百多亩义地在那儿。在我们的慈善会拿个纸飞飞(纸条证明),弄到那儿埋就是了,一文钱那儿都不要。也就是说从害病起,吃药医得好,当然好;医不好,死了过后,莫得棺材给棺材,莫得地给地去埋,这都是一个推仁推爱的问题。这个慈善事业,实际上是我们刘家办得相当红火的,我们槐轩门人办得相当红火的啊。

随便举几个例,成都有“乐善公所”;惜字宫,就现在成都晚报那个地方,叫“体仁堂”;三圣街,叫“火神庙”。双流的“与善公所”,新津的“新兴善所”,太平场的“太平善会”,簇桥的“流风善会”,新津的“普善公所”、“扶善公所”、“敦善公所”,金堂的“济善公所”,龙潭寺的“崇善会”,保和场的“锡类会所”,西河场的“恒和善所”,大面铺的“仁孝慈善会”,万年场的“彰善善所”。另外,广汉、绵阳,一直到川北剑阁,只要有槐轩门人比较多的地方都办善所,都办学校。这个就是我们祖先人教的,他的门人尊崇他的教诲,就回去大办教育,大办慈善。钱走(从)哪儿来?同门筹集。服务的人,我刚才讲了,摸手杆的,称药的,管理的人,都无偿服务。确实办得相当好!这是对于活着的人办慈善事业。

最后再简单介绍下,除了前面所讲的慈善事业,还有一个就更进一步了,我们现在又恢复了有十多年了,就借用道家的形式做法会。止唐公是专门借用道家形式,成立了一个“法言坛”,参加的人不是靠这个吃饭的,都是槐轩的门人自愿参加,借用道家的形式来敲铛铛锵锵。道家,比如青羊宫的那个二仙庵也好,现在的佛家的庙子也好,都要敲铛铛锵锵,超荐嘛。有两个作用,一个荐先,慎终追远,孔孟讲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不忘记祖先人!祖先人虽然去了世了,但我不能忘记他。现在嘛?一般的这个民间,还要烧袱子嘛,过年过节还要杀个鸡来供奉祖先嘛。我们那就特别重要,来举行一个法会来超荐祖先人,尽孝!也是尽孝嘛。在93还是94年的时候,在成都老同门的督促下,我也就出来了帮到组织。以前嘛,当然有钱,每年是做9次,现在由于经济的关系,每年不可能花那么多钱来做。现在都是大家凑,每年做一次,做一次“中元法会”荐祖,就等于是烧袱子一样。现在,我们每年大概要做三天法会,叫做“中元会”。荐先尽孝道,因此我们有好多同门,还有我们少数刘家的子孙,都把袱子封起拿到那儿去烧,去做法会。荐先为了慎终追远。

第二个意思更深了,就推爱出来的了。通过慈善事业,不但对于存在的穷苦人去救济他们,而且对那些认不到的这些孤魂野鬼,槐轩都考虑到了。因此我们那个法会,两个意义,一个荐先,一个利幽,或者叫济幽。“救济幽魂”,救济那些孤魂野鬼。通过做法会,来尽孝道,达到慎终追远,达到荐先的目的。同时,扩大到孤魂野鬼,我们都关心。对于一般的人来说,通过教育;有困难的人,通过慈善事业;孤魂野鬼,我们通过法会(来推仁推爱),全了!槐轩的这个慈善之心,这个济世救人之心,就表现得很全面的了。所以,我们在成都老同门的督促下,现在是每年花一段时间专门来搞这个法会。我东找西找,算是把现在还有点根根,在邛崃找到了一拨能够做这个法会的年轻人。我们年年都在做,好像参加的人越来越多,这个也是尽我们慎终追远的心,刚才讲的推仁推爱,宽仁厚德,尽我们的这个心。

以上,我简单的介绍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槐轩的基本观点和实践活动。说得不对的,希望族人提出纠正,也希望今天参加的同门提出意见,提出批评。

录入整理:刘松鑫

校对:刘驰明甫

审校:刘伯谷刘镒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jj/108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