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故居纪念馆研究人员张志强解释,在这里,李劼人常常伏案至深夜,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天魔舞》,并完成了“三部曲”的改写
《大波》稿费修围墙
躲避轰炸修菱窠
抗战胜利后,李劼人将草屋改建成两层楼房,并添了附属房屋顶尽管仍是麦草,但整个风格却是中西合璧:“明一柱”式的宽阔阶沿在室外形成一圈回廊这是李劼人精心设计的,显示出他对建筑艺术极高的审美品位“菱窠”原本没有围墙,后来菱角堰边长起了不少铁藜,李劼人便将铁藜、柳树等圈成了一道篱笆墙在院墙内种了株柳树、桃树、竹子和花卉,还开辟了小菜园,俨然一幅乡村田园的景色后鉴于乡下小偷猖獗,篱笆墙早已挡不住他们“进攻”,李劼人又预支了部分《大波》的稿费来修围墙把篱笆成都晚报遗失登报墙改成了红砖墙,“菱窠”由此形成了真正独立的院落,从而奠定了今天菱窠的基本格局
李劼人故居
将成成都文化标签
特色 屋顶是麦草,整个风格中西合璧:“明一柱”式的宽阔阶沿在室外形成一圈回廊
原名李家祥,祖籍湖北黄陂,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1912年发表处女作《游园会》,1919年赴法国留学23岁任《四川群报》主笔、编辑,《川报》总编辑建国后曾任成都市副市长、四川文联副主席等职代表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另外,发表各种着译作品几百万字被巴金誉为“成都真正的历史家”、“川西民俗的百科全书”和“中国的左拉”
李劼人是一个美食家,所以馆内成都晚报数字版的厨房也将进行相应的规划,初步设定是在厨房内摆放展板,介绍李劼人先生的“小雅”餐馆和他笔下描写成都特色美食的作品届时,“菱窠”将成为故居、纪念馆、公园融为一体的成都文化标签、旅游胜地成都晚报记者 滕杨 摄影 王浩儒
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北门外,有一条以成都历史文化名人——李劼人名字命名的劼人路,它把与之相交的一条马路分为菱窠东路和菱窠西路,而李劼人生活了二十余年的故居——菱窠,就“隐身”在菱窠西路70号内1962年李劼人去世后,故居便交给了国家,成为博物馆、纪念馆,这也是成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近现代名人故居目前,李劼人故居纪念馆正在重新修缮,预计7月重新免费开放
李劼人原本没有自己的房产,早年居住在状元街外婆成都晚报电子版阅读家,后又相继在指挥街、斌升街、桂花巷租佃居住1939年春,日军飞机轰炸成都,逼迫许多市民不得不到郊外去寻找临时避难所李劼人也从城内疏散到郊外沙河铺乡间,从老友谢昌璃手中买下了东门外沙河铺的菱角堰边的两亩土地,以黄泥筑墙、麦草为顶,盖起了几间简易的茅草房,作为疏散房让家人固定居住他在门楣上还题了“菱窠”匾额,菱是一种生在池沼中,根扎在泥土里的草本植物;窠即鸟虫的巢如今,故居门楣仍按当初模样修复
1998年,在纪念先生诞辰108周年之际,成都市政府重新对李劼人故居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占地4.95亩的“菱窠”,大门门楣的茶色楠木匾上,“菱窠”二字系着名女书法家黄稚荃手书镌刻而成,门柱上一副对联“极尽四时之所乐,自成一家以立言”院内成都晚报广告代理,一片中国式园林风景尽收眼底,新建的“碧桃轩”前是一汪碧绿的池水,池边一块汉白玉大石上书“椽笔扬波”,左边便是浓绿掩隐中的故居小楼楼前有一小块绿地,安放着李劼人先生的半身塑像,系作家的生前好友、着名雕塑大师刘开渠用汉白玉精心雕琢而成
无论是《死水微澜》《暴风雨前》,还是《大波》,李劼人把四川方言活生生地移植进文学创作中,让蜀中文学的品性得到淋漓尽致发挥,四川文学因方言的融入变得别有风采他用摆龙门阵的说书风格,在《死水微澜》等小说中把辛亥革命前后四川的风土人情讲得有滋有味而他在“菱窠”居住时,仍然笔耕不辍,其间,他创作了反映解放前夕畸形经济和畸形人性的长篇小说《天魔舞》
故居新建公园
搬到“菱窠”对李成都晚报广告部家人来说是一件大事,李劼人在《自传》中写道:“我在成都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自己的住处,这就是成都外东沙河铺菱角堰的茅草屋‘菱窠’……开始时,几间茅草房比较简陋,但对我李家来说,却是破天荒的一件事因为我自八世祖入川定居以来,从未有过自己的房子”
2012年,李劼人故居正式更名为“李劼人故居纪念馆”并开始大修目前,改造工程已经雏形初现李劼人故居改造工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馆外新建李劼人故居公园,二是对故居纪念馆本身进行修缮李劼人故居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这次的修缮,主要改变了故居大门的位置,朝南开放同时,主楼2楼恢复成了藏书室而“碧桃轩”将改为“李劼人生平事迹陈列馆”
据了解,最初的“菱窠”是一座土墙草顶的房子,坐成都晚报广告北朝南,隔为三间,东为客厅,西为卧室,中间书房,书房中一张书桌,数架图书,几幅宋画而今的“菱窠”一楼基本保持这样的格局在书房四周挂着不少照片,大多数是李劼人与家人的合影一张干干净净的案台上,现在只留下一部老式电话,而书房中还放置着一张床和屏风也正是因为深夜创作,李劼人害怕打扰家人,于是在书房安放了床和屏风
“隐身”在菱窠西路的李劼人故居,与周围热闹的大学校园周边生活区相比,显得古朴而宁静李劼人在此一共生活了23年,直至1962年去世
地址 成都市菱窠西路70号内
“菱窠”不仅是李劼人创作的“世外桃源”,也曾是中共地下党和进步人士的避难所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李劼人利用“菱窠”偏僻之利,掩护了不少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洪钟因成都晚报广告部躲避国民党特务的逮捕,曾在此住过;赵铭彝也在这里躲过一段时间,直到在川东找到职业掩护后才离开;着名作家陈翔鹤则先后两次在这里避难……
李劼人(1891—1962)
进步人士的避难所
时间 在此生活23年,直至1962年去世
创作的“世外桃源”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如何北京怎么样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