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仁心写传奇雪山幽兰为感恩——专访四川省兰花学会西岭雪山家园主任熊东树文/空山他是一个医者,他也是一个爱兰人。在母亲去世的那天,他在西岭雪山的山顶救治伤员。“我救活了病人,却无法挽留住母亲的生命,连最后一面也没见上!这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无法弥补的遗憾!”热泪涌出他的眼眶。在他的生命里,有三个人让他心怀感恩,永难忘怀。父爱如山,养育之恩,耳闻目染。“父亲是我心目中的偶像!”;师恩父爱,授艺传道,恩同再造,“岳父既是引路人又是我从医和人生路上的明灯!”知人善任,敢于担当,“他就是我的伯乐,知遇之恩,刻骨铭心!”。他曾作为“谭东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在全国巡讲。作为谭东同志的身前好友和工作伙伴,他的深情讲述,伴着他一次次激动的热泪,英雄的事迹洗礼他的灵魂,也让他的信心更加坚定。年他光荣入党。他说:“老谭,请放心,我会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成为一名像你那样的优秀共产党员。”他是著名中医骨伤科大邑“阴接骨”的传人。23年扎根西岭雪山,家庭和事业在雪山脚下共收获同成长。16岁学医,35岁担任院长,今年48岁,32年来,他的双手解救的病患难以计数,他的双脚几乎走遍了西岭雪山的每一个村落。老百姓尊敬他为“雪山神医”,而他则说:“是老百姓成全了我,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兰花将是我下半生的工作和生活的重点。我从小喜欢兰花,这么多年来也一直没有放弃过养兰。在接下来的岁月中,我将把兰花作为自己快乐的源泉,来培养,来发展。从社会效益和精神层面,通过兰花来回馈西岭山区的父老乡亲,带动他们共同富裕,让西岭兰花和西岭雪山,交相辉映,成为未来西岭雪山又一张闪亮的名片!”
熊东树,四川省兰花学会西岭雪山家园主任,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西岭镇公立卫生院院长,大邑县政协委员,西岭镇人大代表、党代表、优秀共产党员……年3月30日,西岭雪山脚下西岭镇,四川省兰花学会西岭雪山家园成立授牌仪式在西岭镇雄鹰客栈隆重举行。平日安静的小镇,迎来了喧嚷的人群和幽香的兰花。熊东树,这个大山深处的爱兰者,这个雪山脚下行医二十多春秋的川西汉子,至今他人生48个岁月里的传奇,随之也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没有遗憾,就没有我的成功。“我是家传学医。16岁我跟随我的岳父大人(当时的师父)学医,学习中医传统接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中医骨伤科’。”我们的访谈,从熊东树的行医之路开始。年出生的熊东树,大邑人,父亲是一名乡村干部,母亲则是一名普通农村妇女。“母亲,不识字,勤劳本分,教会了我许多做人道理。父母亲非常疼爱我,对我寄予的期望也很高。”熊东树有6个兄妹,虽然在当时家庭条件拮据,但父亲、母亲对他的爱,让熊东树至今回想时,脸上仍然充满着幸福和甜蜜的微笑。熊东树当年学医的师父也就是他今天的岳父大人——川西著名骨伤科专家阴德全,因其手法传统、正骨术非常好,人们称之为“阴接骨”,在成都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我的父亲和我的岳父是好朋友。初中毕业后,为了解决家庭困难,我转而学手艺谋生,从此学医。”“别人学医,通常要3—5年,由于师父悉心传授,我只用一年多便能独立操作了!”熊东树自豪地说。“岳父很喜欢我,也很信任我,把很多病人和事情都交给我来处理。岳母慈祥,对我这个女婿更是关爱有加。当年岳父大人很喜欢骑车,尤其喜欢摩托车。记得当时我有一个梦想——买一辆偏三轮摩托,师父开车,师娘坐在旁边,我坐在后座上,去兜风……”熊东树感慨道:“这将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伴随着这样的梦想,熊东树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踏出了这决定性的一步——年,16岁,熊东树开始学医。年年底,熊东树来到当时还只有6个人的“双河乡卫生院”,也就是如今的“西岭镇公立卫生院”,从一名医生干起。“刚来时,条件非常艰苦!当时西岭镇还没有通公路,各个村也没有公路,全部要靠步行。我和老婆还有1岁多的儿子,起初还只能借住在亲戚家中。遇到赶场的日子,要去摆摊设点行医,清早5点天不亮就要起床,晚上七八点打着火把回家,最远的村来回要走十几个小时……”熊东树,刚到双河乡卫生院时,医院每日的营业额仅为一百多元。“一年后,营业额达到每年一百多万元。繁忙时,我每天要看多号病人……”熊东树说。依靠他精湛的中医接骨技艺,熊东树在西岭雪山的23年里,平均每年要医治患者2万多人次,23年来达到40多万人次,经他手康复的病患者数不胜数。熊东树说“起初,有老百姓伤愈出院时,为感恩我,会放鞭炮庆祝。后来在我的劝说下,他们改为送锦旗。”这么多年来熊东树共收到多幅锦旗,有的如今还悬挂于他诊疗室的墙头上。年,熊东树成为“西岭镇公立卫生院长院长”。“刚到西岭时,很艰难!从认识、了解、熟悉,到最后的成功,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你必须专注于你的病人,用心治疗。最开始时,每个来看病的病人,我都会先登记他们的家庭地址。因为没有电话,骨伤科病人又行动不便,所以我常常是上午门诊诊疗,下午就走访乡村,看望病人康复情况,并为他们再做一些诸如按摩推拿之类的康复辅助治疗。”熊东树说。曾经最远的一次,熊东树独自走了5个小时。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开放性骨折的病人,医院治疗时,高昂的三万元治疗费,让他们望而却步,转而到了熊东树这里。熊东树用他传统中医接骨手法为其治疗,“0多元钱,十多天后就复位好转。”对于自己的技术,熊东树显得信心十足,而对于他曾经医治过的老百姓,他却始终心怀感恩。曾经因为一封患者康复后的感谢信,使熊东树成为卫生系统的先进,通报表扬、学习。“医院虽小,技术很高。环境很小,绿化美观,是我有生以医院……”就是这样一封“用一只骨折后康复的手”写的感谢信,让熊东树成为那时四川日报、成都晚报、大邑报的新闻人物。而面对这些荣誉,熊东树却对关心他的领导、记者们说:“我还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那些寻着我来看病的病人,为百姓减轻痛苦,为他们减少经济压力,让‘看病难、看病贵’这种事情,不发生在我这里。”熊东树说:“作为一名医生,又是一个院长,同时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党支部书记,只要老百姓有需要,任何时候我都会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哪怕是半夜12点、凌晨三四点……我都会起来。”他坦言道:“如果你半夜不起来,而是等到第二天上班后再给病人接骨,有可能这个病人就会为此而多经受半个月的病痛折磨。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高尚的品德。我个人认为,技术永远都没有最高点,而医德同样无止境。习总书记得的好:作风永远在路上。我也如此认为,并感觉,学习永远在路上。”熊东树的话语很平实,但透露着一种坦诚和真实,有一种浑厚的能量在他的话语里,在他的骨子里,让他的眼神坚定而倔强。“医院,他们不仅仅是来求医问药,他们更是对我们的一种信任,一种可以托付生死的信任!我们每个医者,在一次次的成功医治病患之后的成长和成功,不都是他们所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没有自豪,我们只应心怀感恩。”熊东树说。“年,春节。大雪封山,我在西岭雪山山上值班。那天恰巧遇见突发事件,我前往山顶解救病人。而就是那天,在西岭雪山山顶上我接到母亲去世的电话……”自古忠孝难两全,熊东树成功救治了伤员,却没能将自己母亲的生命挽留,就连在老人家榻前送终都没能完成!“这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终生遗憾!”说到此时,熊东树,这堂堂七尺汉,眼泪再也没能忍住,奔涌而出……“遗憾也不遗憾,没有遗憾和牺牲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遗憾也就没有我的成功!”平静之后,熊东树感慨道。春节期间,万家团圆,在为母亲守孝三天之后,原本作为党员,只想兄妹6人简单为母亲送行,但在出殡的那天,正值大年十五生意正好之日,西岭镇街上的商铺却没有营业,自发来到大邑县城为熊东树的母亲送行,“数百人,上百辆车,包括县上、镇上分管医疗的医院的院长都来了。这,太让我感动!也让我更加离不开西岭的这些父老乡亲们!”付出终究会回报。23年,他用自己的双手,为一方百姓谋福利,辛勤耕耘,默默付出,熊东树付出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而他心中的信念始终坚定、顽强。他说“我在行医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作为一名医生,我不仅收获着事业的成功、财富地积累,更多的是,我收获了无尽的快乐!”百姓的爱戴和党和政府的关怀,让熊东树在信念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义无反顾。感恩,让天地越来越宽广。“孝和善,这就是我的家风。我希望我自己能成为——像父亲一样正直,如母亲一样善良,像岳父大人那样重医德技艺高,像贺雄同志那样敢于担当有魄力的人,同时希望自己沿着他们的路继续走下去,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人,做一个有人品,有道德,有思想,有作为,懂感恩的人。”熊东树说。父亲,岳父,贺雄,这三个人,熊东树说是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三个人,也是最感恩的三个人。“父亲对我影响很大。他是建国后第一批共产党员,曾任青霞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大邑县蚕种场场长和五龙乡四马村村长等职,改革开放后退居二线。”在熊东树的记忆里,父亲非常正直、和善。“父亲从来不收礼,也从来不发脾气。我记得,小时候,曾经有两个家庭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去当兵,其中一家给父亲送礼,但被父亲拒绝。一家没有送礼。父亲最终推荐了没有送礼的那家孩子入伍当兵。由此,引来送礼那家人的谩骂侮辱。当时我才十多岁,眼见此,我想冲上去与他们理论……”熊东树接着说:“父亲却对我说:儿子,退一步海阔天空。他没有素质,我们不能没有。你要记住你是我的儿子,是我最爱的孩子。父亲曾对我说:大海之所以博大汹涌,在于他接受了无数的涓涓细流。泰山之所以魁梧,是因为它是由无数的小石磊积而起。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儿子,你的心胸要像大海一样博大宽厚,要如泰山一样挺拔魁梧。”“我一直记得父亲的教导,常常跟随他,学习他的神情、动作,还有言语谈吐。父亲身上我学到的最多的就是做人要正直无私,没有私心杂念,如此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会拥护你。”熊东树深情地回忆着。人都说,父爱如山,这爱是于无声处默默地滋养着熊东树。岳父,对于熊东树来说,人生路上至关重要的恩师亲人,在熊东树的人生路上,他将毕生心血倾囊相授,并将爱女许配与他,让熊东树的人生得以宏图拓展,雄鹰翱翔,他对于熊东树堪称是再造之恩。16岁跟随师父学医,18岁不到就能独挡一面,众多的徒弟中师父对熊东树可谓情有独钟特别关爱。“传道授业,师父将他一生的中医接骨技艺传授给我,同时,他的实际行动还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我。在他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有接骨技艺,还有他在行医过程中对病人的友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和责任。”“岳父今年78岁,行医数十年,至今身体健康硬朗的他仍坚持坐诊,每天要看六十多名病人。”熊东树说。阴德全,年创建由其名命名的‘医院’,医院占地二十余亩,每天接待附近新津、卭崃、蒲江、崇州和市外省外两百多名骨伤患者,在周边市县享有卓著的声誉,偶尔还会有国外骨伤患者专程“打飞的”前来诊治。而熊东树夫人所创办的“医院”在风景优美的大邑花水湾温泉小镇,夫妇二人同为“阴接骨”传人,同为医生,医院为不同的患者,解除病患,救死扶伤。“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造福一方,守护一方的两代人,共同谱写的这,既是西岭雪山的佳话,也是恩师、父亲——阴德全的骄傲和自豪。说到这,熊东树的眼中显出暖暖的温情和欣慰。“如今岳父岳母都年事已高,作为孩子的我们,希望他们晚年幸福、快乐平安。现在在我的影响下他们开始养兰,修身养性、陶冶性情,也已加入了四川省兰花学会,同时加入的还有几名他们的同学……”反哺恩情,这让熊东树感觉非常欣慰。至今,熊东树还坚持:“任何人送礼我都不要。每每有老乡为感谢我替他医治,送我土特产,我都会拒绝。同时我还会给他同行的孩童封一个红包……”信念坚定,高风亮节,正直无私……这些一个医者应有的风貌和品格,如今,熊东树将其视为珍宝,并身体力行地传承着。贺雄,为官一方,不拘一格善用人才,在熊东树的事业之路上,熊东树称其是他的“伯乐”。在上世纪90年代初,熊东树还曾经摆过地摊行医接骨。“那时,我常常看见一个中年男子,来我的摊点前,默默地看着,并不说话,有很长世间。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我们当地卫生局的局长。在一次工作会议上,他力排众议,在当时很多大中专生都等待安排就业的情况下,将跟师学徒的我特招为当时的‘双河卫生院’,也就是现在的西岭镇公立卫生院的正式职工,为我以后医学事业的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面对质疑,他据理力争,他说:我看过他行医,他的技术和对待病人的态度以及他的收费,只要你们了解了熊东树,你们就不会反对我!只有他能让现在的双河卫生院走出低谷……而这些话都是事后朋友告诉我的,他从未和我提过这些。”熊东树接着说:“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忘年交。每年春节我都会去拜望他,这是必须的!就是感恩,知遇之恩……”如今,熊东树可谓是成功了,但面对成功的荣誉和财富诱惑,以及一次次可以调离山区的大好机会,他始终没有放弃西岭镇的父老乡亲。他说“懂感恩的人,你的天地会越来越宽。当今社会,不懂感恩你不可能成功,即使有成功也是侥幸的成功,不能长远。”熊东树说。谭东,“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其英雄事迹在全国开展学习。作为潭东英雄事迹报告团成员又是潭东身前的好朋友、好伙伴的熊东树,用他亲历者、目睹者、见证者和参与者的经历,曾在人民大会堂以及全国各地,巡回演讲。英雄生前曾对他讲过的话:“任何地方,党安排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一直激励着熊东树,不忘初心守护一方安康,铭记恩情定要感恩回报。从学医到后来的人生波折,再到后来的“雪山神医”,直至今天,熊东树成为一个守护一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共产党人,熊东树用了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里,他用他的实际行动印证着他所秉承的信念,而现实的成功也越来越让他对信念矢志不渝。他说:“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信仰,信仰是前进路上的明灯,是人生前行的坐标。我所感恩的这三个人,他们都是共产党员,而共产党就是我今生最大也是最执著的信仰!”
以兰报恩,造福西岭父老乡亲。“年,我初来西岭时,看见很多老百姓都喜爱兰花,很多人家里都或多或少地养着兰花。小时候,我对梅兰菊竹四君子中的兰花就情有独钟,因为唯独它的芳香最独特,同时我对孔孟先贤对兰花的赞美以及诸如兰亭序这样历史典故特别感兴趣。来到西岭后,兰花更让我着了迷……”熊东树说。上山采兰,行医过程中寻兰,再加上病人或朋友的赠兰,熊东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拥有了很多兰花。“当时我在上班,照顾兰花的时间不多,我就将它们放在好友那里养植,自己家中只放了少数。20多年来,虽然我没有全心全意养兰,但兰花发展的动态和趋势我都了然于心。”熊东树对—年兰花的爆炒暴跌,十分痛心。他说:“特别是经过07、08年后,很多人对兰花失去信心,弃之不养,这让兰花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很多资源被浪费,很多品种被灭绝。但我还是一直在坚持,特别是我们西岭雪山当地‘送春’中的一些品种,我一直将其保留养护着。”西岭雪山地区,位于邛崃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和成都平原过渡地带,平均海拔在米以上,最高处大雪塘(苗岭基)海拔米,最低处海拔为0米,相对高差达米。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递减,海拔每升高米,气温下降0.55℃。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盆西区,立体气温带。森林覆盖率达90%,区内拥有多种植物。截至年,共发现有地衣、苔藓和蕨类植物17个科33个种,裸子植物35个科个种,双子叶植物80个科个属个种,单子叶植物18个科个种。送春,主要分布在西南云贵川一些海拔—米的亚高山地区,多与蕙花、春兰等混生。叶片套叠扇形规整排列,呈优美弧形。花常有5朵、7朵、9朵。有五子、七子、九子送春之说。花期3至4月。相较时下流行的蕙兰,送春幽香且也多花,叶艺明显,目前已驯化的园艺栽培品种又相对较少,其可谓是“养在深山无人识”。而西岭雪山地区正是“送春”这一品种主要产地之一。“我有一个思路,西岭主产送春和春兰,全国像这样的产兰区很少,那我们为什么不充分挖掘送春的资源,将其发挥好、利用好、传承好。同时我们还要创新,让老百姓参与到兰花的发展中来,带动他们创收、增收,打造产业链,让兰花走出山区。我们西岭雪山是国家级重点旅游景区,全国闻名。我们为何不依托西岭雪山这张名片,把兰花打造成一个产业,规模化发展?”熊东树的这一想法,早在三年前就已萌生。他说:“我前23年用我的医术回馈西岭的父老乡亲,而这以后,我希望在西岭雪山发展兰花,用兰花来回馈这些年来老百姓对我的支持和厚爱。兰花既能让我修身养性,又能同时带动百姓们爱兰、护兰、惜兰,还能致富,让西岭雪山的送春,如此好的自然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利用和发展。一举多得,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当熊东树将自己的这一想法与西岭镇党委书记叶仲勤汇报之后,得到了这位新上任党委书记的积极肯定和大力支持。他鼓励熊东树说:“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好、做精,要让西岭送春成为西岭的又一张闪亮的名片,要让西岭镇的老百姓们既能在兰花上谋得福利,又能沐浴中国兰花文化数千年文化积淀的熏陶,在精神和物质上双丰收。西岭雪山山川秀美,物华天宝。要让西岭镇的父老乡亲在享受大自然的天然馈赠的同时,用兰花营造更加美丽的西岭雪山。”熊东树的这一想法和当下“深入基层”、“精准扶贫”、“创新创业”等一系列国之大政,不谋而合。“打造兰科植物保护基地,不走寻常路,让兰花在西岭雪山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不会重蹈年兰事的覆辙,形成以兰养兰,以兰促兰的产业化良性循环发展链条,同时,大胆创新,挖掘新品种,开辟新思路,让西岭雪山和西岭兰花,相互促进,吸引更多的人来认识西岭、了解西岭、走入西岭。”这既是熊东树对未来的想法,也是西岭镇党委政府对他的殷切希望。“我事业的成功,兰花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熊东树说。当年每每有人来到熊东树的兰园,看见心仪的兰花想要引种之时,熊东树总是分文不取。“送了好多兰花给朋友们,当年的送春银边缟花,元/苗我都没卖,但有朋友喜欢我就送,免费的。如今我只有几苗,如果不送,那肯定是数百苗了,价值不可估量……”说起这些往事,熊东树眼中充满着自豪与兴奋。年3月底,“四川省兰花学会西岭雪山家园”(后简称“家园”)正式挂牌成立。到4月,家园已经形成6个核心成员的领导班子。接下来,熊东树说:“走送春之路,这是我们班子成员达成的一致共同意向。我们力争将过去西岭雪山曾经拥有的品种‘请回来’,将现在西岭雪山的品种,全部保留下来,逐步发展。我们计划创建‘送春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一是照片形式的博物馆,反映西岭雪山兰花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二是生态博物馆也就是兰花基地,让西岭雪山的送春在此得以更好的延续、发展和壮大。请进来,走出去。依托四川省兰花学会的优质平台请专家能人为西岭兰花建言献策,开展座谈、培训、现场教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引进先进理念、技术、品种。我们要让曾经失去信心的老百姓们重拾对兰花的热情与信心,共同努力,让兰花走进西岭千家万户,通过家园带动家户,让优质品种可以在每个老百姓家中共享,分散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管理,集中展示,统一销售,共同致富。达到家家会养兰,户户能增收。”对未来,熊东树和他的家园同仁们显得信心满满,众志成城。48岁,对他来说壮年犹在,而他发展兰花的梦想,更可谓壮志雄心。为了行医中所要有的强健体魄,熊东树至今还坚持每日体育锻炼,登山,就是其中之一。而他行医问诊的30多年来,一颗医者的仁心,在他满怀感恩的情怀里,更加拥有了一身侠骨柔情。朋友说他“阳光、慈善”。病人说他是“神医”。岳父岳母说他是个好女婿。他说:“在妻子和儿子面前我很愧疚,因为我把太多的时间用在了病人身上,给予她们的太少太少!是到了感恩回馈的时候。50岁以后,我一定要放下包袱,留时间来多陪陪妻子和孩子……”。当年,熊东树因为学医结识了妻子(师父的爱女),青梅竹马,相濡以沫二十多年来,在谈到妻子对自己的默默支持时,他说:“我与她可谓患难与共,风风雨雨这一路走来。如果没有夫人对我的支持,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熊东树。她是我至情至爱之人!”如今已当爷爷的熊东树,未来对于儿子和后代,也有着自己的期望。他说:“儿子24岁,也在学医,这让我很欣慰,希望未来他能接我的班,把中医接骨这门手艺传承和发扬下去。孙儿,六世兴格活佛为他取名‘扎西尼玛’,汉译为‘吉祥的太阳’,我专门为他买了8苗送春红花素,取名‘雪山太阳素’以之纪念。”由此,可看见,在兰花和医学上熊东树所寄予的深情期盼。如今,每个月他还坚持,在不同的村社进行“义务健康知识讲座”,身体力行。如今,他仍然每天为病人医治,战斗在一线,这让他快乐、满足。如今,成立西岭镇兰花根雕奇石协会,增加全镇农家乐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感,与西岭雪山国家级风景区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已写进镇党委叶书记党代会的工作报告。而政府支持的兰花基地,位于荣华村是西岭地势最平坦口岸最好之地,第一期工程5亩,基地兰园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己有三千多苗送春下山兰即将进入基地规范种植。他在自己雄鹰客栈楼顶上修建的两个精品兰室,正在紧锣密鼓地搭建中。未来,一个集合兰科植物以及药用植物资源于一体的兰花基地,将成为西岭镇又一个闪亮的生态观光亮点。“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把每一个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尊重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比我好的闪光点,将这些闪光点聚集在自己身上,形成属于自己的能量。”这就是熊东树的人生经验。而,优秀党员、优秀支部书记、大邑县政协委员、雪山神医,大邑县中医接骨学科带头人、西岭雪山兰花发展带头人……这些荣誉、责任和使命之后,熊东树又将续写怎样的传奇人生?妙手仁心还将延续怎样的感恩故事?雪山为证,幽兰相伴,等着您走近西岭,去感受,去回味……
本文栽自魅力兰花第42期欢迎订阅魅力兰花杂志
读者朋友您好!谢谢您长期以来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bbfz/12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