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ID:yuqingpeople)作者丨李杨时下,随着新媒体技术和舆论环境的瞬息万变,政务新媒体不断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表达方式,力求让政务信息通俗易懂,百姓喜闻乐见。但在追求“接地气”的过程中,一些政务新媒体所发布的内容也出现了过度娱乐化的倾向。本文在此梳理出相关表现,希望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内容软化。政务新媒体应立足本身职能,所发布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工作本身,在此基础上力求表达形式的生动有趣,从而以“软化”表达形式承载“硬核”内容,切不可本末倒置,将内容本身“软化”,发布一些与自身工作无关的泛娱乐化信息。比如,当下一些政务新媒体高频词发布心灵鸡汤、养生健康等内容,此类信息对网民来说固然具有一定的服务属性,但也应严格控制发布的比例和频次,切不可占据多数,稀释官微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此前,湖南永州市文明办官微公开为某嘻哈明星“打call”,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法院官微连续多日发布世界杯比赛信息,引发舆论批评“不务正业”,事后涉事工作人员均受到问责处理。类似事件也提示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政务官微运营人员的专业培训,建立一套严格的内容审核把关机制,确保内容符合职能定位、合乎时宜。以文害意。政务新媒体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网民阅读习惯、审美需求的变化,努力在表现方式和表达手段上下足功夫。但过于拘泥于形式上的创新,也可能淹没或折损信息内容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导致以文害意、形式大于内容,进而不能有效传递信息,收到应有的传播效果。比如,《人民日报》曾发文《政务发布不应过于娱乐化》指出,有地方政务官微发布高温或者雷电等预警信息时,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导致信息产生不同程度的内容折损。当前,在政法领域涌现出了诸多普法系列短剧,将“硬核”的法律法规以轻松幽默方式的呈现出来,对网民起到了良好的寓教于乐效果。但其中也有个别普法短剧被网民质疑“搞笑有余、普法不足”,与其大费周折地演绎搞笑剧情,还不如直接把相关法律条文摆出来。调侃不当。在泛娱乐化的网络环境下,网民及自媒体创作段子、创造热词的热情高涨。一些政务新媒体也不断援引网言网语或热门段子,进行幽默化、戏谑化表达,深受网民欢迎。但需要注意的是,政务新媒体“抖机灵”应结合具体语境,分场合、分情况,切忌在严肃性、灾难性、悲剧性话题下进行不当调侃,进而引发舆论不适。比如,河南商丘遭龙卷风袭击致2名儿童死亡,山西一高校官微竟调侃称“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媒体质疑该官微“不仅没有怜悯之心,对灾难也缺乏必要的警觉意识”。随后,该微博被删除,相关单位进行道歉。在年7月的杭州来某某失踪案中,舆论普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bbfz/1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