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英篇李宗明矿山岁月二十一恢复高

李宗明

幸亏我身边还有铭谦、苏友等几个谈得拢的朋友,因此几个好钻学问的师兄师姐离矿不久,我的工作学习及生活就恢复了常态。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铭谦和苏友他们的聪明才智都在我之上,他们虽说没有要参加高考进大学的愿望,但他们心中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他们和我的亲密关系一如既往,对我在业余时间的学习总是鼓励有加,都认为我是个能读书适合坐办公室的料。

年元旦节那天,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参加这年的高考。从此我将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缩短到6小时以内,基本是晚上12点以后睡觉,早上6点以前起床。那段时间,我真恨不得每天有48个小时,总觉得吃饭和上厕所都是在耽误时间。我当时抱定的信条是:既然想抓住机遇改变命运,那就必须以命相搏,不容有半点懈怠的想法。

同样是3月1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文革”后第二届的高考大纲。其中与首届高考区别最大的有三项,一是考生最高年龄限制从35岁降为28岁。二是报名参加高考的已就业考生,无需再持有本单位同意的介绍信,按大纲规定报名即可。三是考试时间恢复为“文革”前的7月中旬,试卷也恢复为全国统一命题,实行闭卷考试。由此可见,本届高考难度将比首届高考有明显提升。为了做好最后的冲刺准备,我向矿领导请了3个月的事假,回到成都开始了真可谓艰苦卓绝的高考准备。

要想用3个月时间将欠缺了6年的功课全都系统地补习起来,那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我于是决定集中精力突击自己的弱项:英语和数学。我学的那点基础英语,全靠听收音机鹦鹉学舌般地跟随,完全没有学习语言的环境和必须具备的语感及领悟力,而掌握的英语单词大部分又都是很难派上用场的政治词汇。数学则是我从小就不感兴趣的课程,且进中学刚学到一元一次方程学校就停课了。为了不让它成为我知识的空白,我必须把它作为补习的重中之重。至于其他功课,政治全靠利用零碎时间死记硬背,理解与否都无所谓。而语文、历史、地理,则基本没有时间顾及,只有挖掘日常的积累去打拼了。

根据一位老院邻的介绍,我回成都的次日就去西糠市街81号英语补习班报了名,并在当天结识了现在依然是我的亲密朋友,当年家住马王庙街29号大院的阮永东。教我们的老师是一位脸上有很深一道伤疤的张姓“老右派”,大约60岁。要说他那补习班的条件,可真是一个差字了得:全班30多名学生坐的全是用废木条搭在烂砖头上的所谓凳子,室内是凹凸不平,沾满了岁月留下的“千脚泥”的泥土地面,墙面则呈被煤烟熏过多年的深褐色。室内20多平方米的面积,只有4盏25瓦白炽灯照明,显得昏暗不堪;教学的黑板则是用一块近1平方米大小,被虫蛀掉了三分之一的旧木板做成。

对我们这帮急于提高英语水平的学生来说,所有这些因陋就简的学习条件都可以接受,但让我们难以忍受的是张老师的发音,那才真叫一个怪啊!我想如果是老外听了,肯定会以为他在讲中国乡村土话,而我们全班学生听起来,则感觉他好像是在说天书,完全得靠我们自己的猜想能力去推测,去揣摩这位曾经饱受打击的老知识分子究竟说了些什么。幸亏这位张老师的语法分析还比较到位,因而我和小阮咬紧牙关在他那里上完了一个月的补习课。

我的数学补习全靠我在中学担当数学老师的大嫂,她当时家住位于成都东南郊的三瓦窑街,我在补习其他功课的间隙之间,就骑车去三瓦窑找大嫂上课。由于我的数学底子太差,尽管大嫂不辞辛劳花费了不少心血,有时候要给我补习到凌晨12点过,但我因为基础和悟性都太差,接触到高中数学脑袋里就完全是一团浆糊,因而我的数学知识始终没啥起色。

还是和小阮在西糠市街补习班上英语课之初,栗子坪矿一位初66级,绰号叫“神仙”的老兄施永海就找上门来,说他也决定参加当年的高考,因为他已经到了这年报考的年龄上限,必须抓住最后的机会。他建议我们组成互相促进的学习小组,我和小阮都认为他的建议不错,于是我们就将住房条件相对较好的小阮家作为我们小组的补习场所。

这施老兄颇有个性特征,他不修边幅,说话的嗓门特别大,是全矿有名的“大喉咙”,他经常早上起床不漱口不洗脸就去食堂打饭。此外,他还有一个令人捧腹的特点,就是读起英语来要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发音更是阴阳怪气。有一天我们在小阮家吃过晚饭刚开始补习,突然停电了。见室内光线很昏暗,施老兄就去室外的过道里开始背诵翻译成英文的课文“高玉宝”。院里一位姓王的老太太上卫生间回来(那时各家各户自己都没有卫生间,一个大院里也只有一个公用旱厕所),黑灯瞎火之间,她隐约看见过道上有个黑影一边摇晃着脑袋舞动着手臂踱来踱去,一边大声地发着她完全听不懂的怪声,以为是街上的疯子跑到院子里来了,于是便大声喊叫起来。小阮的父亲原本就不喜欢施永海,多次说他“邋遢得很,眼屎都没有洗干净就跑起来了”。王老太太的惊呼呐喊总算让阮伯父找到了驱逐施老兄的理由:“请你从明天起就不要来了哈,免得把我们的老邻居吓出了神经病!”

然而,同为一个学习小组,我们不能扔下施老兄不管。于是我和小阮决定从次日起,将学习的“根据地”从他家迁移到市区的公园内。我们选中的第一目标是“望江公园”,并决定第二天早上7点半在望江公园门口会合。

作者简介

李宗明,年2月9日出生,四川省商务厅退休人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理事,金牛作协会员。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成都晚报、四川日报、青年作家、等报刊上发表小小说、散文、译作等20多篇,计10余万字;在国际市场杂志、经济日报、国际商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计20多万字。退休后,写有60余万字16个题目的自传体系列文章,其中《我的大学》于年被成都大学校刊连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yx/131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