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获省部级奖的作品,自荐到院校也可参评

来源丨老总签发单作者丨老总签发单从年以来,不少网友给“老总签发单”留言指出,部分作品没有获得省部级奖,就被新闻教研院所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这些网友认为,这些作品不符自荐条件,应该撤奖。参评常识自荐作品要先获得省部级奖自荐参评中国新闻奖,是中国记协年重新激活的一个参评渠道,目的是为了避免有些好作品被“卡”在基层。当年,部分新闻教研院所参与自荐(他荐)作品工作,中国记协评奖办也直接受理自荐作品。不过,由于当年没有设置自荐条件,审核、初评工作量大增,一些作品质量也不佳,有关方面有点“招架不住”。后来,评选办法规定自荐作品必须先获得省部级奖,并有专家推荐,才能通过试点新闻教研院所、中国记协评奖办、省部级记协(机构)共3渠道自荐(他荐)作品:中国新闻奖自荐(他荐)参评作品,须获得省部级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社(台)级二等奖及以上新闻奖且须有2名新闻专业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士实名推荐。这个自荐条件,近年一直稳定下来,大部分新闻工作者也都知晓,并遵守这样的规定。现状省部级新闻奖迟迟没出结果虽然自荐渠道看上去“很美”,但现实是:自荐截稿之间快到了,很多省部级新闻奖还没评选出结果。也就是,很多省份的新闻工作者如果想自荐,却拿不到正规的获奖证明去自荐自己的作品。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地方、单位评选程序需要耗费一定时间周期,有“时间差”;另一方面是一些地方、单位不情愿让自荐者“绕开自己”去自荐作品,对自己报送的作品“构成威胁”。不过,也有小部分地方记协有服务意识,也为了当地多获奖,近年来及时调整省部级新闻奖评选节奏,赶在自荐渠道截稿前完成地方新闻奖评选工作。院校受理自荐作品可以自行把握是否获省部级奖拿不到获奖证明,就无法自荐作品。“守规矩”新闻工作者近年来只好放弃自荐权利。不过,网友也看到,近年来有不少新闻教研院所推荐的作品,是没有获省部级奖的,也没有专家推荐。这是否符合参评条件?有特殊网友(按要求保密身份)就此问题在年时就向有关新闻教研院所进行质询。经“老总签发单”查实,有院校这样回复:此次报送的作品包括新闻单位推荐、作者自荐以及高校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发掘的优秀作品。中国记协允许各高校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发掘优秀作品,此类作品是否需要达到获奖要求,由各高校自行把握。按照这样的解释,新闻教研院所可以从3个渠道征集到自荐(他荐)作品:一是新闻单位推荐(要先获省部级奖)二是作者自荐(要先获省部级奖)三是院校教师或学生推荐(可不必获省部级奖)通过院校师生发掘的作品,可以不必获奖就能推荐参评。这个依据,来自哪里呢?在当年的评选办法中没有查阅到,可能写入到《新闻教研机构试点报送单位推荐作品的方案》里。因为根据多所新闻教研院所近年来公开发布的征集自荐作品公告可知,作为中国新闻奖试点推荐、报送单位,中国记协专门给他们印发《新闻教研机构试点报送单位推荐作品的方案》。这个方案内容,目前在公开渠道无法检索、无法查阅。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部分网友有疑惑、有质疑,原来是部分评选信息不透明、不公开。为何不公开?不知是怕作品数量多而增加自己的工作量,还是怕自己“发掘”的作品有新竞争对手。不过从纪检监察角度看,这个无形的权力,难免存在廉政风险。由此,大家也可以理解,在多所新闻教研院所中,近年来总有一小部分院所是不公开征集自荐作品的,而是自己直接“发掘”。当然,年的评选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部分新闻教研院所处理这项工作的随意性,有的还没到结束征集作品日期,自己就内部初评完成并公示。综合上述信息,提醒网友:没有获省部级奖的作品,可以找你们熟悉的院校教师、学生,邀请他们主动“发掘”自己作品,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大胆地推荐参评,祝你们成功!-完-近期热点文章◆六家省报改了新华社通稿题,哪家改的最好?◆“不封路”报道高票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地方媒体抢到中央级大新闻◆年最全新闻线索来了◆中央总台年春节联欢晚会主持词文稿◆“送温暖”频频翻车,暴露部分官员媒介素养不足◆8天之内,2家媒体,因编审错误公开道歉!◆又三十余家传统媒体阵亡,有的连休刊词都不留……◆领导扫一眼标题就否了?你该看看学习强国这50套标题(附解析)◆新闻职称评审将改革!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见习记者的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不放过小线索,让这名记者拿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广告法禁用词案例集锦◆《成都晚报》死亡,媒体应该汲取哪些教训?◆评职称非常实用!聊聊填报职称评审材料那些事◆她5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次特别奖,1次长江韬奋奖,是怎么做到的?分享新闻业务经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yx/128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