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大院第四代农家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引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呈现出的另一个景观历来被淡视:即唐代农家乐业态的呈现和繁盛面貌。“杏花村”所指并非没有来处,而是今天的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镇,这里“处处街头揭翠帘”,如今已成为全国有名的“酒乡”。
年10月25日,我依次走访和参观了第一代农家乐和第二代农家的原址。在园区内一块巨石上,清晰地刻着“中国农家乐第一家”几个大红字。而陈列馆里那些老照片,也在无声地讲述着农家乐发展让人难忘的历史。
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一个文化休闲娱乐载体,真正的“农家乐”的,是在改革开放近10年后、即年才被确认的。它的出现,承载了身为城市人但向往田园生活的相当大一部分的生活理想,当然,也极大地满足了农村和农民面向城市、迎接城市生活的愿望。农村和城市,经由“农家乐”这个载体,在最初的冲突、包容之后,完成了融合。
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见证,开办“农家乐”的第一代“农民”早已经脱尽了“农民”这个身份,并以新城市主人的身份参与和融入到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之中。
成都有幸成为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并在近30年的“农家乐”发展历史过程中,完成了第一代到第六代的跨越。如今,遍布成都近郊及远郊的农家乐,不仅吸纳了相当一部分农民再就业和创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活了农村经济。农家乐的诞生、发展和裂变,不仅带来了农民身份的改变,也带来了生活观念的改变以及生产方式的改变。
第一代农家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编:中国农家乐第一家养成史
第一代农家乐横空出世:-宅基地上的“农家乐试验”
年,改革开放的前一年,28岁的徐纪元已经有了三个儿子。因为人口众多,母亲决定分家。徐纪元当时向母亲提出:宁愿不要大房子或者少要一间房,也要把靠自留地边的房子分给他,理由是三个孩子大了之后便于房子好拓展。
多年后,徐纪元回忆起这段分家经历,坚持要靠近自留地边的房子,被认为是奠定徐家大院发展农家乐基础的远见之举。
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作为小组长的徐纪元带领村民在自留地上种植花木,并率先成为万元户代表,戴上大红花游郫县县城四门。随后,他又带头承包集体花果园,完成了创建“农家乐”的物质和生态基础。
随着花木生意的扩大,迎来送往之间,徐纪元结交朋友的层次在提高,他发现自家的房屋质量和居住环境太差,于是下决心修建一个三合院,一是改善自家居住环境,同时也可以招待生意往来的朋友。
年9月,一座宽敞、明亮的三合院式川西名居如期竣工落成,徐纪元做苗木生意的朋友都纷纷来祝贺参观。当时的《成都晚报》记者王学成听说“郫县花农修了一个三合院”的消息后,就到徐家来蹲点采访。回去之后,发了一组名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农民公园》的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很快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yx/12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