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带一群外地朋友到乐山寻味。
毫不意外,在吃麻辣烫和钵钵鸡时,他们发出了灵魂拷问:
火锅、串串香、麻辣烫、冒菜、钵钵鸡、热锅串串、冷锅串串等等,到底有啥区别?
我用椒盐川解释半天,说得舌头打卷,他们点点头,似乎懂了。
可过了几分钟,又有人发问:那钵钵鸡算不算冷锅串串呢!油炸串串算不算串串?
一口老血喷溅出去。
不能怪他们,就算是四川人,对这些也是分得清、说不明。
难在哪里,因为这当中有些叫法有交叉且各自又在不断变化升级。
钵钵鸡≠冷锅串串
表面看都是竹签穿菜,但钵钵鸡并不属串串香一脉。钵钵鸡都是冷吃,把煮熟穿成串的原料放在味汁里,浸泡十来分钟就可以吃,跟冷锅串串没有一毛钱关系。(红油味钵钵鸡)冷锅串串是相对于客人在桌上自煮自吃的热锅串串而言的。客人在开放式菜架选好串串品种,再由厨师统一在料桶里烫熟,然后浸在料油盆里上桌。冷锅串串跟冷锅鱼一样名不符实,一点都不冷,而是热气腾腾的。(冷锅串串是统一在料桶底里烫熟,其优势在于厨师能更好地掌握火候)(冷锅串串,并不冷)(自己煮的,叫热锅串串,其优势在于温度和氛围)钵钵鸡,起源于乐山。其名字来源于一种口大底小、黄色花纹的褐色陶钵状盛器。把红油、鸡汤等调成的麻辣味汁,装在这个陶钵内,再把煮熟的鸡肉切成片,浸在其中。(过去的钵钵鸡,名符其实,它真的只有鸡肉)大胆设想、小心推理,我觉得钵钵鸡应该和乐山棒棒鸡有渊源。以前乐山码头的小贩叫卖红油鸡,是按片出售。为了每片厚薄一致,所以斩鸡时,往往需要两人配合:一人持刀柄,将刀口放在煮熟的鸡肉上,另一人以木棒敲击刀背,斩出来的片厚薄一致,皮肉骨相连,客人买时不至于挑挑拣拣。后来人们发现用竹签穿着鸡肉浸泡,取食更方便,就演变成了钵钵鸡。钵钵鸡原来真的只有鸡肉或鸡内脏,而现在则是五花八门,荤素兼备,所以,当你吃钵钵鸡见不着鸡肉时,请不要惊诧。现在装钵钵鸡的盛器,同样五花八门,粗犷的用大不锈钢盆,精致的用高腰陶钵,并不拘泥于传统的陶钵。最初的钵钵鸡,只有红油味(没错,去掉竹签,它就是红油棒棒鸡)。后来,当藤椒(关于花椒和藤椒的区别,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