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种在田里的桃子熟了,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两亩。充沛的雨水,加之长期无人管理,桃园显得格外拥堵。摘桃子,摘枇杷,南方人习以为常,可对于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是件顶新鲜的事。表哥说,还犹豫什么呢我们过去吧。这也难怪他,在我们嘴巴最馋的时候,外婆家唯一的一棵杏树遭受着村里几十个孩子的“惦记”。要想知道桃子的滋味,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摘下来尝一尝。
听说我们过来摘桃,父母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干净旧衣服、脱鞋乃至帽子,锯子、砍刀这些我们看起来显得多余的东西。带着这些家什我们兴冲冲到了桃园。满眼的桃,别说摘,看起来就让人激动。太高的,我们搬梯子摘;枝叶多的,我们用砍刀、用锯子进行先期微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闷热和汗水所代替。实践证明,我们眼中充分诗意的摘桃子和挥镰割麦毫无二致。忙活了一整天,斤桃下树,欢喜自不待言。
摘下的水果放不住,这批刚下树的桃子被迅速运到金狮夜市,桃大,味美,价格公道,两杆秤都忙不过来,面对人们的购买热情,一天的疲倦顿时一扫而光。按照这样的态势,两亩桃不愁卖。没想到,一个电话,彻底粉碎了这个愿望。几经努力,总算消除影响。却又不得不面对,如何卖桃的难题。每天早上3点到南门水果市场批发,可大家都上班,没那个时间。而摆在村里的菜市场效果不佳,上好的桃半天卖不了十斤。
写到这里一定有人说,你笨呀,不会发动网络,组织网友采摘么。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了四批网友,然而面对如此多的桃子,网友们显然不具备全部消化的能力。无奈只得转到位于经济开发区的廿亩山,哪里热闹,商店、铺面绵延好几百米。晚饭后人头攒动,找了一个相对好的位置,到街面转一圈参考桃的价格,正式开张。
我的朋友王总说,年轻人要想锻炼自己的面皮,最好的办法就是到菜市场卖菜,哪里什么人都有。果不其然,面对油桃这个品种,还要给他们做解释工作。这是李子么,甜不甜类,酸不酸呢,脆不脆哦,甚至好不好吃都是要解释一下。除了普及这些常识外,我还要给他们加一个注释:桃子是自家树上刚刚采摘下来的,免费品尝。刚刚这个词很重要,说明它鲜。自家的也重要,斤量给的足。
刚开始那会,看到人过来就喊,还别说这一招还真管用,误打误撞招过来好几个买主。这些小年轻蹲下身下,咔嚓咔嚓之后,扯过塑料袋就装。大妈和中年妇女就没那么好说话了,一尝、二挑、三砍价,顺带着占点便宜,旁边要是再出现个怕娘们的汉子,总是这个捏那个挑的,折磨死个人。要问谁最会买,中年妇女呀。好卖的还是那些手牵手的小年轻,只要女孩子一蹲下男孩子没有不掏钱的。这些人一度成为我们吆喝的对象。
凡事都怕认真。罗密欧和朱丽叶相恋就是明证。卖桃的时间久了,左右铺面的人也就认识了,搞MP3下载的江西人,卖冷饮的重庆小年轻,打打哈哈,谈论谈论天气什么的,倒也比较开心。有一段时间距廿亩山不远的马路市场,生意比较好做。晚8点之前,两篮桃大约能卖出十之七八,9点后再到廿亩山。
只是卖桃的状况就像梅雨天气,时阴是晴,时好时坏,遇到下雨天的时候,干脆就卖不了几斤,反倒把人折腾得够呛。两个市场,来回转移,终于像个成熟的小商贩。当然好运气的日子还是有的,大约是六月中旬的一天,刚下过雨桃少,卖相好,心血来潮想也没想就过去了,没想到那天生意奇好。这中间生出一点趣事来,你怎么能卖那么贵呀,天天卖桃的老头才卖一块一斤的,逼得我不得不解释,卖桃的那老头是我家长。由是得知一个道理,很多人卖东西并不完全是冲商品去的,想卖东西可能就是冲着那个人,只有那个人的商品才能让他放心。
卖到最后,其它水果也纷纷登场,再加上阴雨效果反倒不如先前。卖到最后一天,心情释然,一对夫妇在买了三斤之后,很希望篮里剩下的低价卖她。面对淅淅沥沥的雨和日渐稀少的人群,我们很爽快地说,这些桃都给你们吧。
7年秋于望江新村宿舍
上新:穿过多少巷道才能回家
版次:年1月第1版
作者:南齐
荐语:当时只觉是寻常
价格:25元
支付:扫码付款
取书:平七路号1楼今日浦江广告部
[作者简介]南齐,安徽蒙城人,原名朱杰超,年生,供职新闻单位。3年开始写作,所写文字发表在《散文诗》《佛山文艺》《新潮》《文汇报》《重庆日报》《扬子晚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太原晚报》《成都晚报》《现代生活报》等报刊。作品入选山东文艺出版社《大行如虹》《伯乐诗选》《麻辣阅读》。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