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710729.html
五十年代我上小学就读奎星楼街小学,我家住东胜街,就近有小南街小学(西城区第二中心小学),有仁厚街小学、实业街小学,为啥舍近求远读奎星楼街小学呢?这要从我妈说起。
年之后,我妈在青羊宫小学教书,好像那阵叫六区三校。有一次《成都商报》两位女士写信,说在青羊宫小学读书时墙上开满了白色丁香花,同学们争相攀折,一位戴眼镜短发的女老师把同学们喊进教室,教他们唱歌:云儿飘星儿耀耀,海风已经息了……问商报有人晓得是什么歌。商报登出有人说是摇篮曲,有人说是外国歌,甚至有音协的人不知道开黄腔的。这是上海音乐家黎錦晖创作的,童话歌剧《月明之夜》里的歌,我家还有这个剧本,我妈教我们几姊妹都会唱。那个短发戴眼镜的女老师是我妈无疑。当时没有手机,也没有那两位女士的电话号码,联系不上只好作罢。这是题外话。
后来,我妈调到通惠门小学,从通惠门小学调到奎星楼街小学,我六哥七姐就在奎星楼小学读书,后来我读小学也在奎星楼小学,因为哥姐在那,不怕受人欺负,我上奎星楼小学我妈调黄瓦街小学了。
奎星楼街,当时是个不起眼的小街,当时万万没想到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东头长顺街,西面同仁路,也没想到还住了魏时珍等名人,只有一些小公馆,公馆一般黑漆大门常年关闭,只有一个小门出入,外面人是看不到里面的,只有一些平头百姓大门是敞开的。我有一个同学郑荣荣,她家进门左边一片菜地,种有萝卜莴笋青菜,绿油油的。还有我姐一个同学刘崇义,她家种了葫芦,藤蔓上吊起大大小小葫芦,我才晓得葫芦是结在藤上的,后来这个同学工作在省人艺。
奎星楼小学在街北面,后来校舍扩大在对面院子是高年级,北面是低年级班和办公室,北面有好多气柑树,开白花,有一年结了好多气柑,摘下给老师每人一个,老师拿到教室每个学生都分有半个,班主任老师说今年气柑丰收,同学们功不可没,大家爱护,不去摘花打花,以后都要这样才会丰收。
学校校长是杨琴舫,是个女校长,成天笑咪咪的,笑起来两个酒窝窝。班主任胡正基,他妻子余老师教美术,家住槐树街,体育老师赵涛,教我们跑步、跳沙坑,夏天带我们到将军碾上游泳课,穿过奎星楼街过城墙缺口,经一道河、二道河、三道河往右过三洞桥就到了,那阵游不来泳,就只晓得狗刨烧。大队辅导员叫余泽贤,每次大队活动在上面讲话,唱队歌,我是在奎星楼小学加入少先队,中队活动第一次在草堂寺打野餐,过得很愉快。教历史地理王祖杰老师,尽职尽责,教历史课讲战国七国是哪七国,我要考试的,这下班上同学都在背,走路也在背:秦楚齐燕韩赵魏,秦楚齐燕韩赵魏,像和尚念经样。
学校经常组织看电影,看《祖国的花朵》,让我们荡起双桨唱了一学期。看《上甘岭》,都在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学校组织庆祝会,各班都要出节目,记得高年级同学表演舞蹈,穿个妈妈式蓝布褂,用白纸剪成花边贴在衣服上:太阳出来磨盘大,姐妹都来纺棉花,棉条紧紧握在手,线线就不断的往外拉,纺呀纺呀一天纺上二斤花,还排演话剧。
总之,我在奎星楼小学读到小学毕业,忘不了那些敬业的各位老师,虽然现在有些老师可能不在了,但他她们的音容笑貌,我至今记在心中。
师恩难忘!
-关于我们-
行脚成都所刊发文章,署名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未有署名者,系行脚成都编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天府文化成都记忆
赐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