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5日,在没有红绿灯的约束下,成都某路口一轿车司机主动踩下刹车,在临近斑马线处避让。令司机感动的是,一名女孩走到车头处时,伸出大拇指给他点了一个ZAN。(5月26日《成都晚报》)
笔者搜索相关新闻发现,礼让行人的倡议在全国并不鲜见。同样在26日,一位名为“猫小喵滴兔子”的宁波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发起倡议:“你坐在车上埋怨行人,行人在斑马线上埋怨你;此刻你是车里的司机,彼时你就是斑马线上的行人……礼让行人就是礼让自己!斑马线前,礼让几秒,给行人安全、舒心,给自己文明、快乐!让我们做礼让行人的驾驶员!让我们#给礼让行人点ZAN#!”
斑马线可以说是管窥城市文明和法治思维的一道重要窗口,礼让斑马线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法律的敬畏。不时发生的路怒,让安全线变成了危险线,不少机动车不仅不主动让行,还屡屡与行人抢道,导致斑马线上时常险象环生。结果是,行人抱怨司机不懂驾驶文明,司机则埋怨行人不守交通规则。
斑马线上的乱象,根源在于法治思维和规则意识的欠缺。在这里,“礼让”一词用得非常客气委婉,不少人从道德层面出发呼吁汽车文明,但是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道路交通安全法》早就有了明文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
我们当然可以将问题归结为执法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过低,但从更深的层面来说,法律尚未成为中国百姓内心深处的真诚信仰,人们相信人治多过法治。解决礼让问题,如果需要在每条斑马线旁边配备警察,尽管可以起到无人敢犯的效果,却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就像排队一样,要把守规矩视为内心的价值认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自觉排队。法律的最终目的不可能为了惩罚人,而是要内化为行为标尺,固化为一种行为习惯。这要靠什么来解决?一要靠宣传教育,二要靠道德水准,三要靠持之以恒的执法。
对规则的漠视,在一系列路怒事件中彰显。前段时间成都一名女司机因随意变道而惨遭男司机暴打,在互联网上掀起一场巨大的舆论漩涡。男司机和女司机一个违章一个违法,都体现了规则意识的匮乏。但是在行车记录仪曝光以后,网民又开始一边倒地谴责女司机,并对其展开人肉搜索。舆论反转过程也暴露出广大网民主要是通过道德直觉而非规则意识来判断事态发展。没有规则,道德无以为继。
在很多人的惯性思维里,特权意识依然根深蒂固。一些人从个人私利出发,凡事都想行个方便,在从众心理作用下,陷于集体非理性,让规则形同虚设。“车让人”是法律需要,而“人让车”则是安全需要,敬畏生命的人自然远远多过敬畏法律的人。所以才出现了法律条文规定的“车让人”,到了现实操作层面却演变成了“人让车”的怪象。如果每一个人都想通过与规则的周旋从中获取个人利益,法律就不可能受到尊重和信仰。
斑马线前汽车不让行人,是文明遮掩下的丑陋,也是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阻碍。“人让车”还是“车让人”,这不是一个道德选择题,而是一个规则必选题,道德不能替代规则,要用规则约束道德。若规则成为人人心中默念的紧箍咒,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习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陈光金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规则需要刚性的执行,让不守规则者付出代价,才能使公众养成规则意识。”今天,互联网覆盖了人们的生活,自媒体在倡导礼让行人方面应有更大的作为。比如,可将文明礼让的一幕幕搬上微博、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好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sj/7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