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征文阿强镀金时代的杯酒人生

秦巴鹰歌杯酒文化有奖征文大赛作品选登

镀金时代的杯酒人生

阿强

世界是奇怪的,但并不是不可以理解,就象我所认识的那些喝酒的人一样;有时候我也是其中之一,尽管我时常坚持着自己的清醒,很多时候,也是徒然;酒是一个好东西。小时候并不是特别喜欢喝酒,只是羡慕长辈们喝酒时的得意忘形,少不更事,酒为何物?端的不甚了了。

年,我高中毕业赶上“末班车”的最后时刻,也有幸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去镀金,命运使我在一段时间里漂泊于陌生的人群和陌生的地方,尽管时间不是太久,以至于可以很快遗忘。那是当时青年们的必由之路,就象现在考试和就业是学生们的必由之路一样,二者的共同之处是,期望越高,则失望越大——在广阔天地青年们只能无所作为,蹉跎岁月。与当下学子们更为可悲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是“你别无选择”。

酒这个东西我们从来不缺!真的,即使在那个“贫困和极端的年代”,在我的印象中也从没有因为缺酒而感伤,哪里有人哪里就有酒!社会就是这样!酒荒的时代从来没有,因为即使有政府的禁酒令之类的东西,但传到那个外省小城时,早已变型为另外一种声音。从尖锐到浑浊,一切都变得模糊。人生的历程有时也和酒一样;从陌生到熟悉,青春在这里象粮食一样被蒸发掉,很多时候,与其说是想喝酒,毋宁说想的只是喝酒的状态和心情,这种心情以发泄和莫名的仇恨为主。

时代是如此的荒芜。这个知青们汇聚的小农场似乎便是这荒芜的见证。人们满怀希望的来到这里后,在几天以后就感到厌烦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们过作的是刀耕火种的生活。荒颓的丘陵没有树,也没有草,偶尔可见的灰白的巴毛草和这片土地一样,很少有绿色的希望;集体宿舍外面有“一株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不是枣树那就是柳树。

集体生活就是这样,一俟新奇感消失,随着来的便是寂寞和无聊。我们很少回家。因为即使回家也无非是换一种苦闷的方式而已。周末的日子也没有更多的可去的地方,只有酒还给人们以慰藉。我也开始有了几个极少的朋友,时间虽短,却令人难以忘怀。

当“夕阳死在山头”的时候,农场经过了黄昏时的喧嚣后又归于宁静和放松。乌蓝的天空有时有风,有时没风;男女们在不回家的那些周末和夜晚,早些时候是唱歌:年轻的朋友你来自何方,我来自山城的嘉陵江畔……

稍暗的时候是发呆,对着天空发呆,偶尔有几声枭鸣,随即又坠入沉静。在这些时候,我学会了认真的喝酒,我的意思是说喝酒我当然早就喝了,只是从那时开始,我才发现喝酒是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这种生活方式和其他任何生活方式没有多大的不同,虽然没有什么排场,但却还是不能没有讲究。

集体生活无隐私可言,也没有独自喝酒的时候的,况且我们还是那样的年轻,因为人们都说个人独酌饮酒大概应该是在人生的30岁以后才会有这样的习惯,但“法盲”的单独喝酒却改变了人们的这种认识。

“法盲”本名叫罗遇贵,和我同住一间寝室。之所以人们叫他“法盲”,是因为在一次计划生育的普法教育中(我一直不清楚为什么计划生育也搞到我们这个以小青年居多的知青点来),“法盲”和人们私下里在讨论的时候,谈到人是怎样出生的这个比较尖锐的问题,“法盲”坚持认为人是从妈妈的肚脐眼里出生的,这无疑遭到了几个老知青的明显反对和嘲笑。

当时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其实都与“法盲”有着一样的看法,但只不过不象他那样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已,人是怎样生出来的,老师也从来没教过。但为什么要叫他“法盲”,却似乎有点不得要领,似乎与那次普法教育带上了点关系,总之此后,就“江湖人称法盲”了。

我刚到这个农场不久知青返城就开始成为一种潮流,开始走人了。越来越的人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有的当工人,有的当兵,有的“顶替”到父母单位,反正越来越多的人返回城市;不久高考就开始恢复了,我也正考虑应考呢。

“法盲”出生于这个城市的普通家庭,父母都是集体单位的工人,没有什么“臂膀”,他到这里已经三年了,算是老知青,看他平时不开腔不出气的样子,总让人觉得他心里似乎有什么事。到后来有事没事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喝酒,他喝酒的姿态和身份表明他确实是个老知青!

一端起酒杯(我们这里喝酒从来都是用杯子不用碗的,不骗你,我们各种杯子都用过。)“法盲”就哼起各种“知青战歌”:

告别了我的故乡,天涯各一方。

雨送风吹情凄凉,归回全渺茫。

生活啊作弄我,心儿多悲伤。

……

作为中国最后一届知青的非典型代表人物的本人,在“法盲”的眼里似乎总还是有前途,在这个地方,你有时候看几本书,想点问题,便会被身旁的人认为是有文化,因为绝大多数知青其实也没有多少文化,他们和农民的区别只是因为他们出生于城市。

于是在一个闷热的夏夜,我和“法盲”开始有了第一次的单独喝酒。没有什么菜,几块红苕干和一堆生花生,还有两个剩馒头,这就是我们的下酒菜。酒是从伙房里搞来的,不要钱,也就是从附近农村粜来的红苕酒。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伙房基本上是一切生活的开始和源头,所以也是酒和幸福的源头。

“都是伙贼喝剩了的!”“法盲”说。

一喝酒就开始骂人。农场里的人越来越少,以前的欢乐现在只剩下了冷清。

“他妈的个龟儿子!”他被太阳晒成酱色的脸膛因为骂人而变得活跃起来,脸上的汗珠却又使他即使在喝酒的时候也显得那样寒伧:

“老子也要走!”

“什么时候?”我问。

“法盲”却没有了后语。我才知道什么时候回城,他心里其实也没有多大的把握。

我们划拳。早些时候是划“棒棒——棒棒——虫,”和“棒棒——棒棒——鸡,”到后来酒酣耳热,高兴的时候就改划“婆娘——男人——我,”这是“法盲”发明的,总之,“男人——婆娘——我——喝酒!”最后确实有些醉了的时候就显得有些猖狂了,改划“一身床上两个人睡,三更半夜四条腿,五关灯六**,七*八*,九*九*,实在舒服。”我是有点不好意思,主要还是“法盲”一个人划得起兴。

红苕酒的红苕味到后来在我喉咙里变的越来越难受,我不喝了。红苕干和花生米都没有了的时候,那两个发黄的馒头开始也被他塞进了嘴里。我看着“法盲”一个人喝,视觉模糊而遥远。

慢慢的,“法盲”却开始呜咽了起来,这使我变的有些不知所措和难受,面对一个欲哭又似乎没有多少眼泪的人,在万籁俱寂的半夜,只有他一个人说着酒话。

“你有文化。”他说。

我真的有文化?但我能做什么呢?

“法盲”开始哭出了声来。

“我要写一本书!”他呜咽声中的酒话使人越来越糊涂。

“你要给我写一本书。”原来他说的是要我给他写一本书。“我的人生,我的经历。”说到后来他已经泣不成声了。很明显“法盲”醉了。为了城市和未来,他喝高了。

后来又有几次,我们还在一起喝,即使有其他人在旁,喝到最后他也总是哭,说要写自传,总而言之,哭和自传之类的东西,象祥林嫂的“我不知道春天里也有狼”一样,成了“法盲”的老生常谈。直到我后来也走了,到学校去读书。“法盲”是什么时候离开农场的,我真的不知道。……

“岁月并没有从此中断。”人生总是充满了各种机会和转折。十多年后。历史是进入了九十年代。酒和烟开始成为这个社会的日常生活用品,喝酒也开始成为了我的习惯,尽管我常说戒酒。

过去的城市已完全变得陌生。每次回来都是匆匆忙忙,一切似乎都是应酬。偶然间在这个在我心里已失去记忆的城市的大街小巷,我看见了“法盲”——不是人而是他的肖像。作为成功人士,“法盲”在本市工商局的优秀企业家宣传栏里占有一个显眼的位置,有时候甚至在这个城市的报纸里也可以看见他的尊容:早年酱色的脸已变得如此的容光焕发和美仑美涣。他已是今非昔比里了。

我实在不想去找那些过去的朋友。因为一切都改变了。我的改变就是变的越来越安于现状,或者说是越来越孤独。出于同样的理由,我有时到朋友的一家夜总会鬼混。一晚,在舞厅里我碰见了多年不见的“法盲”。“你!”“你!”相逢在舞厅的歌舞升平中,灯是红的,酒是绿的,女人是妖艳的。“法盲”一身油光水滑,周围是一片纸醉金迷。“喝什么?”不等我回答。“法盲”对身旁的美女说,“威士忌!”“加冰!”

在一曲“温柔的怜悯”中,我和“法盲”又坐在了一起。替代过去红苕干和生花生米的是小姐送上来的水果拼盘和秋波和挡不住的诱惑。“法盲”说他做的是房地产生意。原来十多年的演变,“法盲”已完成了从返城知青到建筑工人,再到水电安装的小包工头,最后蜕变为现在的房地产大亨。“不醉不归,醉了更不归!”“法盲”说。但我已不敢叫他“法盲”了,至少要叫“老罗”才好。酒喝得越来越多,话题却已与过去略有不同。除了叙旧,我已找不到更好的话题,我要醉了,“法盲”却意犹未尽,先前的喝酒时他的那种欲哭无泪的神情已荡然无存,只是关于自传和书之类的话题还是没有改变。“什么时候你给我写本书?”显然,现在这本书的出发点和内容与他过去所说那种的已有了截然不同。我无话可说,喝醉算了。“喝好!喝倒!”

作者简介:

文强,六十年代出生于四川遂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多种工作;长期从事文化传媒工作。曾谋职于北京观点工作室、北京益文图书公司、深圳亚太新闻出版社;年回川后在《四川青年报》、《成都晚报》、《今日》及《四川画报》等媒体任职。国内外发有多种作品。主要见于《人民日报》、《重庆晨报》、《青年作家》等;曾有作品曾获“百家讲坛”奖状。策划主编并参与编辑过多种图书,有《老成都:成都风尘记》《老成都:成都风马牛》等图书出版。现为四川经济日报文化新闻部责任编辑,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理事。现居成都中央花园。

本刊系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四川省记者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刊

本刊编委会和顾问团队由会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艺和新闻系列高职称专家若干人组成,由法人秘书长主编,编委成员为著名中青年作家、传播专家。

本刊编委(按姓氏笔划排列)

牛放王学东王蔚向以鲜伍立杨成都凸凹李银昭张勇姜明聂作平贾璋岷蒋蓝

本刊顾问

杨牧王爰飞曹纪祖栈桥伍松乔梁勤孙建军涂太中田闻一陶开敏文善

本刊主编:徐建成

责任编辑:杨国胜

本期编辑:贺敏温志航

稿约:欢迎会内外朋友来稿,来稿内容体裁品种不限,包括文学、文艺、文化,包括文字、图片和音乐、音像作品。

欢迎在纸媒已发或待发的佳作投稿本刊。

来稿务请注明:此稿作者授权《文艺船波》或《船波文艺》微刊原创首发。

投稿邮箱:

qq.







































怎么治白癜风
白癜风医院太原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sj/50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