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双流,百年奂彰ldquo蜀国兰王

北京最出名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双流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

如果细细梳理双流书画界的发展史

就不得不提一位享誉国内外艺坛的人物

当代“蜀国兰王”“梅兰大师”——

邓奂彰

▲邓奂彰自画像

毫不夸张地说

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影响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READING关于邓奂彰

邓奂彰年出生于双流东升清泰村,自幼喜欢画画,早年求学于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四川美院前身),师从李有行、关良、庞薰琹、雷圭元、张宗禹等大家。

其创作题材以花鸟见长,以梅、兰著称。特别是晚年,在梅、兰的创作上更是匠心独运,三尺整纸、四尺整纸的大幅写意梅花,或繁花密蕊、或老树新枝,清淡野逸之间,尤见风骨。

“文能传世道行远,艺不欺人品自高。”这是著名画家周北溪对邓奂彰的评价,也是收藏邓奂彰作品之人共同的感受。

在双流,邓奂彰有“邓半城”之称,这不仅是说受他影响或受业于他的双流画家比较多,更是因为他的作品在双流百姓中流传较广。

用他的儿子邓爱平的话来说,“邓半城”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在双流收藏书画的,没有一家,没有邓奂彰的作品。

邓奂彰的画作常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范本”,尽管这些题材在中国画的历史长河中已经被历代无数画家所涉足,但梅兰竹菊在邓老的笔下却仍然别有一番新意。尤其是先生的梅兰既不同于八大、青藤,又有别于当今的大家。

▲邓奂彰在作画(图据蜀中人物)

邓奂彰的诗作现存余首,大都以题画诗的形式出现在他的国画作品里,可整体概括为咏物诗范畴。

其诗风自然明快,与他的画作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其意境高雅,情趣盎然,具有其画作一样的审美品格,与刚正纯情的个性的锋芒。

不止如此,多年来邓奂彰先生还一直投身美术教育工作。

自年起到年退休,先后在原西康省雅安中学、双流初中、双流女中、双流中学、崇庆二中、新都师范、新都中学、马家中学、双流城关中学等地任教。

退休后,于年应邀在双流少年之家(今青少年宫)任美术辅导教师。

▲邓奂彰在双中讲授中国书法

(图据双流中学)

年后的十余年间,邓奂彰先后向残疾人、希望小学、县内驻军、香港澳门回归、慈善机构、华东华南灾区群众、教师节等捐画多幅。

同期还作画送给李有行纪念馆、宋庆龄基金会、朱德纪念馆和彭真、万里、金日成、李光耀等。

《晚霞报》曾载文称赞他“老年有所为,晚霞红满天”。

▲(图据双流中学)

邓奂彰视梅兰为知己,诗画皆擅,艺品人品俱高。其作品流传海内外10余个国家和地区。

日本书道会会长村上隆日、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等都称誉邓奂彰为“中国梅兰大师”,艺术界公认其为当代画兰第一。

国家书画鉴定委员会委员史树青观赏他诗书画融为一体的写意梅兰时,不禁赞叹:“什么是文人画,这才是真正的文人画,难得难得。”

▲梅兰大师邓奂彰诞辰百年作品展

(图据艺术野疯狂)

画艺高超,人品高洁的邓奂彰,如其笔下历经苦寒的梅兰,早已幽香袭人,成为国内知名的画家。因为邓奂彰的人格和艺术魅力,其作品多被国家、省、市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同时也不乏名人雅士的“追捧”。年9月24日,全国文史成果展在北京举办期间,邓奂彰更是作为四川唯一的画家代表,在中南海受到李鹏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图据四川省美术家协会)

年4月4日,“梅兰大家”邓奂彰先生因病辞世。

回顾邓老先生的一生,其在精于绘画之余,壮心不老,涉猎诗文诸艺,追求画外功夫;既精于艺,又精于诗文道德学问,堪为青年后学的楷模,更是双流人的骄傲!▲邓奂彰先生雕像

(图据双流中学)

READING作品欣赏艺文欣赏红枣

张宏伟

我怀以最崇敬的心情,写下这篇文字,

献给从事美术生涯及教育于一生的,

著名国画家邓奂彰先生。

——题记

人类思维的旷达,深邃,联想,以其视野所及,都乐于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在双流,有人爱自得地说:有诸葛亮桑八百;蒋琬还在这里做过县令哩;才女卓文君前夫程皋不也在双流么!人们谈到这些县的名人轶事,自然又要把现在的文人墨客联系起来。道出历史惊人的遗传基因,民族聪颖的骨髓、影响着生物进化中的人,虽然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然而它确实是以绝顶的聪明和智慧为历史的昨天,今天写下了他们的绚丽人生。在现代的双流县人中,国画家邓奂彰先生,该属于佼佼者了。

几年前,一个潇潇雨夜,我去寻访他。碰巧,这几天电视屏幕上,正是《徐悲鸿》形象的再现,邓先生每晚必看。他居住的屋很简陋,画室很窄小。然而像雪片一样的请他绘画的信件或挂或贴于墙上,无异于“挂号”单,在那里待命似的。有将军,士兵,有学者,教师、有记者,居民,有政界首脑,也有外国友人。他说,要画完这些“人情”怕是到百岁方可。

他为我沏茶,然后自个取出什邡雪茄,一支一支地吸。我问及他的嗜好,他说,除了这黑管,大凡晚饭多是宽面条下酒,早上6时半起床,去附近茶馆品早茶,按川西坝人的习惯语,叫“喝通泰”为止。他拿出一本相册让我看,其中一张照片他说是参加一次大型画展而拍摄的。有感于摄像师的高明,但见浓厚的银发向背梳展,一双充满和谐的智睿的眼睛斜视前方,谦恭中有傲骨,凝重里有灵气,而沟壑般的额头纹和不深不浅的胡须仿佛透露着他多思的人生。我和邓先生边品茗边闲聊。

他出生于年的四川成都,早年毕业于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曾受业于关良、庞薰琹、李有行、罗玉君等大家门下。他的直接导师是东方色彩大师李有行。他谈起了50多年前还有幸得到徐悲鸿先生的教诲和所赠竹图及“有志者事竟成”手迹。记得那天的校园是静谧的秋季,长空晚霞中雁鸣深邃、潺潺流水、繁花似锦,旧时的蓉城在收获的季节依然一派生机,令人惬意。徐悲鸿在秋季从重庆来蓉,是专门为筹办全国美展事宜。大师还专场作了演讲。主张以现实作品,去表现中华民族遭受列强蹂躏,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严酷的现实。这种现实非揭露民众不能生存,非揭露民族民主精神不能发展。提倡束缚手足的《芥子园画谱》应当烧毁。去其糟粕,选其精华,才能推动现代画的发展。悲鸿大师还大声疾呼:去开创本民族绘画艺术的新局面,不能走老路,我们只有去创造,才有艺术上的新收获!那次,徐悲鸿先生的演讲,对邓老启迪颇深,随时捧着徐悲鸿赠的竹图,在心底扎下人应当象竹,讲虚心益气节的圣洁品格,决意在艺术上去开拓前进。临近毕业了,一些同学深感凄荒,原委是感到端艺术搞教育这碗饭难,个人的前途自然渺茫。一天,国文老师《红与黑》翻择家罗玉君鼓励他:要做人民艺术的红枣。罗老师在给同学们出的作文题《寂寞的秋天》中,邓奂彰这样写道:秋天固然寂寞了,却是收获的季节,也预告着冬天的到来,然而,我却相信:人生的价值,会象春天般的荣华。人生有如铺满黄叶秋瑟的小路,但更有如充满顽强生命的绿色卉草。他对叶态秀挺,于岩石缝中生长的不屈不挠的兰草,倾注一往深情,也为他后来写兰带来灵感的启示。

根据奂彰的德才表现,艺专校分配他去外省即当时的西康,从事美术教育。

雅安,风雨如磐。

那时正值40年代,国难当头。雅安中学虽为重点学校,然旧学制的一蹶不振,少数师友喟然哀叹,表现出对祖国于灾难中的茫然无措。奂彰见状,每每心痛,他多想唤起人们心灵的苏振啊。一天,他邀请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同事张余树和美国的一位牧师,品评他新近的一幅西画《玫瑰与骷髅》,灰色的背景上呈现一个偌大的骷髅花瓶,瓶口上是一束鲜艳欲滴的玫瑰,还淡淡地插着几叶兰卉。这幅画,分明是在寓国土沦陷,政界的陈腐、神圣的泱泱大国,战祸不绝,而战争却被披上美丽的外纱,到处有哀怨、有遗恨、有惶惑。虽然如此,中华儿女仍在生存中奋斗,用热血与生命之躯以殉国难。不是吗?那瓶上的玫瑰和兰草,正象征着爱情和生命,那样自信而傲然。这幅寓意隽永的西画,就象献给满目疮痍的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挽唱出生命的顽强之歌。美国牧师看了,连连称道:在中国的僻远内地,竟有如此深奥的哲学意念,钦佩!说着,愿出高价买去。当师友们了解到这位从成都来雅安教美术的同事,还以自己的《双寿图》作品参加过全国美展。联想《骷髅与玫瑰》画的用意后,一些颓废的同仁,感到自卑自怜,无异是精神上走入坟墓!自然对奂彰蕴藏的进步思想和艺术的感染力,无不抱以敬慕之情!唯有振奋精神,民族才有希望。

年夏,抗日战争正如火如荼。他和同学李玉榕、高礼寿、翟久明、吴明英等人合办“暑期壁报”,邓奂彰负责主稿、插图,他们将其张贴于双流县政府大门侧茶铺墙上,宣传抗日;次年夏,他还扮演一名流亡青年,在成都东城根街控诉日寇烧杀罪行,引得观众流泪;年他的作品《双寿图》还入选徐悲鸿大师主持的第一届全国美展参展;并于次年在双流中心镇小学任教,兼任双流县民众教育馆主任。年在担任这一职中,出壁报展漫画,动员群众共同抗日并积极参加冯玉祥将军在巴蜀各地开展的抗日募捐活动。怎样才以示救国?思忖之余他毅然把不多的工资收入,全部捐给当地政府,旷日持久至抗日胜利。他勒紧裤带,以谋求其他渠道获得生活费,聊以度日。他的赤诚,冯玉祥将军略知一二,在双流期间,冯以“收复失地”四个隶书字相赠予。

旧制的败作之一是忽视社会文化教育。双流黄水小学,断墙残垣,岌岌可危。他四处奔走相告,请社会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期唤起人们同情教育。同时,他走上街头,义卖画卷,筹集资金,把乡间校舍修葺完壁。对此,成都一杂志社记下这一义举。

他的抱负和同情,又能解决什么呢?民族内乱,国统区人民处于窘境,时时激起画家忧心如焚,牢骚满腹。是夜,他举目于星空,思绪联翩。于是,提笔展纸,一幅《望月》的国画跃然纸上,你看——昏糊的天空,广漠的环宇,月儿显得那么的孤独。地上的癞蛤蟆引颈望着那勾行云破雾的弯月,不知它要驶向何方,作者倾诉得淋漓尽致,或许那月象征着民主与人权,那地上的生物则是作者自己吧!真是天昏昏兮,民忧忧兮。他愤然地在画旁写下了:“疮痍满目一身斑,草厉风狂世路艰,应向广寒宫里去,不堪埋没在人间。”

作者和民众心境破碎,生活更趋艰涉。奂彰祝愿着有一个安宁的净土世界,不愿看到民众和许多精英因世道的境况被埋没掉。但仅仅是一种天真的幻觉,他在临近解放时,才终于喊出了:“今朝管领军千万,重整河山鼓世潮”的心声。于混蛋们好景不长,于苦难人的岁月终于逝去。直到解放,他的忧患意识才得以消减,经过数十年的欲血奋斗,邓老满心欢喜新中国的诞生。年,他与其弟邓官荣为消灭双流土匪,冒着危险送情报给县工作组,反映土匪活动情况,土匪头子派人在路上夺杀邓老兄弟俩,此事被张星南知道后,提前告知邓老兄弟俩,他们才幸免于难。解放后,奂彰一直从事美术教育。他远离故土,先后在崇庆、仁寿、新都执教。

物换星移,新都是他第五个故乡。转眼就是年,“文革”龙卷风,把他刮下画坛,发配到该县龙虎乡小学敲钟打铃。他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分子的帽子,排于牛鬼蛇神之后。直到这钟声铃响,敲碎了沉寂的岁月,摇清了荒诞浑浊的政治之河,他才清白无辜。悠悠岁月里他培养了万计的学生。

落花不是无情物。虽然他叹息自己鬓稀体弱当老去,他却以为无以抗衡的自然法则,并不等于几度残阳无辉。年他光荣退休后,在县青少年宫当艺术指导,担起培养儿童的重任,继续育“花”浇“树”,并谢绝了一些企业单位的高薪聘请。为了使更多的孩子们接受美育,掌握丹青妙法,从几岁的孩子第一次拿起画笔他都手把手地教画线条和鹅蛋形态,耐心启蒙。对青少年他则让其速写风景人像,临摹油画,素描花鸟山水,还利用暑假办了十多期美术辅导培训班,上千人次,他还亲自为青少年安排食物,买纸备墨,编写教材,使青少年安心学习。“只要孩子们有颗求知之心,作为师长就要努力地满足他们的要求!”他这样热情的表示。

一天,成都市龙江小学的杨连生(年仅7岁)由妈妈带着,找上门学美术。一见面,小孩就喊“师爷”,便要叩拜。奂彰赶忙扶住,诚至之心感动着这位白发画家,决心以充分的精力,重点培养。杨连生天生聪慧,勤奋学习,师徒相互来往于成都和双流县城,五年磨一剑,在老画家艺术和精神的熏陶、鼓励下,杨连生以自己的作品先后参加了7个国家举办的世界儿童画展。年5月在西德举办的一次儿童画展中获得一等奖,其中由奂彰重点辅导的国画作品《樱花》送日本展出后,受到日本画界的高度评价。

他,叫彭涛。无法用语言表达思维和复杂的情感,激动时,手舞足蹈;悲怆时,饮饮流泪,思维却十分敏捷。他曾为自己是残疾人而苦恼,在希冀中寻求生活中的美,从小酷爱画术,成人后当工人,多处拜师学艺却无门。找到奂彰老师,他一颗善良的心被感动着。画师的为人彭涛从未听说过。然而,他从画师那双深邃的眼眸里看到了,他是一定答应我了。“是的,我答应你!”奂彰深沉地说。学画就这么开始了。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彭涛不仅掌握了国画要领,其梅、兰作品因其有神韵博得许许多多的人的赞扬,还多次参加县上展出,尤如殷殷厚义的师生之情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奂彰另两位学生,一个在四川齿轮厂名叫曾思德,一个在四川棉纺织厂叫成立中,两人都才三、四十岁,何以齐名饮誉巴蜀画坛?原来他们俩而立有志,决计从画坛崛起,但苦于没有导师明指。奂彰乐意提携,这两个青年便在艰难的美术道路上一边得到奂彰老师指导,一边奋击不止,各自成为风格。曾思德以显象多变的灵气,笔底之工将花鸟竹兰运于细腻之中,脱俗出众,使人耳目一新;成立中以破传统的山水画法,显示出奔放洒脱,骨肉相济,浑厚华滋而让人感到触景抒怀。他们几年寒苦栉风沐雨,写生练画,终究得以报偿。其画不仅多次在四川展出,还参加了深圳、云南、贵州、香港、北京等地的全国性画展,一些精品还被美国、意大利、德国,日本一些知名人士以及我国国家领导人收藏。《成都晚报》以“画苑新人”的通讯予以报道。让我们来欣赏其中奂彰一学生曾思德的《雪霁清辉图》吧!夜,瑞雪飞扬,是那么轻莹,那轮静谧中穿行的皓月。把清辉慷慨地洒在寒林,竹上缤呈的雪花积淀着。但是,那天空独踽的月呀,那地上雪压的竹哟,毕竟给人以冷峻和荒寒的意境,尤又如此,增添了宁静中的力量,给人联想起竹之品格,何惧寒峭之夜的雪压风霜……这幅国画作品,谁见了谁都要赞叹,无愧于邓奂彰老师的指导。此外,更有大批妙手如《高鹗传》和《红楼外传》的插图作者李建文、美术师孙先培等。

年,定居于上海,80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邓奂彰的老师罗玉君,不远万里来信问及奂彰近况。他注目信纸,心中涌起几十年前罗老对他的谆谆教导,做一颗人民艺术的红枣。他似乎年轻了10岁。桃李无言自成溪,奂彰数十年从事美术教育受业者达上万人,真是桃李芬芳。而他还是那么平凡,但奂彰却决心“大气晚成”,把自己变成一颗真正的艺术上的红枣,于是,他在古稀高龄开始国画艺术上的磨砺和造诣提高。

你无论何时去他的画室,都会被他的艺术力量和氛围所感染。他满头银发,清瘦健康。画几笔瞄几眼,专注的目光,凝聚在画纸上,深深地品味着,那兰草和梅花似乎在飘逸着馨香。奂彰一生对艺术的追求有人说是放笔任纵横。他自己说,爱其性才写其画。在广泛的题材中,以花鸟见长,梅兰著称。他对兰尤其偏爱,就完全出自他对兰之品德无比的景仰。他以为那幽谷中的兰草,素雅天然,香溢四野,不与百花争艳,把暗香传人间,有如君子之风,千古如一。正是这种品性,奂彰以此托志,严于律己,当着“伴侣”一样。镂刻的石章上有“梅兰知己”四字。在他所有的画图补白中,表现许多赞兰咏梅的诗句,我们从两首诗中即可看出他对梅兰的炽爱,以物寓人般地写道:

高岩滴露苔新湿岁月不留花自芳

高士多情常绻恋静怀领略此幽香

梅化画就满枝枝笔势纵横手不知

问我因何偏好此爱他风骨竟成痴

奂彰作画,无论是梅是兰,坚持源于大自然,不做自然的翻版,一片绿叶,一朵小花都力求高于本身的表现,“形在是似而非”,如同有形的诗,心中的意,形神兼备,妙不可言,透露出一种形态美和意境美的艺术魅力,“信手挥成九畹根,幽香出谷沁人魂。只须心蕊两三点,使胜嫣红一万盆。”他感到养于室内的兰,缺乏野趣的空灵,于是,不顾年老之躯,带给他的许多不便,多次或独自或携友到峨眉山、青城山、黄山、庐山等胜景地寻兰写生。一天他在峨眉山上,旦见沟壑旁、高岩中那一垄一株野兰的风姿,感叹于那飘逸的神韵,迎寒奉献的绿,一时间忘形入迷,他眯着眼睛,挥舞手中的笔,速写了许久,倾注着一任深情地“笔势纵横手不知”了。

由于他爱兰的炽烈,表现在笔端的兰草更趋于奔放、流利、潇洒、自如、逼真、老练,尤其构图精练,真正达到了虚实结合,疏密相间、干湿有度,刚柔兼备。对根、戏,花及花蕊着墨考究,叶浓花淡,因为花蕊好比人的眼睛,是传神的关键所在。对此,他异于其它一些画兰者,以浓墨点之,使兰更为活脱逼真。加之用笔考究,陪衬山石形态,赋予立意和题诗的和谐,故格外俗中藏雅,素里求浓情。在澳门展出时《澳门大众报》评价邓老国画遂成苍古朴实、构图潇洒、立意高远的风格。《兰友》杂志在编出他的《石兰图》后也赞道:奂彰之兰,气韵盎然,独具匠心、格调高雅,不同凡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成都著名诗人流沙河以词作勉:“草居卉长,兰有芳魂。”女诗人王尔碑深情地写道:奂彰“织一个清香的梦,一半给山谷,一半给远方的平原……岩石上的,岩石下的,同样清奇,美丽……”在重庆的诗人傅天琳也写道:“人生原本是一枝兰草,一枝香魂,愈葱郁愈淡泊,愈贫贱愈高洁……”这些评价不但是对邓奂彰笔下兰草的赞美,也是对他人品的仰慕。

奂彰对梅的画技也颇为精湛,《傲雪斗冰》这幅墨梅,构图简练,着墨虽不多,却表现了梅无畏雪虐霜欺,坚韧不拔的性格。杆、枝舒展横溢,收放有致,气势跌宕,就象一尊历史的雕塑跃然眼前,给人清奇脱俗、飘逸冷艳、孤傲圣洁,大有自然之美而无人间烟火气的品性。给观者以情感上的共鸣和联想,有著名书法家洪志成在赠言中以“兰无俗韵,梅有奇香”表示钦佩之情。

这位古稀高龄的老人退休后没一天空闲地奔忙,或三五日在成都书画界广识知音切磋技艺,或不顾寒暑及遥遥路程去外地参加画展,并先后担任了锦水书画社副社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四川分会理事、华阳书画院院长等职务。近年有幅作品远去美国、日本、奥地利、德国、新加坡、港、澳、台等地区,在日本和奥地利等地展出多次获奖。在国内其作品不仅引誉蜀中,有不少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家中壁上也挂有他的作品。为了表示对省上成立的残疾人基金会的祝贺之情,他不顾疲劳,挑灯夜战,用灵感的火花去绘制精神文明的画卷。画出6幅梅、兰、荷花寄去成都以示对残疾人的关怀。还为夺得连连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捐赠了14幅作品。美籍华人、著名作家韩素英回到成都探亲,闻讯双流有个画家以梅兰著称,敬慕国粹的她托亲友三次求画,奂彰欣然为其赠一幅《松鹰图》。事后画家表白心态地说:青松寓予祖国万古长青,雄鹰标示赤子翔行异乡。不管你怎样流连,无论国度间是怎样的蕃篱重重,你都会飞回来栖歇在这棵古老而年青的青松之上的。画家的希冀恐怕和作家的心境是合拍的。年英国BBC电视台摄像专家,在联合国工作的克特和彼得在双流期间专门拍摄了题为“艺苑独秀,妙笔生辉”的专题片。当他们了解到奂彰的作品不轻易卖钱,人品如兰梅之后,表示一定要把拍摄的作品通过电视介绍给他们国家的观众。这个专题片在联合国放映后,一位名叫维拉瑞的女士被绚丽多姿的色彩所吸引。两年后,她作为联合国官员慕名来双流专门拜访邓老,欣然索买梅兰作品。年,他的一位友人书法家在美国讲学期间,以奂彰之画并题书法赠给总统布什先生挂于雅室,实为这位政治家赞赏。

年至年,他应省市以上七个单位联合之邀,先后作画90幅,给落实政策人员和省残疾人作为募捐相助。年至年一些台属、台胞通过各种途经向他索画他慨然欣慰赠画50余幅。年著名歌唱家蒋大为特来双流邓老家中索画,邓老为他画兰一幅,并题诗“君爱桃花我爱兰,兰香桃艳共争妍,赠君一幅清香远,伴尔歌声布人环。”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杨尚昆、王汉斌、廖汉生,秦基伟专程派人到邓老家中求画,邓老欣然命笔赠之。

古稀之年的他,从事社会活动更加频繁,兼任画协、美协名誉顾向和画院院长多职,并频繁参加画展。其画被收藏多处国内外名馆和名人之中,年起从河南省文史研究馆、海安县博物馆、四川甘肃文史研究馆到深圳红荔书画馆,从广西、台湾省图书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到四川省人民政府、民革四川省委、成都武候博物馆等数十个馆和民众文化团体收藏。此外,还先后参加了香港举办的“四川省台湾同乡画展”,以《九州春色》、《岁寒群英》巨幅两次捐赠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第十一届亚运会。年华东、中南部分地区遭受洪突捐画45幅,作画40余幅赠送外宾。年国民党元老张群诞辰周年,托人索画,邓老欣然画《寿桃》一幅,并题诗一首,“不等瑶池会,先摘一枝新,烦君寄台北,赠与老寿星。”同时还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作画题之。共和国元帅贺龙夫人薛明老人专程来邓老家中求得《兰石》佳品。人大常委委员长彭真90诞辰,邓老送画补白:寿似南山石,岂是八百春秋了结,心清身洁如兰卉,香飘田野,高风亮节,预祝期颐,从头越!朝鲜前主席金日成经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转给一幅邓老画的《兰梅》,金日成爱不释手,将此画捐献给朝鲜军事博物馆。

年3月著名艺术家李有行先生纪念馆落成,邓老为恩师献上佳作《岁寒三友》以表达尊师情义。同时,他作为四川唯一文史代表进京参加全国文史研究成果展,受到时任总理李鹏、李岚清副总理等中央、国家领导人和文史馆馆长启功先生的接见。在京期间并向宋庆龄基金会捐画3幅,为人民大会堂绘制《国魂》一幅,为表达他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在四川省文史馆他和蓉城一批知名画家一起,挥毫共画巨幅《富贵长春图》和花鸟山水画《江山永固,万古长春》。那苍遒美幻的艺术之笔必将载入四川画界的史册。在成都金牛宾馆他和四川30多位书画家同绘《前程似锦》盛赞香港回归祖国。随后台湾文化代表团来成都访问,他又与岑学恭等10位画家联袂,共画《四海同春》作交流,并赠与台湾文化代表团两幅墨梅。年5月邓老怀着对残疾人的关爱,义卖捐赠6幅梅兰。迎澳门回归之际,他与著名画家岑学恭、周北溪、赵蕴玉合作8尺巨画《喜迎三庆、万木华溢》参加四川省书画展。陈毅元帅百年诞辰纪念,他又赠兰花一幅,以表达对这位故乡走出去戎马生涯几十年战功赫赫又是诗人元帅的崇敬之情。

邓老以一个艺术人文不朽的气质和孜孜不倦追求精神,许多时候担当奉献社会的责任,做了许多无索取的工作。他曾担任《中国书画名家签名钤章》艺术总监,成都锦水书画院顾问,四川文化名人协会顾问,双流书画院院长,双流美协名誉主席,中国书画画家艺术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同时还担当四川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四川文史书画培训学校名誉校长等,并获得了许多奖励。年4月在四川贵州两省四县举办的美术书法摄影展中获得美术一等奖。年他的作品在巴蜀文化精品展览中荣获特别奖。年《兰花》作品参加双流、新都、郫县、温江四县联展中获一等奖。年作品《祖国长青》参加《祖国万岁》95华人书画大赛中获金奖。年作品《报春图》、《春色满园》四川名家画展中获得特别奖。作为县政协委员,他在年至年被双流政协评为优秀提案人,年被收录到《卉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一书,成为年中国十大画家挂历之一。

邓老一生从艺和教书育人几十年来,他不断总结教学和创作经验,先后出版过《图案学》、《绘画理论》、《奂彰画稿》、《儿童学画系列丛书》、《怎样画图案》、《怎样学国画》以及《野梅坞题画诗集》等专著。他为双流和全川及海内外培养了许多美术人才,为双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双流县委、县政府的各届领导为了双流的经济发展,呕心沥血、想方设法、招商引资,均用邓老的书画作品作为赠送有关领导及外宾的礼品。邓老无私奉献,生前他的作品被列为省、市对外文化馈赠外国元首的礼品,直至年驾鹤西去。

邓奂彰忠实他的美术教育事业,苦苦追求艺术的成果,书写和标示着人生的最高原则——永远地追求奋进使他在年秋结下了硕果,《邓奂彰画集》正式出版。这本由我国著名作家冰心题字、著名诗人丁芒写序的画集收集了54幅作品和首咏赞梅兰的诗句。可谓幅幅作品,句句诗章透视苍遒的灵秀的意蕴和情感,把历史和现实的生活感受柔合于枝枝叶叶仿佛在说话一样。这位被我国百岁寿星、诗人书法家苏局仙和日本书道会会长村上隆日为其题款称为“当代中国梅兰大师”“邓梅花”“蜀国兰王”的邓老,正像我国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将梅兰看作为人立世的道德象征,他和众多的高洁之士,乃至县中庶民,小小青少每每谈及做人时,总是以他的人生态度、思想品性,用诚信和正色相予,生怕后来人质地变异,民族之精神颓废了。这恐怕才是他画品与人品相济,名声遐迩的真谛。难怪丁芒先生说:我深情地望着这位老人,感叹于白发酡颜,不禁心有所动。为他欣然写下了“笔下画兰五十年,灵台已自白盈巅,乌丝万丈都裁剪,化着香魂缕缕烟”的诗句。

如今,双流已有不少富豪之家,纵观拥有物质之人风车斗转。讲究风雅与道德者却在叹息自已还缺少什么,故曰我贫也。这大约是或缺文化精髓之底蕴。依我之言,倘若有幅高洁兰梅之画,怕是人生的幸事了吧。在迷彩人流中我仿佛看见邓老化为飘逸的兰草了……

部分来源:双流文化旅游编辑:杜娇

审核:徐文中

成都市双流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sj/121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