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被卖面膜的朋友刷过屏
22时29分,何思静晒出两张22时50分的深夜场电影票“很多人问我,为啥这会儿才看电影?为了不影响正常做生意,我很少有自己的娱乐”这天,她一共发了12条朋友圈,这是唯一一条与生活相关的信息微信里的2000多名“朋友”,既是她的人际圈,也是她的生意圈——她是一名依靠微信卖面膜的微商
月入6位数
“可能比一个普通公司收入还多”成都微电影协会副会长涂元恒是被红火的微信圈经济吸引的专业人士之一,他正试图筹备一个与微商相关的协会或联盟去年,涂元恒就开始频频接触成都的微商,几个月调研下来,他吓了一跳:经粗略估计,成都有50万商家、个人使用微信营销,其中六成以上是面膜卖家——九成为兼职,一成为专职,按照这个算法,成都有3万成都晚报人左右是专职面膜卖家
“谁的圈子里没有几个卖面膜的朋友?!”这个既像质问又像自嘲的反问句,在微信朋友圈很是流行
“在圈外人看来,这是一条一本万利的路,以为只要发几天广告就会有很多人来买,实际情况并非这样每天加入微商的有多少人,每天退出的就有多少人”何思静的近200位经销商里,“超过10%拿了一次货就没影了”“利润链太长,最末的代理者再发展代理,利润空间已经很小,只能做零售,卖给朋友圈的好友亲朋”没有名气的产品,价格又不便宜,朋友圈的市场有限,货只能砸到自己手里,另一名代理面膜的曾敏说,不少末端代理商其实就是终端消费者
年轻女孩、朋友推荐、网络订货、几千元起步、从最末端做起——这几乎是所有面膜微商的入行途径,但幸运成都晚报在线阅读的并不多25岁的王霞因为生宝宝辞职,去年6月投入5000元,成为一个面膜牌子的特级助理,两个月只卖出几百元的产品,“家里堆了一大堆面膜,卖不出去只能自己用”
层层加价实现利润
《2014年“微信朋友圈营销”生态数据研究报告》显示,朋友圈营销中面膜以32.8%位列榜首,超过服装和零食”在春熙路口随机采访10名年轻女性,全部表示有卖面膜的朋友,其中半数买过朋友刷屏的面膜
何思静也表示,“我们只是传统渠道网络化,跟传统行业经销是一样的,等于片区总经销去超市铺货,我们只是少了实体而已,自己拿货自己卖”
“面膜从出厂到市场的价差大”涂元恒说“面膜已经被打造成了快消品一盒面膜一般6到8片,属于易耗品,购买的频率比较高”何思静表示何思静现在是一个品牌的成都晚报电子版在线运营总裁,这款刚刚推出的面膜新品设有全国总代理、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三级经销商和特级助理,即便何思静是运营总裁,也没有月薪,只靠提成这款面膜全国定价为188元/盒,每一盒为6片,何思静与全国总代理的价格相差不到10元,而全国总代理与每一级经销商之间的价差为20元,最末端的特级助理则可以以130元/盒的团购价享受自用优惠尽管何思静表示不方便透露自己从厂家拿到的价格,但粗略估算,这款面膜出厂价不过三四十元何思静手里有近200名经销商,每个月给她带来了上百万元的销售额
上月末,成都市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徐震与成都多位微商座谈,问及当前最困难,市场“鱼龙混杂”被提及
o2o、电商等话题成为众多微商的“口头禅”,但在电商行业专家看来,成都晚报电子版下载“朋友圈卖面膜并不是o2o,这只是照搬传统销售模式,依靠层层加价实现利润,与o2o减少中间商环节,降低终端价格是相悖的”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商场的普通面膜单片价位一般为5元-10元,而微信上销售的面膜单片价格大多为40元-60元,堪与兰蔻、雅诗兰黛等一线品牌价格比肩
“大多数经销商都是个人,管理非常困难”徐震表示,个人经销商并未进行工商注册,绝大多数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地址,“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
成都晚报记者 叶燕
面膜在朋友圈有点疯狂手机一刷就能挣钱?一些“创富神话”在“圈子里”流传,鼓舞着人们,特别是年轻女性冲进面膜的漩涡
“假货率有20%之高”涂元恒则从法律层面表示焦虑,三无产品、假冒工厂甚至假冒经销商均可能出现,“被骗成都晚报电子版下载了如何维权是个问题”
20岁的何思静是面膜造就的创富神话主角之一她还是成都某技术学院的学生,今年6月才将毕业,但入行10个月,已经月入6位数精心打理过的短发、镶钻的黑色指甲和深蓝色大衣,都透露出她比同龄女孩更多的成熟她说自己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飞到北京、上海见厂家是日常工作,昼伏夜出、黑白颠倒是自己的生物钟
事实或许正是如此据专业人士的调查估算,成都有3万左右的“微商”(通过微信开展营销的商家或个人)是专职面膜卖家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去年底发布的《2014年“微信朋友圈营销”生态数据研究报告》显示,朋友圈营销的商品,面膜以32.8%位列榜首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曹磊证实了这一现象甚至有些根本不懂面膜的企业,也着手做面膜有成都晚报电话些投资者以投资的心态来做面膜,不从产品功能出发考虑,而是造一些很新的概念,通过强大的渠道发散找代理商,让货沉下去很多货并没有到终端卖掉,而是堆积到各个层级的代理商那里
据了解,微商的面膜品牌大多是找代工厂加工的,同质化非常严重目前,市面上大部分面膜配方来自于化工厂的现成配方,一些化妆品厂从上游的化工厂进口原料,这些原料大多按照基本配方组成,拿来就直接生产
“新代理如果一次性进货达到二级等级,直接按相应等级价格进货授权二级在3个月内达到准一级级别,才有资格申请一级考核,一级考核期内如能两个月内达到一级级别,才有资格申请一级代理”成都一家面膜品牌厂商向记者出示了其招商政策,这些级别的设定均以进货金额为标成都晚报数字版准,从准一级到二级a、二级b、二级c进货金额须达到10万、5万、3万和1万,相应价格则为75、85、90和95元/盒,“任务未完成,就会被降级”
这些打着概念、印着“全球顶尖技术”字样的面膜,不少是三无产品,来自广州的代工厂尽管去年开始,国家食药监局要求面膜需要在网络备案,但大量三无产品依然对市场造成强烈冲击“这种产品要半年左右才会被市场淘汰第一批经销商往往会成为买单对象”为了自证清白,成都朱雀堂化妆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毛丹琳去年花费数十万元,在央视等媒体投放广告,“正规产品才能投放广告”
三无产品泛滥
卖不出去降级
南昌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海口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