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撤并的原有建制镇打造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的新型社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辐射带动周边林盘、聚落。实施保护和开发并举策略,加快建设各具特色、错落有致、全域景观化的林盘、聚落。改造提升传统民居,打造植入文化创意、度假旅游等现代功能的功能型林盘、聚落;保护与修复川西田园特色的古树林竹,打造以农民居住为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型林盘、聚落。——摘自《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送审稿)绿道、河流、林盘绘制出的成都平原摄影孙琳“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成都的幽静和惬意,时常出现在杜甫的诗句里。字里行间,杜甫不仅写下了对成都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也道出了他对川西林盘的喜爱。川西林盘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鲜活载体,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大力保护川西林盘,将厚植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本底,目前,我市已全面启动新一轮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作为世界上林盘最密集地区,到年,成都将全面完成个川西林盘整治任务,为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川西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在天府之国的广袤土地上,星罗棋布地镶嵌着一颗颗、一块块“绿色翡翠”。这些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的川西林盘,因其生物多样性造就了极其丰富的景观层次,郁郁葱葱、望而不透。在国务院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陈其兵眼中,一个林盘就相当于一个微型的公园,是人、植物、动物和谐共生的有机综合体。与其他林盘相比,川西林盘具有鲜明特色,“三五户、五六户,这种小的院落就可以形成聚落。”“在世界范围来说,川西林盘都是非常独特的。”陈其兵告诉成都晚报记者,成都要建成公园城市的要素很多,保护修复川西林盘、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都会让成都的生态性更加强。他介绍,目前他和团队成员也在研究现代川西林盘,研究内容涵盖了林盘内空气、湿度、温度、风向、人居舒适度等各个方面,希望为川西林盘的保护修复提供更多的科学数据作为支撑。对于川西林盘承载的丰富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他倍感珍惜,“川西林盘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让它能够成为川西林盘农耕文化遗产。”徐家大院摄影孙琳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刘卫兵也认为,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是一个独特定位,未来也将成为成都的一张靓丽名片。在刘卫兵看来,川西林盘对整个成都平原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绿肺”,是公园城市生态宜居的核心,“加快保护修复川西林盘,也是对我们几千年形成的优良的传统生态文明、农耕文明的保护。”他提到,突出成都公园城市的特点,要注重川西林盘的生态价值,尤其是生态价值的本土化,保护林盘、田地、沟渠、水体等生态资源体系,保留生态本底,延续川西林盘特色。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为主要内容的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将让一批川西林盘重获生机。近几年,刘卫兵一直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nr/1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