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岁才开始正式学习书法,入门虽晚,但一路顺风顺水。他说写书法就是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穿过闹市,转到一处小巷,顺着小巷往里再走一段距离,就抵达刘新德在短信里告知我们的小区。明明一分钟前还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走进院内却是曲径通幽,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翠竹、绿树遍种在道路两旁,一楼的住户将自家的大露台装扮得风姿各异,两三麻雀于竹林中蹦来跳去叽叽喳喳,白色的小猫蜷缩在路中央,怡然自得……找到10幢,乘电梯至11楼便是顶层。左手的一扇门开了,刘新德笑吟吟地邀请我们走进他的书斋。
园子
经旋转楼梯上到二楼,沿西墙是一排楠木书柜,满满当当地被各种书法古籍、名家著作占满,一旁是摆放着明清瓷器的博古架;书房正中的书桌也是楠木打制,霸道地占去了近4平方米的地盘。古色古香的窗棂外,是一处别有洞天的露天花园。房屋的主人运气好,开发商白白送给他一个带有框架的楼顶。他做了一回泥瓦匠,在框架上架起顶棚垒起墙,生生造出这一个四十多平方米的书房,最后大笔一挥,题名为“石竹松云山房”。
石,案头上的文石;竹,园内的丛竹;松,盆景里四季常青;那么云和山呢?刘新德打趣地说,“我住在这么高的‘空中花园’里,闲看朝雾、浮云、日升日落,就像古代文人雅士隐居在云雾缭绕的仙界么?至于山,四川还缺名山大川吗!”
见记者对花园感兴趣,刘新德领着我们到了书房外的花园,这里种有竹子、三角梅、桂花、梅花……在阴蔽处,放有好几个古朴的小陶器,里面养着菖蒲,这种在平常人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草本植物是刘新德的“心头好”。前方鹅卵石砌成的小径曲折有致,沿径一道水渠,有水脉脉流动,径旁有苔藓斑驳的石缸一口,如千年古物。缸中浮萍点点、睡莲几片。到了花园尽头,是铁片钢筋焊就的梯子,抬阶攀援而上,又一个花园呈现眼前。不知从哪冒出来的是几条大丝瓜就出现在台阶的尽头,“这是隔壁的邻居种的,长得太好就支过来了。我种的是南瓜,你看只有两个,去年结得多,也很大。”刘新德用手给我们比划。
我说想不到你一个山东汉子,平常还有闲心摆弄这些玩意,他笑了笑,说其实自己很少打理,就跟练书法一样,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字
刘新德,山东淄博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暨行书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暨行草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文联委员,云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供职于四川省诗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
刘新德身上有种恬淡的气质,讲话走路总是不急不缓,他常于人前自谓“般阳散人”,并将此语钤为印章而珍爱之。“般阳”为刘新德家乡淄川的古建制,然书者何以谓之“散”也?蔡伯嗜尝云:“书者,散也”,蔡氏继而论之曰:“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所谓“散怀抱,任情恣性”,便是放松心态,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书。如是书之,则可得散逸之形。形散而神聚,书之化境也。故曰:“散”而后能“玩”,“玩”而后能“通”。
他19岁才开始正式学习书法,入门虽晚,但一路顺风顺水。年便荣获《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优秀奖(最高奖),《全国第一届楹联书法大展》银奖;年荣获《全国第六届书法展》全国奖,《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展》二等奖;年荣获《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金奖,《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大展》妙品奖;年荣获《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展》一等奖;年荣获《全国第七届书法展》全国奖,四川省“巴蜀文艺奖”一等奖;年荣获《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展》二等奖。
何应辉曾说他是“凭着得非偶然的优异成绩而知名于书坛”。谈到刘新德书法学与创的突出特点,何应辉认为“一是用功甚勤。其勤于用心更胜于勤于用笔。古今佳书,池水尽墨而难于遍临,故新德着重心追。得之于心而后应之于手,这对于已有相当技巧功夫和一定创作能力的学书者来说,无疑更为重要。应之于手者未必尽同得之于心者,其间自有作者情性的涵化。新德由此而收事半功倍之效。二是悟性高。悟性多半出于先天,即通俗所谓‘感觉好’。但艺术的实践证明,悟性的敏度与高度须在创造性的劳动中自学磨练,在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的陶冶中细心地蒙养,如庄子之庖丁解牛然。否则,先天的悟性可能在无所事事的懒惰之中退化消解,也可能在长期动手不动脑的死工夫中钝化。新德的悟性来自先天,也来自‘善于用心’”。何应辉所说的这一段话或许能从侧面解释刘新德“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底气何来。
刘新德作品:行书项穆书法雅言团扇(年)
刘新德出生于山东,到四川定居已经30多年,但依旧乡音未改。山东赋予他豪放、朴拙,四川赋予他清逸、灵秀,二者也和谐地统一在其书作中,刘新德擅长小行草,行笔时线条内部有着微妙的运动,基本保持裹锋的状态,能够始终挺劲优雅地运行,组合成各类有意味的空间。著名理论家周俊杰先生在看过他的书法后,这样写道:“你看,他写的每一个字都几乎失去重心,欹侧、倾斜,但组成一幅作品后却又统一,显得俏皮、有情趣。它不是长得五官端正、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却又缺乏性情的冷美人;而是有情致、有风神,也许五官并非标准却令人心醉的村姑。它不是虽则富贵却显得艳俗的牡丹,而是山崖路边一束束清新自然的野花。”
刘新德深知“功夫在字外”之理,看似不着力,却是耐得寂寞,深深扎根于传统的沃土,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方可春花,进而秋实。他从容淡定,但同时也善于抓住机会,利用时代所提供的条件来谋求个人艺术与人生的进步。
花园内的黄桷兰树开了很多花,香气宜人,临走时,刘新德踏上台阶,摘了十几朵递给我们,他说,“你不摘,它自己就慢慢蔫了,可惜了。”
产城:当初怎么与书法结缘的?
刘新德:我入门晚。年当兵来成都,那时我已经19岁了。因为小时候喜欢书画,但那个时候在农村没有条件,当兵以后自觉主动地拿起毛笔来练,没有间断。年,单位的会计看到我练字,对我说:“哎,小刘,我给介绍个老师吧!”我说:“好呀!”于是,他就带我去拜访成都很有名的青年书法家舒炯先生。他与舒炯先生是亲戚。那个时候舒炯先生刚刚为人父,房子也比较小,他说“等我以后办班了你再来吧”。我们就暂时没有联系。到了87年初,在《成都晚报》的一个广告栏里看到成都书协举办书法学习班,就报名参加。学习过程中,听说舒炯老师在“省青年书画研究会”办了一个书法班,又去报了名。相当于两边都在学。年我写的字就在市里获奖了,年参加省展,年入选全国展览,年到年7年时间每年都在全国展览中获奖,那个时候入选一次全国展览,在全省的书法界就有名了,得奖全国书法界就都知道你了。年我被调到四川省诗书画院,那个时候我38岁。
行书读画裁缣七言对联(年)
产城:外界评价你的书法明显受四川地域书风的影响,不知道你是否认同?
刘新德: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我在四川,长期工作生活在这里,受其影响是绝对的。我们来观照审视四川的当代书法,基本上受谢无量、赵熙、刘孟伉的影响。谢无量不光是在民国,在整个当代书坛都很推崇他。谢无量的父亲一直在安徽做官,所以谢无量在安徽长大。谢无量的同学都非常厉害,要不就是大官,要不就是大学者。有黄炎培(新中国的建国元老之一,新中国开国首任四位副总理之一、轻工业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政协副主席),邵力子(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胡仁源(教育部总长、北大校长);还有李叔同,也就是弘一大师。解放后四川有个很有名的革命家吴玉章,毛泽东也很欣赏他,让他当人民大学的校长。在一次政协会议上,吴玉章把谢无量推荐给毛泽东,随后谢无量任人民大学教授,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谢无量一生著述颇丰,如:《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诗学入门》、《词学指南》、《楚词新论》、《诗经研究》、《中国哲学史》、《佛学大纲》、《国民立身训》、《中国古田制考》等,涉及面非常宽。他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赵熙世称“晚清第一词人”,在民国时期的影响力非常大,无人相比。梁启超曾向他问学于诗文,著有《香宋词》、《赵熙集》等。他的书法碑意较重,初习颜书,后泛涉魏晋六朝,融为一格,风骨峻拔,书重巴蜀。后来的郭沫若也是他的学生。赵熙的学生里在民国比较出名的是“赵门三杰”,一个是任四川省政务厅长、教育厅长、代理过四川省长的向楚,另外两位是:周善培,他是在四川最早推行近代警察制度和工商贸易,年在成都开设私立东文学堂任校长,解放初任民生公司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江庸,他是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国立法政大学校长。这几位的能力都很出色。
刘孟伉集革命家、艺术家和学者于一身,民国的时候是川东游击队政委,由于以前对外宣传不够,其影响有局限。这几个人诗词都很厉害。那个时候的人比较全面,今天没有这个传统,从小也不读四书五经了,没有这个基础,作出来就是打油诗。
产城:我了解到你临谢无量帖临得特别好,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你对他的书法是怎么认识的?
刘新德:我和四川的大部分作者一样都非常喜欢和推崇他的书法。于右任曾说,谢无量的书法“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沈尹默赞曰,“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他的作品中有一种虚淡雅逸的超悟之境,这是沉郁后的超悟,是雄奇的超悟。谢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两个字:“童真”。就是有些人说的“孩儿体”。洗尽铅华,纯粹是写他的才气,他的造诣全凭字外功,“非欲创新新自创”,到了那种“无意为书”的境界。
行书鉴泉弄翰余沈语册页(年)
产城:为什么选择以行书为主要发展的书体?
刘新德:主要是喜欢。行书对于现代人来说易识,书写比较便利快捷。很多人虽然不学书法,但平时写文字基本都是以行书为主。行书也是所有书体的基础,如果没有行书这个基础,练习其他的书体要到一个高境界是有局限的。比如篆书、隶书要参入行草笔意,变成行篆、行隶,楷书也要当作行书来写,就是不要写得那么死板。草书如果没有行书的基础也学不好,用笔、线条就不过关,当今写草书的人就有这个问题,没有行书、楷书的基础,随心所欲地挥洒,没有技法的支撑,那就纯粹是自己情绪的发泄,但艺术不能只是这样。我们常常说“带着脚镣跳舞”,这里面有约束、有法度。楷、草、隶、篆书我都在写,但主要精力是在行书,现代人不像古人,精力都被分散了,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一样了,很多很有名的书法家也跟说我过,自己练书法的时间太少了,所以还是要有专攻。
当然,到了一定高度,讲究“字外功”,这个功夫是最高的。那种每天要求自己要写多少的,在我看来绝对不适合从事书法艺术,只是个书奴。
产城:那你平时练书法的时间也不多?
刘新德:不多,我有兴致的时候才写,如果要强迫自己写,没有感觉那你写什么。当然,这也是有了一定基础才这样,初学者还是要练好基本功。我跟我的学生也说,你们不要学我“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产城:日本当下的书画评论界权威西岛慎一,他在前几个月一次采访时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当下中日书法界最严重的问题是不注重思想与学养,而追求表面的形式”。类似的批评和争议在近几年的书法界一直存在,有业内人士就认为当下书法界注重形式的现象主要是展览评比机制催生的。对此,你持什么样的观点?
刘新德:现在学书法没有门槛了,谁拿起毛笔就可以写,通过几年很科学的训练就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还可以通过展览给其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展览其实有多年的历史,民国的时候徐悲鸿、张大千也到处办展览。展览厅对入选的作品有一定的要求,比如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有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和字体疏密的讲究,这样才让人有审美愉悦,才能吸引人。
产城:你认为形式感还是非常必要的?
刘新德:肯定需要的。同样的水平,你注重形式,我没注重,那评委肯定是投你的票,批评归批评,但确实要考虑这些元素。
产城:你多次担任书展的评委,在展览和评选机制上,你认为有没有改进的空间?
刘新德: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览已经经历30多年,评选已经很科学阳光,监管也越来越严格。但是评委的水平和审美角度不一样,最后的入展、获奖作品也并不一定就是绝对最好的。我们评选全国展览是以票数来决定。也会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也许某一幅作品个性鲜明,很有新意,但在一些技法上显得不够精到,有部分人欣赏,有部分人不欣赏,得票就不是很高,另一幅作品个性不是很鲜明,但相比而言毛病也不是很多,中规中矩的反而最后能得奖。如果要说对展览和评选有什么建议的话,我认为门槛要高一点,展览要少而精一点,因为现在的展览太多了,最多的一年有二十八个之多。跋汉高安万事瓦当(年)
产城:你对现在的年轻一代书法爱好者的建议是什么?
刘新德:像小学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学传统,进行基本功的锤炼。现在学书法,障碍比较多,一般都是为展览而创作,目的性强,但无论如何,还是不要投机取巧,献媚于上司,去走歪门邪道;要把“期盼值”稍微降低一些,不要为展览所左右,要将眼前的名利尽量看淡一些。“凡事须从规矩始,规矩者,中正之极也。”踏踏实实走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路子,才能在将来取得真正的成功。
专业的白癜风医院能治愈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