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秋天,我偶然来到这里
洞穴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贵州省紫云县格凸河畔的大山深处
在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水塘镇格凸村,海拨米处有一个原始洞穴,里面是一个自然村落,19户苗族同胞近百人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个洞深米,宽米,高50米,如同一个巨大的足球场。据洞里居民说,他们的祖先当年为了躲避战乱而迁到洞中,之后便在此定居,他们的穴居生活已有多年的历史。据水塘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是中国最后一个洞穴村,也是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
67岁的王大爷说:“我们这里有上中下三个洞,上洞不能住人,只能住中洞和下洞,当年土匪把中洞包围,洗劫了财物,我们便搬到下洞,那里条件不太好,但容易逃跑,解放后,才又搬回中洞来的。”
王大爷介绍:因为语言的原因,洞里的人们以前很少与外界接触,他们在洞周围的山石间种植农作物,贫瘠的土地只能出产玉米、土豆、南瓜等品种,他们还养鸡、猪和牛。过去妇女们还自己纺织土布,自己做衣服。
年,我偶然来到这里时,看见很多家庭仍然过着贫穷的生活,家里除了电视机,几乎没有别的值钱家当。洞内的房子多数竹篱笆编织而成,没有屋顶,少数由木板建造。男打工女远嫁,是这里的常态,平时洞里都是老人妇孺。他们始终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
当地政府为了让他们脱贫致富,专门在山洞下给他们修建了新村,可是搬出山洞的人家却不多,不少新房成了杂物间,甚至用来堆放玉米杆。
过去洞穴里有一个小学,如今早已搬走,教室里当年的黑板还保留着,年贵州电网公司捐建的操场纪念碑静静地立在操场边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简陋的篮球架令我感叹嘘嘘!据说这些年来,洞中走出了几名大学生,他们在城市工作安了家,过上了让祖辈们羡慕的生活,洞里人认识到通过教育才能子女真正走出大山。但是,现在孩子们上学却要走很远的山路。
格凸河旅游业的发展,给洞里的人们带来了新的机遇,这里开始有了现代化的设施,他们开设了小卖部、烧烤摊、客栈,也因地制宜开发了旅游小商品,但是到这里的游客并不多。据说也有人想到这里来投资,通过门票收入来改变贫困的面貌,可是若干年过去了。洞里的人们依然还继续蹒跚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
有一个原始洞穴,海拔米
穴洞里有个自然村落生活着十九户苗民
这个洞深米,宽米,高50米,如同一个巨大的足球场
洞口有一个巨大的蓄水池,提供人们日常使用的水源
里面的房子全是这样的竹木结构,简单、经济、实用
当然也有这样的全木建构
对于聚居的人们来说,不管在哪里也不论是什么民族,家里都要养猪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家”字下面就是猪嘛
这里土地贫瘠,人们在山石的缝隙中耕耘播种
只能出产玉米、土豆和南瓜、黄瓜等作物
他们的生活很简单
基本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水平上
虽然有了电冰箱
洗衣机
但使用最多最频繁却是电视机
他们始终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
当地政府为了让他们脱贫致富,专门在山洞下给他们修建了新村
可是搬出山洞的人家却不多,不少新房成了杂物间,甚至用来堆放玉米杆
不论是老人还是儿童,他们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
过去洞穴里有一个小学,如今早已搬走
教室里当年的黑板还保留着
年贵州电网公司捐建的操场纪念碑静静地立在操场边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简陋的篮球架令我感叹嘘嘘
格凸河旅游业的发展,给洞里的人们带来了新的机遇
他们开设了小卖部、烧烤摊、客栈
也因地制宜开发了旅游小商品
洞里手机不能使用,对外联系都要在洞口才能寻找到信号
虽然如此,留在洞里的年轻人不不多,太阳出来时,人们还是习惯坐在洞口
蹒跚走在山路上的老人,背上的背篓承载着怎样的梦想?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ls/10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