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溯上世纪80——90年代的成都是什么模样?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成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摄影之都“十佳摄影人”张西南先生,用40年时间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成都街头巷尾孜孜不倦当“串串”,用镜头把过往的那些生活场景以及都市景象记录了下来。40年的影像沉淀,他从数万张胶片,拷贝了余幅,然后又精选了幅集结成《老成都记忆》一书出版,对自己是一个总结,对成都这座城市也是一种回馈。张西南发至肺腑之言:“纪实摄影最主要的使命就是直接地记录生活,用镜头见证时代,不给历史留下空白。我只想把40年来用镜头书写的最美成都‘情书’——《老成都记忆》,献给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
本书主编、著名摄影家、摄影评论家、中国日报社高级记者、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获得者黄一鸣先生评价说:”张西南的《老成都记忆》是一本非常具有史料价值和人文情怀的纪实摄影作品集。他用几十年的时间记录了成都这座西南人口最多最繁华都市的发展变迁,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文本。这些影像是我们对一座城市,一个地区发展难能可贵的历史记忆。”这本书也兑现了张西南先生“影像见证,记录变迁”的摄影誓言和心愿。
《老成都记忆》的出版,是成都摄影界的一件喜事,可喜可贺。为此,由成都市摄影艺术家协会、成都市民俗摄影协会、成都散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由摄影之都、成都历史影像研究中心、散花书院承办的“时光的故事——张西南《老成都记忆》新书发布及作品研讨会,年10月18日上午在散花书院文殊坊店举行。成都市摄影艺术家协会主席曹铁,成都民俗摄影协会主席王瑞林,著名摄影家陈锦、李绍毅、李丹、董尧尧、覃明忠、李杨,游支健,德国摄影师舒曼,金牛文史馆主任贾迎霜,文史专家何国镛,成都市规划设计院所长、天府文化研究室主任张毅,成都历史影像研究中心研究员左少英,成都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喻峰,成都交通史研究专家、作家张建等40余人参加。
成都民俗摄影协会副主席、成都历史影像研究中心主任、作家冯晖主持会议。
张西南先生向与会者介绍《老成都记忆》照片的拍摄。
在张西南作品研讨会单元,与会的摄影名家,民俗研究专家纷纷发言。
陈锦(著名摄影家、原四川美术出版社高级编辑、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发言主题:《用影像关照生活、书写历史、传承文化》
张西南说:不当作作品,当作一张照片。这种观点理念我非常赞同。是客观的记录不是简单的复制,带有情感,朴实的情怀,在那个时代拍下来就是不简单的事情。从新闻的角度来讲,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现在张西南的这些老照片也成为了历史,这些照片把我们带回了过去,用今天的标准和眼光看过去就有了意义。这不是张西南个人的记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是社会的记忆,是集体的记忆。当影像零散存在可能没有价值,但是当这些零散成为了整体就有了价值。
李绍毅(著名摄影家、原四川省艺术摄影协会副主席)
发言主题:《城市记录者的温情式表达》
摄影是多元的,风花雪月是一种,街头摄影也是一种,拍壮美的,凄美的都要有人拍。张西南给我的印象,性格很温和,身体比较脆弱,我就想以城市记录者温情表达去讲这个作品和我的摄影观点。张西南先生既不是记者也不是搞宣传工作的,但是他自己却坚持记录了这些生活。我觉得张西南纯粹的个人摄影爱好,他的影像在表达成都的过程中,十分温情地表达。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了过去的记忆也没有那么热血,更多是平和。所以在摄影形成个人风格的时候,还是要有个人的态度。
董尧尧(资深摄影家、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四川分院教授)
发言主题:《原生态就在当下的生活中》
说到纪实摄影,张西南说新闻摄影是给当下看,纪实摄影留给明天看。纪实摄影作品,如果是打算留给以后的人看,如果有价值拍摄的时候要很用心。因为纪实摄影是纪实摄影者对当下的感悟,不是流水账也不是随便拍的。所谓的原生态是有时代性的,就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往往很多摄影爱好者对老建筑和古镇拍摄趋之若鹜,但其实已经不是真正的原生态。双流老茶馆并不是原生态,关于文革的影像是韩国拍电影美工画的,却有很多人前去拍摄。原生态是太古里,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原生态的价值,第一是时代性,现在当下的东西,时代的东西,而不是过去的东西。第二是人文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文化,是包括了我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是整体的生活现象,是否具有人文精神。摄影者不能只摄影不读书。原生态摄影就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有个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jj/11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