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布置写作文,就好像要孩子的命。孩子抓耳挠腮枯坐半天,好不容易写出来的文章,却是毛病一大堆:口水话连篇、内容不生动、文字不优美、跑题偏题……家长却在旁边干着急,完全不知道怎么办。
那么
怎样找到作文思路?
如何收集运用素材?
怎样开头?
如何结尾?
家长又怎样训练孩子作文呢?
……
《睦邻报》亲子记者团课程在之前的手机摄影术、一句话新闻写作术的基础上又升级了!这次我们邀请到从业三十年的资深专业媒体人——《成都晚报》郭俊老师为大家授课,一一化解家长和孩子心中的困惑。
6月15日一早,风雨交加,却并没有阻挡家长和孩子及乐学文化中心老师的脚步。十点钟,新能社区《睦邻报》亲子记者团培训准时开始,17对亲子记者团的孩子和家长共30多个人聆听了郭老师的课程。芳草街街道新能社区《睦邻报》项目,由新能社区主办,乐学文化中心承办。
郭老师给大家准备了的满满的干货。她首先讲述了自己当记者的故事,给孩子们普及了当记者的基本素质,其中写作是基本功。接着郭老师围绕写作展开讲解。
她把写作文形象地比作做回锅肉,一下子激起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要买肉”“要有蒜苗”“要有辣椒酱”……郭老师因势利导,教孩子们“做起了回锅肉”——写作文的主题、素材、写法、步骤等等。
素材从哪里来?郭老师告诉孩子们,素材来自我们的生活,来自爸爸妈妈来自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来自自己的邻居,大家要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就会找到好的作文素材。收集来的素材怎么处理?先要放进“素材库”保存好,再送到“文章加工厂”加工出理想的“产品”。
为了增强互动和实战,郭老师把孩子们分成三组,并根据上次课的作业——孩子们所带来的最喜欢的物件,分别给出四个词语(比如,哈利波特、小汽车、衬衣、运动鞋)让孩子们把词语连起来,组成一个优美的句子或一个故事。孩子们领到任务后,马上开动脑筋,有的窃窃私语,有的独自冥思苦想,还有的奋笔疾书,很快就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并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新奇的写法,引来台下阵阵喝彩和掌声。
郭老师在讲课中重点强调了视角和表达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独立的视角,她用《水洼》和《瞳孔》两篇文章为例,分析了不同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所产生不同的作文效果。郭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和诗一般优美的讲解,让所有人都听得如痴如醉。
课程进行了一个半小时,11点半,记者团所有人依依不舍离开教室。下一次课郭老师将带领大家练习写作文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