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共读郑兴明的乡愁,是一枚难以拔出的钉

最近出版诗集的人不少,诗哥也读了几本,有的觉得不错,有的觉得一般。在这里呢,诗哥就把自己觉得是好书的诗集,推荐给大家共同阅读。

不过,俗话说众口难调。每个人的欣赏都不同。如果您不喜欢诗哥本期推荐的诗集,没关系,还有下一期。总有一本适合您!

今天,诗哥推荐的诗集就是下面这本↓

小字看不清?没关系,诗哥是活雷锋。给您翻译一下:

郑兴明,年生。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彭州市文化馆副馆长,彭州市文联秘书长,彭州市“湔江诗歌学会”会长,《湔江》杂志执行副主编,《湔江诗刊》主编。曾在《诗刊》《星星诗刊》《绿风》《青年作家》《中国文艺报》《诗歌报月刊》《草地》《中国文化报》《中国诗人》《四川文学》《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百坡》台湾《秋水诗刊》等处发表诗文数百篇。创作歌曲(作词)数十首。出版诗集《乡下的蟋蟀》《家在彭州》《太阳神鸟起飞的地方》《郑兴明诗选》《踮起脚尖的炊烟》、长篇报告文学《彭县起义》。编著《高林的风》《美丽的海窝子》《守望湔江》等。作品曾获成都市“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群星奖”,十九届“文化杯”全国鲁藜诗歌奖。诗歌《站在新世纪边缘》《那个黄昏》分别选入大学教材《写作概论》和《文学写作》。

看起来好厉害呢,那么他的诗怎么样呢?

诗哥翻看了几首,挑出来给大家读读↓

废弃的铁轨

走着走着就小了

这废弃的铁轨,多像

一副担架抬着一副担架,多像

无数担架抬着时光

黄昏划拉开长长的口子

夕辉切入夜的深处

一种隐痛,踩上碎石筑就的路基

这些废弃的枕木,这些曾经青春的树

这些坚守、隐忍、拿横了的命

一放弃,一解构,一参差

该是一场多么磅礴的雨

不再把无数命运带向前途

不再用激情把自己撞击得铮亮

废弃的铁轨,就生锈中怀揣着暗伤

这锈迹,这

薄薄的掩藏和无声的颂唱,这

向内、向骨头前行的一微米

是多么多么辽阔的远方

芨芨草轰隆隆开过来

图据网络

在两匹马的雕塑前

我不想走了

你呢?

我想看着两匹马缓缓地走

缓缓地一动不动

左边那匹挨着右边那匹

右边那匹挨着左边那匹

一匹,多像另一匹的影子

被塑在高台,拥有远方

却失去脚下的路。命运陡峭

在神话荒芜的时候坚守方向

在商业拥堵的地方坚守辽阔

两匹马,一匹是另一匹的安慰

一匹,是另一匹的草原

夜色增加它们的厚重

而月光,让它们变得轻盈

它们没动,不等于它们的灵魂

没有徐徐前行

我在心口触到隐秘的蹄音

你呢?

图据网络

那个黄昏

风拉拉黄昏的四个角

母亲拉拉晒垫的四个角

晚霞和谷粒就聚成堆

母亲右腿顶着撮箕

腰间一道金色瀑布飒飒作响

田里白鹭在稻草把上

像栀子花的骨朵

一朵张开翅膀

另几朵就跟着开放

飞向竹林里巢一样的月亮

多少年后有一天我在天边

听见月亮亮亮地喊我——

巢一样喊我饭碗一样喊我

我就想起母亲收稻谷的黄昏

我多么希望自己是朵栀子花

一喊就张开翅膀

一喊就香

图据网络

我才知道

久病的老母亲端出半盆糯米

放在桌上。我说:“不能吃了哈,都开始烂了——”

母亲喃喃:“用来蒸醪糟的,生病,咋就放忘了呢……”

母亲背过身子。后来,我才知道

母亲背过身子是在对着半盆糯米流泪。我才知道

流泪,是母亲在眼角开个缺

用泪水对她的庄稼作绝望的浇灌。我才知道

母亲拿不起农具——连枷不能在她手里翻飞

锄头不能在她手里跪着身子靠近杂草和土豆

她甚至没有力气走到田边

她只能靠回忆把农事放到跟前,老泪纵横

但半盆开始烂的米要怎样才肯变成谷子,重新来过?

每粒米的肩头都有一个牙印

爱和疼都在母亲心头。我才知道、才知道……

图据网络

木槿

——怀念二姐

红一丝,就洋盘了点

紫一丝,又像有心事似的

在红与紫之间,一迟疑

就是一生啊……木槿

没有人把你当树

也没有人把你当花

你是绕家环院、顶风冒雨的篱笆

你的皮,比麻坚韧

这认死理的劲儿,撕下来

就可以绑东西。一些疙瘩

是别人打的,也是你自己打的

你的花骨朵,咋看

都像从胸脯斜到腰际的布纽扣

你的穿着,总是太短

总是,长不赢你的个儿似的

你的花,不是为了显摆

更像是遮掩你的花期

小心翼翼,小心翼翼,你的花

更像是凝在风中的叹息

今天看见你,是在城里的花台里

你从岁月深处探出脸庞

贫血、殷殷,倔强而忧伤

我想起小时候,摘下你的叶

在溪边揉搓的情景——

我突然觉得,那是我的二姐

在我手上抹上泡泡,捏着我的脏手搓呀搓

木槿……

图据网络

读完这几首诗,诗哥觉得,作者是有生活的诗人。他将目光投向生活的各个角落,细读亲人的举手投足,映射到自己的心里,形成沉重的深思。

而就在最近,四川省文化馆、彭州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和旅游局,还专门在彭州市文化馆给郑兴明举办了个人诗歌研讨会。与会的牛放、曲近、晓雪、曾鸣、龙郁、周所同等名家,还作了主题评论发言。现节选评论如下,帮助你了解郑兴明诗歌背后的意义。

牛放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文学》主编

出版《展读高原》《落叶成土》等,曾获四川文学奖。

锲而不舍与创作精神的自由

去年在彭州宝山村有一次聚会,晚上我和四川日报副刊的曾鸣先生与郑兴明一起谈到了他的诗歌,记得我们对他的《在两匹马的雕塑前》大加赞赏,而对他拿出的其它诗歌则言辞尖锐,毫不留情。我也是第一次面对兴明对他的诗歌进行辛辣批评,也没有顾忌他能不能承受。交谈中,我们发现兴明诗歌创作的不稳定性来自于他对诗歌语言认识的模糊,这是要命的根源。当时我们也进行了推心置腹的辩论,但并未达成共识。之后,我听说郑兴明常常请教曾鸣先生,前不久我与曾鸣先生在寒舍子曰喝酒聊天又谈到了兴明的诗歌。曾鸣说,郑兴明这一年诗歌变化很大,写得很不错了。我将信将疑,但我相信曾鸣,他是一个敢说真话且有真知灼见的诗人。我就近读了兴明的新作,的确感到不错,最大的特点是自信而坚定,我知道,兴明已经从大师笼罩下的围墙中走出来了。时间看起来只有短短的一年,而诗歌艺术的成熟度却判若两人。

曾鸣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原《四川日报》副刊编辑。《草堂》诗刊编辑。

乡愁,是一枚难以拔出的钉子

郑兴明的诗读得不少,以前都是散乱的读,挑剔的读,不是太系统,但多有感悟,尤其对他诗里呈现的浓郁乡愁印象极深。这次,一册《郑兴明诗选》摆到面前,细细读了,对他的认识又加深了许多。集中好诗多,情感浓,不禁感叹:果真诗如其人。郑兴明为人耿直,做事低调,写诗虔诚,这些,在诗行里都能看到。同时看见的,还有他作为大山儿子的赤诚胸怀和炙热情感。

在许多诗人热衷“先锋”“炫技”的当下,郑兴明选择了“回头望”和“向下看”。他对乡情的眷顾和对底层人物







































类风湿关节炎是怎样形成的nbsp
意大利留洋主厨配上最顶级的食材居然只要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fz/29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