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有效偏方 http://pf.39.net/bdfyy/来源丨青年记者(ID:qnjzbj)作者丨林旭娜导读 记者是执着冷静的挖掘者,也是感性的追踪者。 独家新闻稀缺的时代,唯有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通过挖掘独家视角,释放新闻的核心价值,才能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和观察,从三种独家视角切入,分析融媒体时代传媒人如何在同质题材中打造更具价值的作品。
专业视角理性表达
经验丰富的传媒人通常会从专业人士、行业人士那里找选题,长期深耕某一领域的人本身对该领域会非常专业、非常懂行,专业视角,可令记者平中见奇,由浅入深。 专业视角在全媒体时代尤为珍贵,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一种传播现象是“反转”,即各种媒体形态传播的某一事实最后被证实错误、片面或彻底虚假。就这个层面而言,专业是关乎真与假的根本性问题。 年7月,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佛山:火龙果上市遇冷果农无奈倒池塘》报道:“在广东佛山三水大塘的永平圩,多亩连片的红肉火龙果,由于前段时间雨水充足,亩产翻了一倍,收成超过15万斤,但因为市场饱和,遭遇严重滞销。当地还有超10万斤火龙果,这些火龙果已经熟透,如果还不采摘,不到一周就会烂掉。而且,火龙果如果不处理会污染土地影响下一批的收成,所以果农只能将次一点的果倒入鱼塘。眼下,收购价下跌一半,才5元一斤。” 该报道刊播后,有网络平台打出《帮帮农民!广东佛山:十万斤火龙果滞销果农无奈全倒池塘》的标题,引发广泛传播。但很快,有果农抱怨,由于报道误导,果贩拼命压价,使果农遭受损失。更为严重的是,滞销传言使多地种植户恐慌,担心没有种植前景。 《南方农村报》记者通过实地采访、专业分析,发现了该报道中几个不妥之处,首先,每年果农的确会倒掉几千斤坏果、次品果,并非因为滞销;其次,前述报道中称,“前几年省内大批农户开始扎堆种火龙果,今年普遍丰收,供大于求令收购价下跌一半,才5元一斤”,实际上,按5元每斤的价格计算,亩利润也在1万元以上。再者,新闻中提到“由于前段时间雨水充足,亩产翻了一倍”,其实,目前的火龙果品种大多需要人工授粉,持续雨水天气会影响火龙果授粉,导致挂果率低。同时专家指出,市场还未到饱和状态。 原报道应该是出于善意,却“坑”了果农。记者从专业视角出发,通过报纸、网站和 在涉及生命健康的报道中,专业与否关乎的还可能是生与死的问题。 年春天,中国突发SARS疫情,病人、医生不断倒下,病因却扑朔迷离。在中国疾控中心的衣原体说法通过新华社和央视报道后,钟南山院士等广东专家提出了质疑,因为在实践中,广东专家已经排除了衣原体是病原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南方日报记者段功伟所写的《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见报了,而广东专家继续按原方案治疗,挽救了很多生命,创下了治愈率最高、病死率最低的佳绩。一个多月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非典病原是病毒。上述报道不但获得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记者段功伟后来还获得了长江韬奋奖。 专业视角,还常常帮助记者在平淡无奇的活动中深挖到有价值的选题。比如,在广东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成立时,笔者从“‘危险的14岁’呼唤‘少年法’”的角度切入,写成了深度稿;在“两岸产业合作”的学术研讨会上采访到台湾专家,分析了当时社会普遍 记者是执着冷静的挖掘者,也是感性的追踪者。 在信息时代,记者获得独家新闻的机会已越来越少,高度敏感的嗅觉和创造性思维是记者立身的根本之道,但驱使着新闻敏感和创造性思维运转的是新闻人精神世界的生命价值观照。 是否有生命价值观照是区分记者是否职业的标志——职业记者有着自己的价值信仰和坚守原则。一个记者倘若坚持用生命视角去对待选题,小线索也能写出有价值的好稿。 笔者见习时受梅志清老师(现为《南方都市报》总编辑)委派到中山大学采访“寻访中大校友的足迹”汇报会,这类报道在新闻序列中重要性弱,按惯例,这条新闻即使能发,也是两三百字的小稿。就在同行百无聊赖地听会的时候,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 副校长李萍讲话中提到,当时岭南大学校友叶葆定年届97岁高龄,一辈子省吃俭用,家中沙发磨破处都露出海绵,却为母校捐资累计达多万元,几乎将全部家产都献给了中大,自己却与60多岁的残疾女儿相依为命。 听到这里我兴奋起来,立刻抛开报告会,寻找会场内知情的校友和老师,采访到更多的故事和细节。 次日几乎所有门户网站都转载了这篇稿件,《南方日报》采前会上专门对这条小稿进行点评,评为当日好稿。因反响热烈,梅志清老师很快联系到叶葆定先生的老友,著名爱国爱港人士、杰出的实业家、“中外合资第一人”伍沾德先生,我们第一时间进行了专访。通过伍先生讲述的大量细节,勾勒出一个生动而古怪的叶葆定形象。 在事务报道中要发现“人”的价值,体现新闻的生命视角,但不能仅限于此,生命视角应该贯穿我们的每一次行动,对象除了人,还可能是天气或者动物等。 在广东湛江雷州半岛九洲江出海口,一片保护完好的红树林,对白鹭等鸟儿而言,一曰天堂,一曰地狱。良好的生态,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鹭鸟长留于此。然而几年前,田野里有密密麻麻的捕鸟网,猎枪声在黑夜里响起,数百只鸟铺满晒台,现身餐桌。在《南方日报》记者张由琼的镜头下,雏鸟漆黑的大眼睛、鸟网上风干的尸体、晒网上成片的风干鸟肉触目惊心,生命视角下鸟儿的命运令人读之愤怒。 广东是全国台风最多的省份之一,台风报道也成了每年的例牌节目。在我搜集台风报道案例过程中,在常见的“四季歌”里,有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精彩地诠释了生命视角观照下台风报道新的可能性。 这件作品是羊城晚报记者邓勃的《拯救鹭鸟》。作品从狂风大作中雷州市客路镇坡正湾老少村民牵挂脆弱的鹭鸟角度,展开呈现了台风中人和鸟儿的故事。这组照片中,有8岁孩童与幼鸟的对视,有村民带着孩子进入树林寻找受伤的小鸟,有鸟儿尸横遍野,有刚刚出生被风刮到地上的幸存鸟雏,有全身湿透躲在石狗下瑟瑟发抖的白鹭,有村民救护回家后喂食中的小鸟,有在幼鸟夭折旁哀鸣的白鹭,有孩子们燃起的篝火旁烤干羽毛终于站起来的鸟儿,还有孩子们用红色野果围在小鸟周围举行的特殊葬礼。通过天灾中的鹭鸟,读者读到台风,也读到人,读到人与自然的未来。 好的新闻作品,传播的是信息,打动的是人心,传播的是价值。史家视角一览众山小 新闻是易碎品,是原生态的历史记录。要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抓住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作者必须具备历史意识。在技术越来越发达的轨道上,媒体人不能越来越依赖技术,背离文化,而应该成为价值的主人,这取决于操作者是否具备良好的史家素养。 史家视角的运用,除了从历史背景出发凸显话题的重要性,或引用历史知识,增加文章的深度,更为深层次的作用是令作者多了一双“慧眼”,穿破时空界限,发现深藏的新闻价值。 笔者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远征军老兵杨剑达:回家的路走了70年》,就是运用史家视角发现选题、经营文本的一个例子。 远征军老兵群体在中国媒体上曾经是一个“隐形的群体”,因为历史原因长期被刻意回避。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开放和网络的推动,普通公众的视野中才逐渐有了他们的身影。我们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极具时代意义的变化,以老兵杨剑达回乡为契机,进行深入采访,精心写作,做足了这个题材。 这是《南方日报》第一次以深度报道形式聚焦远征军这一特殊群体,也是近年来我国为数不多的关于中国远征军的通讯之一。该选题具有历史稀缺的独特性,一人背后,承载着的是一段曲折的大国历史,而半个多世纪过后,幸存者寥寥无几。笔者在获得中国远征军老兵杨剑达即将回乡的消息后,立即与其家人取得联系,并赶赴杨剑达的老家梅州,最早见证了老兵回家一刻。在随后三个多小时的对话中,对老人离乡后70年的生活作了细致采访,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除了选题的独特,在写作中,笔者着重通过细节展现历史幽微。通讯开头写杨剑达回乡,并没有刻意描写亲人相见的场景,而是从老家亲朋贴在围龙屋上的对联“一曲松花江上铁马冰河成追忆,百年梅州屋老古树旧巷慰离人”,点明了故事背景和主题。 作为在缅的远征军老兵,杨剑达70年来谨记自己是一名中国军人,笔者没有费笔墨直写其情感志向,而是引用了女儿杨玲玲的话:“他每天6时起床6时睡觉,早睡早起的习惯一生不变,什么物品都摆放得整整齐齐,被子也要叠成豆腐块。”通过一个细节刻画一位老军人的气质。杨剑达还是一个中国人,滞留缅甸多年,一直拿着一份过期的侨民证,坚持不入缅籍。作者引用杨剑达的话:“我最喜欢吃客家的咸菜焖猪肉,这是最好吃的东西,在缅甸我自己做咸菜,一年腌制一次,把芥菜晒干,放上盐。以前我在家的时候学过,用它焖猪肉,一年要吃好多次。”几十年不变的生活习惯,道尽一个游子不变的思乡情。 在杨剑达少年时期住过的老屋里,笔者找到出发前杨剑达画在墙上的字迹,在老人用颤抖的声音吟唱的《松花江上》中,历史风烟弥漫,一时令人恍惚。 遗憾的是,报道刊发后一个月,90岁的杨剑达在缅甸去世。该报道是一次新闻发掘,是一次抢救,对远征军历史的抢救;还是一次救赎,对我们心灵的救赎;更是一次致敬,向所有被时代践踏、伤害的人的致敬。 对远征军老兵杨剑达的报道,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经典题材,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新闻价值。题材的稀缺性意味着独特、珍贵。历史视角帮助我们在恰当的时机,抓住有价值的题材,并进一步发掘为经典,这是跨越媒体形态的。 在笔者操作过的很多选题中,都体现了这一视角,如《“洋留守”的地球村生活》《山乡好人廖乐年》《跨国两地书镌刻侨史记忆》即是如此。(作者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报刊舆情主管、南方日报主任记者)-完-近期热点文章◆六家省报改了新华社通稿题,哪家改的最好?◆“不封路”报道高票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地方媒体抢到中央级大新闻◆年最全新闻线索来了◆中央总台年春节联欢晚会主持词文稿◆“送温暖”频频翻车,暴露部分官员媒介素养不足◆8天之内,2家媒体,因编审错误公开道歉!◆又三十余家传统媒体阵亡,有的连休刊词都不留……◆领导扫一眼标题就否了?你该看看学习强国这50套标题(附解析)◆新闻职称评审将改革!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见习记者的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不放过小线索,让这名记者拿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广告法禁用词案例集锦◆《成都晚报》死亡,媒体应该汲取哪些教训?◆评职称非常实用!聊聊填报职称评审材料那些事◆她5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次特别奖,1次长江韬奋奖,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