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北京成都艺术家交流展”
主办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研发与影视制作中心
西南民族大学高小华美术馆
协办单位:
现代青年杂志社
兰润堂当代艺术馆
北京国际乡村美术馆
总策划:穆兰
学术主持:殷双喜
策展人:雁西屈波王虹
展览总监:翟义涛
参展艺术家:
高小华刘亚明崔治中李兵阿鸽张国忠许燎源甘庭俭罗徕刘学伦谢定超杨光伟王玮彭烈洪谭晓明瓦其比火曾高潮李树李耘燕余长明刘葵谭正袁成龙曾子懿张昌贵廖宁胡峻涤王建军翟义涛何唯娜张雪陈胄许永康王敏栗子李克难郑驰杨文萍
开幕时间:年10月19日下午3:00点
开幕音乐:和声(女子合唱团)
展览时间:年10月19日—30日
展览地点:高小华美术馆(成都一环路南四段西南民族大学老校区行政楼3楼)
媒体支持:《现代青年》杂志《民族画报》杂志今日艺术网艺术国际网99艺术网新华网四川频道香港文汇网四川美术网《画廊》杂志《美术文献》杂志《艺术生活》杂志《收藏人物》杂志杂志《上层》杂志《四川美术》杂志《艺术现场》杂志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四川电视台
和蕴大美——“和声”:北京成都艺术家交流展
总策划:穆兰
金秋初降,在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盛大而丰美的“和合之声”。
“和声”是两地文化精神的交融。北京-成都,分别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和迅猛发展的西部经济文化重镇。虽然两地文化艺术精神各异,但在“和声”里,我们将看到它们的交融、碰撞与和合之意蕴。
“和声”是绘画风格的融汇。两地多位活跃在艺术界的画家们的作品将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在互融与和合之中,作品的独特性、个体性和完整性相互融摄,交相辉映。
“和声”是不同时代的融通。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聚聚一堂,呈现出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这些作品既有明显的时代差异,又以内在的历史延续性连接与相通。
“和声”是各种交融的绵延,而绵延不绝的融合之流走向的是唯一永恒之物——发展的历史。在这个融通体中,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情感相互渗透与充盈、传承与发展,共同构筑起这一和合大美、绵延不息的盛景!
(穆兰,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硕士点领衔导师,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看见一种星光
策展人/雁西
我常常在深夜会看见一种星光,这种星光不是来自浩瀚的宇宙,而是来自人的心灵,这种星光令我感动,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艺术也许是最善于沟通和表达的一种力量。城与城之间的某种关系有时候语言难于说清,而如果将两地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似乎这种关系变得亲切和微妙起来,这种关系通过图式语言似乎找到了解读的窗口。北京和成都,差异如此明显,无论是城市的形或容,都有自己的风格,正因如此,通过艺术的方式尝试一次城与城的对话,艺术与艺术的交流。
在我看来,艺术力量源自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爱。在这样一次展览中,我没有看到对抗和矛盾以及冲突,尽管他们风格各异,个性自我,相反,我看到了某种聚合的光芒和能量,听到了心灵的和声。这种美妙的和声,像夜莺一样在黑暗中深深打动我,这种和声里,我感到了一种温暖的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两地艺术家心灵的星光。他们的星光如此迷人,散发出对世界至诚、至真、至性的爱,正因为有了爱,他们的作品中流露的清澈与光亮,忧患与追求,反思与探路,体现了艺术家们对时代的担当和使命意识;正因为深爱,才会伸出自己的手轻轻抚慰脚下这片土地。读他们的作品,会令我肃然起敬,并能作为此次策展人深感荣幸。
“和声”北京成都艺术家交流展,适逢其时地把两座既有多重关系又各自性格鲜明的城市放在公共平台上,两地艺术家的交汇,使得这两座城市因为艺术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人在城市的流动和生活,会对这座城市有着时间流逝中的记忆和依恋,而绘画却对这种流逝作了最好的记忆和呈现。这些艺术家中,有不少往返于北京和成都两座城市,也有只在北京,或在成都,这样一次展览,既是城市的互相对望,也是艺术的一次握手,更像是一次音乐的和声。这次展览,有不少艺术家已经名满天下,他们依然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和绘画感觉,依然在当代画坛不可忽视,成为主力军。也有不少年轻艺术家异军突起,来势凶猛,令人敬畏。我不想一一去解读他们的作品,因为在我看来越是伟大或了不起的作品越是不用解读,只需静静地凝视和欣赏就好了。
但我看完他们的作品后,我强烈地感觉到被来自艺术家心灵的星光所照耀,他们试图通过真实的绘画来表现现实的虚幻和虚幻中的真实以及生存的处境,尽管有些作品看上去有些疼痛和纠结,但其内心和出发点是善良和澄明的,是艺术家在用自己的方式倾述对世界和人类精神高地的渴望和追求,技巧上的突破来源于观念的突破,通过图式这面镜子,打开当下艺术处境的窗口,对人类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fz/12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