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高级编辑解答编采业务五题

来源丨华文融媒云(ID:zghwrm)

作者丨刘国昌

原标题丨人民日报刘国昌老师解答编采业务十六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文字编辑方面

一、关于数字的规范表述:1.在正文中,是“每两年一次”,还是“每2年1次”?//“两人参加比赛”,还是“2人参加比赛”?数字在正文与标题里出现有没有具体要求?比如:标题中出现时,“我校2人获得竞赛大奖”,这里的“2”和“两”都可以吗?刘国昌老师答:这是涉及“两”、“2”的用法问题。在正文、标题中,如遇到这个问题时,一般都是用“两”,不用“2”。比如“每两年一次”、“两人参加比赛”、“我校两人获得竞赛大奖”等。数字在标题中使用数字时,“2”可以写成“两”外,其他数字均可用阿拉伯数字,以达简明之效。如“16名学生榜上有名”、“志愿者队伍由人组成”等。这里顺便说一句:有些专用词用文字形式表示,如“十三五时期”、“十四五时期”等。

第二个问题:关于年份、时间、数字的规范表述

1.关于七八十年代,七八个、十三四个等的正确表述刘国昌老师答:以上所写的表述是对的,是这样写的。2.下午6点,晚上7点(什么时间段用上午、下午、晚上)答:关于上午、下午、晚上时间段的划分,一般是这样划分的:上午:指8点至12点。中午:指12点至14点。下午:指14点至18点。晚上:指18点至22点。在以上各个时间段里发生的事情,可分别写成“上午”、“下午”或“晚上”。

第三个问题:关于标点符号的规范表述

1.逗号与冒号的用法刘国昌老师答:逗号、冒号,是我们在行文中经常用的两个标点符号。逗号,表示句子中较小的停顿,也叫逗点。如,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为本班同学赛跑加油!冒号,起着提示下文的作用,主要用在提示性话语之后,与引号连用。如,他兴奋地说:“我今天考试得了‘双百’!”2.他希望,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希望”后面的逗号应该去掉吗?)答:“希望”后面的逗号,可以保留。以突出后面的话语。3.某某现场致辞,他表示研究院的成立,将……(这里的他表示出现在居中,就不需要在表示后面加逗号,如果他表示放在句首时则可加逗号,也可不加逗号)答:这样理解是对的。第一句话是转述语,“某某现场致辞,他表示……”可以不加逗号。如果放在句首:“他表示”,后面则要加逗号。4.……,与此同时,加强双聘院士、兼职教授等引聘工作。(与此同时后面的“,”还需要吗?)答:需要加“,”。把句子断的明显一点,好读。5.他强调,要保持发展定力;要坚持……(强调后面的“,”是否一定要,可以省略吗?强调后面的“,”是否可以用冒号?)答:强调后面的“,”是需要的,不能省略。现在会议报道中经常有“他强调,”“他指出,”的句式。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后面,一般不用冒号。如果后面是一段有引号的话,那就必须加冒号。如,他强调:“我们一定要聚精会神搞工作,保证如期完成任务。”6.他强调:(,)一是巧干。二是能干。三是实干。(强调后面应该用何标点符号?另外,一、二、三的罗列时用句号,还是分号?)答:他强调,后面应该用逗号。一、二、三的罗列时,后面应该用句号,这样给人以完整的段落感。7.关于做题为“……”的报告,还是题为《……》的报告答:题为《XXXXXXXX》的报告,这样的写法是对的。8.关于讲授??课程,是用《……》,还是用“……..”?答:课程,这里用《XXXXXXX》是对的。第四个问题:关于相近词语的搭配1.关于举行、举办、召开的区别搭配“会议”的动词可以是举行、举办、召开;搭配“活动”的动词只能是举行、举办,不能是“召开”;而搭配“论坛”的动词,除了举行、举办外,可以用“召开”吗?(个人存疑)刘国昌老师答:会议,一般用的是“举行”、“召开”。论坛,则不能用“召开”,可用“举办”“举行”。2.做报告,还是作报告?答:应该是“作报告”,如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3.做贡献,还是作贡献?答:应该是“作贡献”。“做”,一般指的是做某件具体的事情或工作,如做工、做饭、做功课、做标题等。“作”,用于一般性的活动,动作性不强,多用于书面语。如“作出重要批示”、“作出贡献”、“作证”等。4.年的难忘“片段”还是“片断”?答:应该是“片段”,而不是“片断”。“片段”、“片断”,有联系也有区别。“片段”:是指整体当中的一段,多指文章、小说、戏剧、生活、经历等。所以上面提的的问题,应该是“年的难忘片段”,指难忘的那一段生活经历。“片断”:是指零碎、不完整。如“他讲的只是一个故事的片断,没讲全面”。

第五个问题:关于排版

对于诗词排版时应该“居中”,还是左对齐?标题字数一般在多少字以内为佳?刘国昌老师答:诗词排版一般都是左对齐。标题字数,特别是消息中的主题一般在11个字之内为好。超过了,读起来就绕口、别扭。有时主题是双行主题,那字数显然就多一些。(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完-近期热点文章◆六家省报改了新华社通稿题,哪家改的最好?◆“不封路”报道高票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地方媒体抢到中央级大新闻◆年最全新闻线索来了◆中央总台年春节联欢晚会主持词文稿◆“送温暖”频频翻车,暴露部分官员媒介素养不足◆8天之内,2家媒体,因编审错误公开道歉!◆又三十余家传统媒体阵亡,有的连休刊词都不留……◆领导扫一眼标题就否了?你该看看学习强国这50套标题(附解析)◆新闻职称评审将改革!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见习记者的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不放过小线索,让这名记者拿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广告法禁用词案例集锦◆《成都晚报》死亡,媒体应该汲取哪些教训?◆评职称非常实用!聊聊填报职称评审材料那些事◆她5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次特别奖,1次长江韬奋奖,是怎么做到的?分享新闻业务经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bbfz/128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