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大展6天后说再见还想看和没看的快点去

清明小长假期间,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迎来观众6万人。至此,此次特展的参观人数已经超过92万人。4月10日,本次特展就将结束,尚未观展的观众赶快去看,不要错过。

敦煌大展

观众热度不减

●参观人数超92万人

●举办讲座19场

现场参与人次

●社教活动46场

余名观众参与

●80名志愿者

参与志愿服务

1

活动多

看展品、学穿衣步骤“穿越”回唐朝

在小长假期间,成都博物馆以敦煌大展为主题,开展了丰富的社教活动。敦煌壁画以佛教经典、佛教故事为主题,同时出现了丰富的名俗风情画,其中伦理亲情是其非常独特的一个组成部分。儒家的孝道观与佛教壁画融为一体,共处一画,成为人们当时崇奉的道德风尚。莫高窟31窟就出现了这样一幅有爱的壁画:画面中,母亲和女儿在戏玩木偶。虽然木偶造型粗糙,但母亲给它缝制了漂亮的裙子,将其打扮成一个女娃娃。女儿梳着两丸髻,张开双臂做索取状,憨态可掬。

为了让观众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古人的家庭风貌,小长假期间,成都博物馆推出“梦回唐朝——敦煌唐朝服饰亲子互动体验活动”,让参与活动的观众全家总动员,穿上唐朝服装,“穿越”了一把。在活动中,工作人员先带领参与者参观敦煌大展,选取几幅特定的展品做详细介绍,让大家初步了解唐朝的服饰文化;在活动区,则学习唐代服饰的穿着程序、步骤和一些简单的基本礼仪,以家庭为单位完成“穿越”。

为了让观众对敦煌的地形地貌有一个大概认识,小长假期间,成都博物馆还推出“探秘敦煌”系列活动,向大家介绍敦煌特色景观——月牙泉,并教大家制作月牙泉微缩景观带回家。

2

观众多

小长假周一不闭馆每天一两万人次观展

4月2日,成都博物馆入馆参观人数达人次,4月3日是周一,由于“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即将结束,为满足更多市民的参观需求,成都博物馆没有闭馆,当天入馆参观人数人次。昨日阳光灿烂,成都博物馆入馆参观人数再次接近2万人次。

“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包括四个主体展厅,有《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之“敦煌故事千年流传”“石窟艺术蔚然大观”“从克孜尔到麦积山”以及《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从去年12月27日对公众开放,至昨日,已经有超过92万人看展。此外,还有万人通过直播看展、听讲座。

开展以来,已举办讲座19场,现场参与人次;社教活动46场,已有余名观众参与。此外,还有80名志愿者参与此次大展的志愿服务。

据悉,“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将于4月10日结束,为了满足更多观众的参观需求,虽然4月10日为周一,是成都博物馆的例行闭馆时间,但10日成博将开馆迎接观众。

3

大咖多

7日至8日专家汇集研究丝绸之路

“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全面展示了四川作为丝绸之路交会点在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繁荣过程中的地位和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天府之国与北方、南方丝绸之路”“天府之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等议题,“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将于年4月7日—8日在成都召开。研讨会的主题是“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研究”。

该研讨会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王子今、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博士朱扬明等众多国内外学界一线大咖。

在与文物特展相配套的系列学术讲座中,有多位专家就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从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来看,天府之国从远古时期就开始与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发生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大展有十美

“东方微笑”之美

麦积山石窟这座小沙弥,你看他稚气未脱,眉宇间天真烂漫,低垂着头,脸上满是喜悦和羞涩。他的笑发自内心,温软而让人沉醉。

这座被誉为“东方微笑”的雕塑,已经原样复制陈列在成都博物馆展厅里了。

窟藏宇宙的洞天之美

此次搬到成都的8个复原敦煌石窟,代表了敦煌石窟和榆林石窟艺术的精华。其原洞窟作为重点保护文物基本不向观众开放。

原洞窟洞内昏暗的环境和旅行团匆忙参观的方式也使看清细节变得十分困难,而这些缺憾,都正好可以通过此次在成都近距离细看复制洞窟来弥补。

洞窟内景▲

洞内顶部藻井壁画▲

顶部壁画局部▲

莫高窟西魏窟,环壁形成天地宇宙,星汉奔流、云气飞扬,伏羲、女娲、诸佛、众神,浩浩荡荡,圣境辉煌。

第窟内的菩萨像▲

东汉应劭解释“敦煌”二字——“敦,大也;煌,盛也”。

只有进入洞窟,仰观四周,才能更深地懂得这种博大之壮美。

最美菩萨“东方维纳斯”之美

莫高窟45号窟。人一旦进入洞窟,几乎瞬间无言——一种大美的震慑。

只一瞬间,目光即被两侧妩媚的菩萨像所吸引——面相圆润,似笑非笑,恬静圣洁,身体曲线优美,亭亭玉立,垂怜众生。被称作“东方维纳斯”,名不虚传。

两壁有经变画,其中有“胡商遇盗图”。

高目深鼻的胡商在丝绸之路忽遇持刀的盗匪,放下钱袋子与丝绸,口念观音名号,最后盗匪竟然被感化。

涅槃巨佛的安详大美

展厅内的号窟有巨型卧佛涅槃塑像,长达13.6米。

佛像神情安详,如莲初开。这尊佛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肉身寂灭涅槃的情景。

高尔泰先生在回忆敦煌文章中对此有一段感言:

(涅槃像)视终极如开端,不知不觉征服了死亡。死亡的曲子,如此这般地被奏成了生命的凯歌。我想到西方艺术中那些以死亡为主题的雕像(如拉奥孔,米开朗琪罗,或者罗丹),都是悲剧性的,宽阔的胸脯隆起的肌肉,剧烈的动作紧张的表情,都表征着恐惧与绝望的抗争。相比之下,这些文弱沉静从容安详的塑像所呈现出来的,也许是更加强大的力量。”

大名家之言,将东西方雕塑艺术进行对比,揭示了佛家面对生死的哲学命题。

藏经洞高僧的禅修之美

藏经洞洪辩像▲

莫高窟17窟,俗称“藏经洞”,是晚唐高僧洪辩的影堂。贴壁低坛,上塑洪辩像,身后墙壁绘菩提树,枝叶相连。

洪辩像作禅修状,目光深邃,眉头略蹙,若有所思。这是目前国内已知人物肖像彩塑留存至今时代最早的优秀作品。

水月观音的空寂之美

榆林窟水月观音壁画是大大的有名啊。看,白居易老爷子专门写的诗:

“净绿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下,万缘皆空……”

观音静坐宝座,头部灵光环绕,善财童子腾云朝拜。静穆神秘,让人的视线久久不能离开。

水月观音壁画的右下角有唐僧取经图,玄奘双手合十面向观音隔水朝拜,猴面行者右手遮额,左手牵枣红马。

看吧,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比小说《西游记》要早余年呢。

千手千眼观音的神秘之美

敦煌壁画《千手千眼观音像》,也是经典中的经典!元代第三窟北壁。

《千手千眼观音像》用色、勾线和构图,均属极品。

《千手千眼观音》局部▲

翩翩飞天的自由之美

敦煌壁画中,除了菩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无翅却能飞的飞天。

飞天仙女,体形婀娜,裙袂飘飘,倏然而来,自由奔放。

美一直是自由的象征,就像这些飞天所承载的飞逸之韵。若非自由,即非大美。而这种飞逸之韵一直都在中国人的心灵最深处。

“手应弦,心应鼓,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篷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此图或可为写照。

▲张大千临摹的《乐伎飞天》

佛经故事的慈悲之美

《鹿王本生故事》(局部)▲

看敦煌壁画,其中有很多佛经故事。

比如《鹿王本生故事》,就曾经被改编成了动画片《九色鹿》。讲的是美丽的鹿王救了一个人,却被这人出卖,鹿王决定主动献身,最后感动了国王,禁止全国捕鹿。爱唤醒了爱。

壁画《鹿王本生故事》(局部)▲

还有《得眼林》的故事:

《得眼林》(局部)▲

说的是强盗被国王大军抓获,挖眼割舌丢入山林。佛祖讲法赐药,让这些强盗幡然悔悟,眼睛复明,还成为罗汉。那片树林被后人称为“得眼林”。

大幅壁画,像连环画一般。让人沉迷流连。

壁画《尸毗王本生故事》局部▲

再看,这是《尸毗王本生故事》,画的是尸毗王“割肉喂鹰”的故事。因为老鹰要吃掉鸽子,尸毗王就把鸽子藏在自己的手上,让人从自己的腿上割肉来喂鹰。

还有一个常见的故事是《舍身饲虎》。

说的是一位仁慈的太子在森林里,看到一只虎妈妈和七只小老虎快要饿死了,他心中不忍,就跳下悬崖,把自己喂给老虎吃了。

▲壁画《舍身饲虎》,张大千临摹

一个横尸虎爪的太子、一个正往下跳的太子、一个正在走的太子,同一幅画中,三个连续的动作,类似现代的电影手法。

正如蒋勋点评说:“佛教认为,我们施舍任何东西都很容易,只有施舍自己的生命才是最难的施舍”。

媲美《清明上河图》的风俗之美

敦煌壁画不仅仅记录了佛经故事,也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风俗文化之美。

上面这幅图,很多人凭直觉认为,这是一幅男子和女子的爱情故事。全凭你自己想象吧。

《嫁娶图》▲

《稼穑图》▲

当然,也少不了田园牧歌的耕种稼穑。看看这些画儿,一种古典的柔美扑面而来。

▲壁画《反弹琵琶》

瞧,上面这幅《反弹琵琶》,是进入了语文、音乐、艺术等门类的教科书,是绝对的经典中的经典!

综合自成都晚报、四川日报

赞赏









































北京最有效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yx/76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