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宽窄巷子
捅了天大的篓子,忍受着国民的批评、谩骂和讥讽,又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还是决定把这几天的事情写出来,望各位招生同仁引以为鉴!故事要回到6月27日的晚上。
山雨欲来
27日晚,基本锁定了报考我们的优生,一切渐渐趋于平静。想着第二天中午就可以结束招生咨询,大家都还是挺高兴的。
23:11,突然收到已填报清华的某文科2-5名考生的家长的短信“北大打电话把奖学金涨到10万……”(摘自短信原文)。我赶紧转给了与该考生联系的学生志愿者,并追了一条短信“我不相信XX是在乎金钱诱惑的,你了解他是否真的波动。”(事实证明他经受住了诱惑)
▲短信原文
直觉告诉我,北大不可能给这么多奖学金,而且高额奖学金是教育部明令禁止的,除非北大的政策比清华要宽松。我给考生家长发了数条短信,表示尊重考生的选择,但也表达了几点意见:(1)如果北大真能给这么多奖学金,最好能够在提交志愿之前,有书面签字盖章的函,以保障考生的利益;(2)清华是很严谨的学校,奖学金完全按政策办理(短信原文);(3)清华确实不是靠奖学金来吸引优生的!我们有优秀的师资队伍、独特的清华文化和卓越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需要用钱来诱惑优秀的学生,我们也相信,优秀的学生也是不会被金钱所诱惑的(短信原文)。
23:37,另一名学生志愿者给我反馈,北大四川组给一名报考清华社科实验班的考生讲: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师资力量不行,老师经常不在学校,课都开不出来。志愿者还告诉我,考生和家长有些着急了。
我隐约嗅到了浓浓的火药味,心理有了一丝不安,明天可能并不平静。
微博是把“双刃剑”
自从年6月清华四川招生组坚决抵制四川体育加分的微博事件爆发后(编者注:此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对高考加分政策的全面清理和整治,各省的高考加分政策较之以往有了大幅度的减少),我们深知新媒体的双刃剑效应,已经很少使用微博,而且学校也对招生组的微博做了严格的使用规定。
▲坚决抵制四川体育加分微博
▲坚决抵制四川体育加分报道
▲国务院严控高考加分项目年取消体育加分
28日早上,离志愿填报截止还有约4个小时,北大四川招生组却利用微博出招了。
8:13,北大四川招生组发了第一条微博,说“某校输红眼之后的做法让人哭笑不得……”。兄弟,志愿还没有截止,谁输还不一定呢?而且在你我所竞争的那几个世俗的关键指标上,到底谁输了,你心里比谁都清楚。
“我们承诺并倡议:1、真诚为考生服务,不撒谎不抹黑;2、尊重考生本人的选择,不通过学校、家长施加压力,不用弟弟绑架哥哥、女友绑架男友;3、遵守规矩,公平对待每一位考生,也抵制漫天要价者。”
兄弟,你发那几点倡议,就你那点粉丝,你给谁倡议呀?除了今年的高考优生,估计也就我看你的微博了。你是写给今年的高考优生看的,尤其是那些还在摇摆的优生,希望他们相信你们的诚信、守诺,相信清华的卑劣、无耻,尽管你内心深处可能并不认为清华招生组是卑劣无耻的,就像我们内心深处也从来不认为你们是卑鄙无耻的一样。什么弟弟绑架哥哥?——人家兄弟俩自己站出来说话了,完全是自愿(如图详见成都晚报6月29日报道)。更重要的是,你是希望我们看到,你想激怒我们,让我们在最后的关头乱了分寸。
▲成都晚报6月29日报道
8:25,北大四川招生组发布了第二条微博:“某校招生组给文理科前十选择北大的考生挨个电话,称北大欺骗了他们,不会满足他们的专业志愿。……。”兄弟,这话就显然缺乏事实依据嘛!理科我不肯定,文科前十的考生,只要确定填报北大,我们都会尊重对方的选择并送上祝福,不再联系了,更谈不上造你们的谣。说实话,看到你们这两条微博,我的第一感觉是“你们输红了眼”,过过嘴瘾,放放烟幕弹。跟你们玩了这么多年,你这点心思我还是知道的。
▲尊重对方的选择并送上祝福
真正激怒我们的并不是你的微博,而是你们继续联系已经填报清华的某文科2-5名考生并许诺10万奖学金,继续向报考清华社科实验班的考生讲“清华社科学院老师经常不在学校、课都开不出来”之类的话。你想釜底抽薪、把我们搞断档、逼低我们的分数线——这些我们都能理解,我们不是也想把你的分数线打低1分吗?但关键是你不能忽悠考生和家长呀!还有几个小时志愿填报就要截止了!兄弟,调皮可以,不带这么调皮的!!
报考社科实验班的考生妈妈着急了,打电话向我求证,言语中带有焦虑和恐慌。我耐心地给她解释,清华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生教育,社科学院的知名教授都亲自给本科生上课,清华的教师都以能为本科生讲课为荣。她还是半信半疑,我最后几乎是吼出来的:“XXX妈妈,您回忆一下,在我给您和孩子做招生咨询的时候,有没有讲过一句北大的坏话?现在他们这么贬低清华,您觉得谁应该更值得相信?”她似乎明白了什么:“X老师,我相信您!”
我们确实冲动了——我们能忍受你对我们的言语讥讽,但绝不能忍受你忽悠考生。好比我们一起打“拖拉机”,你调侃我们几句无所谓;打牌嘛,不调侃就没有意思了。但是,你要乱出牌,我们肯定不干。现在想起来非常非常后悔,其实你不就是把副牌当主牌出了吗?我们睁只眼闭只眼也就算了,铁定双抠你的大底,还在乎少捡你5分?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只是想揭发你的调皮,但忘了自证我们的清白,也没有想到会演变成一个公共事件,以至于公众普遍认为我们确实做了你们微博说的事情,最后弄得满地鸡毛,毁了清华北大的声誉
——这次真的玩过了,我的肠子都悔青了。
9:30,你的第三条微博就更过分了:“兄弟,过去五年你们砸钱买走的唐某、郭某,需要我讲吗?……”,显然与事实有出入。我们已经写好了微博:“兄弟,你确定你所认为的就是事实吗?丢了他们,为什么不检讨自己?诽谤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但是我们忍住了,没有发出去,不想把战火烧向无辜的学生。后来想发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了。我们的软弱反而害了我们的学生,害了清华的清誉。真正的防御原来是进攻——多么痛的领悟!
招生到底图什么?
招生有多大的利益?并没有媒体所宣扬的高额奖励或回扣。除了每年几百块的招生津贴,最大的福利就是顺路探望年迈的父母。挺对不起父母的,参加四川招生快10年了,这种机会只用过4次:一次是老家出了高分考生,另三次是组长心疼我,安排我回母校做招生宣传。
为给学校省钱,组里跟成都一家宾馆签了协议价,每年都在这里安营扎寨。我跟另一位教授合住一间元/晚的标准间(按照国家标准,每名教授在成都的住宿标准为元/晚)。说实话,自从求学生涯结束后,就再没跟别的男人合住过一间屋子。第二天醒来,互相指责对方昨晚打呼噜了,但又都不承认自己打呼噜,仿佛又回到了青涩的大学时代。
组内很多老师都是教学科研骨干,既有资深教授和青年学者,也有院系领导。到底是什么让大家自愿牺牲休息时间或从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中挤出时间,义务为考生提供咨询服务?组内一位资深的教授曾经告诉我,在四川招生就两件事:一是把最优秀的学生招进清华;二是让更多的四川学生了解清华。
叫声“兄弟”不容易
网络上讲,“两校招生微博言必称‘兄弟’,语气挑衅,江湖味道十足”。称北大招生组为兄弟,是发自内心的。招生组内部开会,我们也经常用隔壁兄弟来指代他们。虽然在每年6天的招生咨询中,我们是竞争对手,各为其主,为了各自学校的荣誉而战,但在剩下天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之间很多都是朋友,有老乡,也有校友。
事件之后,媒体采访了我们组内一名不愿具名的老师,讲得非常好:“不值得北京专业白癜风专科医院贵州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yx/6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