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息来源是新闻实践活动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匿名消息来源使新闻媒体更好完成了监测社会环境的任务,也由于对其的不当使用导致了虚假新闻出现等一系列问题,令媒体的公信力受到质疑。职业道德准则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具有非强制性、滞后性。本文认为,“波特图式”道德推理模式有助于记者正确分析自身职业行为,做出对个人、职业、社会都负责且合乎伦理的抉择,突破上述职业道德困境;并可指导媒体制定更为严谨、规范的职业道德准则,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匿名消息来源;职业道德准则;波特图式;职业道德困境
一、引言:匿名消息来源与记者的职业道德困境
年12月26日,齐鲁晚报B04版刊发了一篇深度报道:《“淡忘了小悦悦,但不要淡忘这件事”》,报道称“在小悦悦离开两个月后,小悦悦的父亲回到了广东佛山。他们一家人现分住三地,各自寻求安慰和解脱。小悦悦事件中另外一个关键人物陈贤妹则被雇主辞退,又在房东的威胁下搬离住处,原因是“他们忍受不了那么多的媒体”[1]。
当日,网易、搜狐、每经网等新闻网站均转载了此报道,文章被冠以《‘小悦悦事件’救人老太被辞退》等类似的标题。27日,《东方早报》、《成都晚报》等媒体也转载了此篇报道,而同日的《广州日报》、《京华时报》却通过采访当事人“辟谣”,称:“小悦悦事件施救者陈贤妹遭辞退”为不实报道,陈贤妹并没有被辞退,而是她自行回家没有上班。
翻看《齐鲁晚报》的原始报道,“陈贤妹被辞退”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言”,没有其他任何消息来源进行佐证,可见记者对“匿名消息来源”的不当使用造成了这篇虚假新闻的产生。近年来,“某某年十大假新闻”成了年底新闻界“工作总结”必不可少的主题之一,而且每年都不乏素材。翻看历年的“十大假新闻”,发现由于匿名消息来源的不当使用造成假新闻的事例不胜枚举。
消息来源是新闻制作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主要有三种:记者、实名消息来源、匿名消息来源。媒介社会学家因此认为,所谓新闻媒介建构真实的说法需加以修正,真正的社会意义建构者应是新闻记者与消息来源共同合作的结果。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匿名消息来源使用的动机及产生的效果是最为复杂的:某些报道的发表可能会损害当事人利益,记者或消息来源为了自身安全选择匿名,还有些消息来源因地位特殊不想公开身份选择匿名,比如《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调查性报道中出现的匿名消息来源“深喉”,一度成为“正义”的代言词。也有些记者为了使稿件顺利发表捏造消息来源,以匿名为幌子,比如“吉米事件”和中国北京电视台的“纸包子”事件。
匿名消息来源的使用不可避免,甚至是调查性报道的利器。但匿名消息来源的不当使用又给新闻事业造成损失,使其饱受诟病。该不该使用匿名消息源,如何使用,成为媒体从业者们每天都可能会面临的职业道德困境。那么应该如何度过这个困境呢?
二、已有的职业道德准则无法解决困境
年我国曾在有偿新闻成为行业“潜规则”的情况下出台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后又有修订稿等规则出台;年2月5日,《广州日报》成为国内第一家向社会各界公布《采编行为准则》的媒体,该报称此举旨在形成报社内外的监督体系以提升《广州日报》的公信力;年以来,新闻出版总署持续深入开展防治虚假新闻的专项治理,出台了《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
西方主流媒体的行业自律实践开始得更早,针对消息来源尤其是匿名消息来源的使用制定了一系列的职业道德准则,期望规范记者、编辑的专业行为,保证新闻的可信性。年,世界上最早的新闻伦理准则——《记者守则》在美国颁布,年全美报纸编辑人协会又制定了《新闻界信条》。很多新闻专业协会、媒体都有成文的伦理规约。新闻伦理规约和媒介批评的共同作用催生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这个倡导新闻与评论相分离的理念被奉为媒体机构的指导思想,而客观性原则被新闻报道领域广泛认可,并具体化成为了一些可操作的行为准则。
年亨利?沃特森曾在《路易斯维尔信使新闻报》上说:“新闻界没有道德规约或自我约束体系和自尊。它的工作或义务没有确定标准。新闻工作者只是很少的(如果有的话)智力能力,以确定自己的眼界,他在一路前进的过程中,既没有记下曾经到过的地方,也没有记下自己的发展。”在新闻事业的实践开始向专业化迈进后,亨利所说的那种事实就开始发生变化了。关于匿名消息来源的使用,往往是在受到被法庭传讯、导致虚假新闻出现影响媒体公信力等情况之后,媒体或专业协会就会适时在他们的“标准化的道德规约”条文中增加一两条或几条相关规定,这些规定所限制的或倡导的行为往往都是在上述挫折中导致失误的原因,或可能避免失误却没有实施的行为。可以说,职业道德准则是媒体“试错”过程的产物。如今美国的媒体各自都有了在内部得到普遍认同的关于匿名消息来源使用的标准,一些新闻专业协会也制定了类似规约但约束力不强,因为他们没有权利处罚。
由此可见,现有成文的标准化职业道德准则对实践的约束具有滞后性,且就事论事,不具备普适性。在随时可能出现新情况的新闻实践中,这些准则并无法帮助记者和媒体走出困境。
三、“波特图式”道德推理模式可提供解决方案
哈佛神学院的拉尔夫?波特博士设计了一种道德推理模式,美国新闻学学者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靠应用一个从“波特图式”改进而来的表(图1)[2]对诸多新闻伦理案例进行分析,认为此模式可以帮助记者清晰了解在使用匿名消息来源时面临的道德困境的本质原因。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教会记者和媒体单位通过社会伦理学的推理方法,提高理性工作的质量,在以后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加强选择的合理性。
将这个图标应用于分析本文引言提到的案例:
1.给情况下一个定义:“小悦悦事件”中,陈贤妹是唯一一个坚守了良心底线的当事人,让人们在为小悦悦惋惜的同时相信“善”的力量,她因此受到各种表彰。齐鲁晚报在《“淡忘了小悦悦,但不要淡忘这件事”》中,没有明确指出“陈贤妹被雇主辞工并被房东威胁”这一信息的来源,随后,数家媒体把这一信息改为大标题并转载报道原文。《广州日报》、《京华时报》则选择采访陈贤妹的儿子,证实“陈贤妹没有被辞退,还居住在原来的租住房内”。
2.矛盾的焦点在消息来源的选择,选择的不同缘于记者(以及他所代表媒体)价值观的不同。齐鲁晚报报道的内容集中在事件发生后社会对小悦悦家人、陈贤妹的质疑,似乎提醒受众:对当事人应该有自始至终的尊重。事实上,齐鲁晚报对消息来源的使用是有明确规定的[3],而记者还是采用了未经证实的消息,只有一个解释:他是故意为之,因为他将“通过新闻事件教育读者”的价值观凌驾于了“报道真实、客观的信息”的职业价值观之上。广州日报等还原事实的媒体记者则更推崇“提供真实信息”的职业价值观。
3.如果把齐鲁晚报的报道当成一篇议论文看待,那么这是一篇“论点正确,论据不可靠”的文章。但无论如何,齐鲁晚报记者的选择体现了他“毫无保留地尊重当事人”的原则。而广州日报等媒体的记者则依据“在事实的基础上尊重当事人”的原则。
4.很明显,通过上述分析,齐鲁晚报记者的决定是出于对当事人的同情和教育读者的目的,而广州日报等媒体的记者则是出于对媒体公信力的负责。
分析的结论是:采访可靠的消息来源,还原事实真相的广州日报等媒体记者的作法更值得肯定。齐鲁晚报记者作出错误决定的本质原因在于,他在“忠实于谁”的问题上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
媒体虽然制定了详细的规定,却仍不能令记者最自身职业的根本立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教会记者一套方法,让其能在每一次处理有关匿名消息来源问题时都能按照社会、媒体所希望的合理态度对待,才是解决记者此类职业道德困境的最有效方法,也可因此更有效提升记者队伍的职业素养,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应用到对匿名消息来源的使用的新闻实践中,波特图式可以通过下图(图2)[1]的方式为媒体建立政策或记者进行抉择提供依据。
即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决定如何处理和匿名消息来源的关系:第一,记者要通过消息来源的地位、身份或其他任何可以了解对方的信息判断其真实动机,判断消息的可信性,如有疑问,一定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求证。第二,选择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真实第一,并确保及时、客观。第三,检查自己的决定是否有普适性的社会伦理原则相冲突:如诚实、尊重他人、适度;第四,思考与匿名消息源合作后是不是符合媒体服务对象的要求;最后做出决定。
参考文献:
[1]张子森.淡忘小悦悦,但不要淡忘这件事[N].齐鲁晚报,-12-26.
[2](美)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马克?法克勒,金?B.罗特佐耳,凯西?克里顿?麦基.蔡文美等译.媒介公正—道德伦理问题真的不证自明吗?[M].北京:华夏出版社,.
[3]新华网传媒频道.《齐鲁晚报》七大措施杜绝虚假新闻[OL].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在北京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yx/6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