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厚夫妇就有些生气了
不必悲叹
人虽然都在外地打工,村的建制实际上也已不复存在,但这些背井离乡的村民,还是希望借此延长老家村庄在自己心中的存在感
新闻分析
外出打工是为了子女,家中的父母则是他们另一份牵挂王明厚夫妇虽然不是两个人的村庄,但他们家独居在一个山头,附近有些似乎装修不久的窑洞,也已被闲置
村民们认为,农村学校“教不好”,为了子女上学,他们也愿意选择到城里谋生即使没钱,自己再苦再累都值得
记者走访发现“空巢村”在当地绝非个例,50岁的已算“年轻人”
一位老人守一个山头,成了当地形象的说法
土地随便种,门口就有羊吃的苜蓿,有蓝天、白云和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更有自在的生活这些老人虽然多数已年过花甲,但他们仍成都晚报电子版阅读要在这片黄土地上耕种,为了远方的子女在城市生活得更好
坚守
10多年前,驮巷村本有100多人,现在只剩下了5人在距驮巷村不到1公里的星峁村,本有150多人,现在只剩下了20多位老人附近四五个村,只有一个村委会还在运行
61岁的李种香在家里养了60多只羊,想起在城里当搬运工的儿子,她的眼泪夺眶而出,连连重复着:“可受罪,可受罪了”她的儿子出门打工17年,孙子今年也已经17岁,儿孙们在县城开三轮车帮人搬砖子女们告诉她,在城里就是收破烂都比农村好挣钱
媒体报道驮巷村圪洞峁“仅剩两人,500多亩地随意耕种”引热议
留守
但他们的儿子似乎更要愤怒,他不明白为什么村里明明还有5个人,附近住着20多人,却被媒体说成只有他父母两人他认为:“外面说整个村里只有我爹妈了,那不成都晚报广告电话是说我不管他们吗,说我混得不好,还把爹妈留在农村”
进城
这些老人虽然驻守在村里,但有了事还是要靠在外打工的子女,“有病,各人找自家儿”老人们生点小病都是自己扛着,怕给子女添负担只有实在扛不住了,才会给子女打电话,子女们再回村接老人去看病“多数是扛着,有的等扛不住去了医院,已经晚了”,一位村民痛心地说
一位村民说,带着小孩在县城、市里上学,由于没有户籍,每年每个孩子的各种开销在万元左右,有些家庭承受不了,便选择镇上的学校,上学几乎不需要自己花钱,生活费也可以节省很多
周耿涛的子女就在县城打工,每个月会回一趟家,给老人送点粮食和菜
高生花也为了给儿子争这口气,嘴里不停地嘟噜:“我们不要谁管,我们有自己的儿成都晚报电子版在线子管就行了我们也不要钱,你们都走”
离镇上8公里左右的一所小学,现在几乎已经闲置一位曾在该校任教的老师说,10几年前,还有好几百学生,可现在15个老师只有10几个学生,几乎是一对一教学即使这样,老师们也只教到小学三年级,以后要到镇里的小学
这样的空巢村绝非个例距离赵石畔镇100多公里的横山县武镇镇高崖窑村是一个曾有着1000多人的大村,而今年最近的一次聚会,加上从县城、市里赶回去的离乡者,也仅仅有120多人
男人们在外打工,女人们则选择租住在镇上,每天骑着摩托车接送小孩小镇私房的房租也不断攀升
李种香不去城里,并不是自己不愿意去,而是她还要留在农村照顾80多岁的母亲上有老,下有小,也成了农村留守村民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留守的老人说,在农村,他成都晚报电话们自给自足,可以几个月不花1块钱,而在城里,“每个月交水费都要好几块钱”
5个人的村庄,某种意义上说,没什么好悲叹的对于那些曾经世代生活于这里的村民而言,他们可以走出大山,可以不再人身依附于某种经济关系,可以去寻找新的生活,仍是可以显示出一个时代的辽阔与自由的地方所谓辽阔,不只是大山之外的世界,更是多了一种选择的可能;所谓自由,不只是脱离了旧有的生存方式,而是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以及某种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如果我们都曾经深谙“广阔天地”的艰辛与困苦,那我们应当理解这一切,并真诚地祝福他们
“死也要死在自己家”,怕离开农村后,家里没人,房子垮了,到时再想回家连家都没了
36岁的高翔对于远离故乡很是无奈他说,他们离成都晚报电子版在线镇上唯一的幼儿园有5公里约10年前,眼看小孩到了上学幼儿园的年龄,而那么小的孩子每天要在山里步行,父母实在不忍心,高翔一家选择了到县城打工
成都商报记者在当地采访时,正好赶上约一周一次的集市,镇上的集市,大部分也都是老年人老人们把种的土豆、玉米、养的羊运到集市上,再换回大米、白面和生活费用
当地虽然有广阔的土地,但由于缺水,都不算肥沃,一般的地只能种土豆,稍好一点的地也只能种玉米而出门打工有时半年都能挣三四万,在经济的刺激下,村庄的人们开始了第一波外出打工潮人少地多,土地贫瘠,劳动力匮乏,这都导致很多土地荒芜,留下的人可以在土地上恣意耕种
镇上拥有全镇唯一幼儿园、小学、中学,这样的“学校经济”也让原本并不成都晚报官网繁华的小镇,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赵石畔镇驮巷村圪洞峁,王明厚、高生花夫妇成了这片陕北偏僻的黄土地上的名人有媒体报道,他们是村里仅剩的两人,500多亩地随意耕种一时引起全国热议据成都商报记者调查, 这样的空巢村绝非个例距离赵石畔镇100多公里的横山县武镇镇高崖窑村是一个曾有着1000多人的大村,而今年最近的一次聚会,加上从县城、市里赶回去的离乡者,也仅仅有120多人
王明厚夫妇并不明白外界的喧嚣,只是儿子一直告诉他们,“报道出去后,很丢人,别人说儿子不管我们”
外出
高翔的5个兄弟姐妹都已离开农村在城里打工,他家所在的小队,户籍人口有100多人,而现在只有一人还留在农村种地
据他们所理解,最开始来的两三家媒体都告诉他们,成都晚报广告接受采访了就会有人来慰问,给他们送钱于是,他们就每天在家等待,等了一个星期,也未见“好处”上门,等来的只是一拨又一拨的记者
据新华每日电讯
他们所在的村其实还有5人长期居住,附近一两公里,也住着20多人但这也仅有原来人口的十分之一,留下的多是年龄大的老者,50岁的已经算“年轻人”了,房屋空置、土地荒废,确是不争的事实
10多年前,农村的教育资源逐渐集中到乡镇,高翔再也见不到自己小时读书的学校,他的儿子也没法像他一样在农村就近上学在第一波外出打工挣钱的热潮过后,像高翔这样的留下者,不得不为了子女上学,也做出外出打工的决定
成都商报首席记者 王毅 陕西横山县报道
他们家住在典型的陕北窑洞里,养了一头驴、五六只羊、20多只鸡,成都晚报联系电话还在附近种了几十亩地,每年有三四万元的收入农闲时,王明厚会骑着家里的摩托车到集市上转转
向往新生的人们远走四方,不愿离去的人们守住故乡
子女也接周耿涛去过县城,周耿涛说,他不想去在县城的楼房里,周耿涛的妻子常常嚎啕大哭,他喜欢一出门就有蓝天白云和黄土地,县城的生活老人认为像在“坐牢”虽然在子女家吃得好、生活好,可周耿涛夫妇还是不习惯,周耿涛说,在城市有了鼻涕都不知道朝哪甩,他们认为农村自在,坚持回了老家
在他们的眼中,子女在外面混得好,是他们在村里地位的根本
几年前,李种香的丈夫出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都靠她一人劳作,从早到晚,种地、喂鸡、放羊,几乎没有闲暇时光好在她83岁的母亲每年还有4000多元的低成都晚报广告部保,可以分担一些经济负担
此后,再见到记者上门,王明厚夫妇甚至有些恼怒,会不由分说地讲:“你们记者都是骗人的,你们来我家有自己的利”王明厚认为,记者在他家采访拍摄,他要配合摆姿势忙一天,最后白忙活,一点好处都没有
最近,王明厚夫妇一直在等待
他不愿再等待记者们画出的饼,而是提出,一定要先给钱再接受采访,要价200元
王明厚的儿子也曾把他们接到县城,可老人总是流泪,他们不愿意在城里呆
在星峁村,77岁的周耿涛头上缠着白毛巾,典型的陕北农民的打扮他不仅下地干活,还能一下扛起几十斤的牧草老人说,他习惯了这样辛勤劳作的生活
好在由于当地煤炭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村民们多在榆林市和附近的鄂尔多斯市打工,离家并不算远
济南白癜风医院在哪里杭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