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印象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沙河生平“我这一生,不但偶然,根本就非常可悲”“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流沙河之名,其“流沙”二字便是取自《尚书·禹贡》中的此句。之所以又添一“河”,是因为“流沙”与40年代一位前辈诗人撞名,遂增一“河”字以作区分。沙河先生原名余勋坦。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今青白江城厢镇)。自幼习古文、文言文,有非常深厚的国文基底。年,考入当时四大名校之一的省立成都中学(今成都二中),于此间海量接触文学作品,并且开始在进步报刊上发表诗文。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农化系。几个月后,新中国成立,他便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先后历任《川西农民报》编辑记者、四川文联创作员、《星星》诗刊编辑。年,因《草木篇》诗案被毛主席亲自点名,“假百花齐放之名,行死鼠乱抛之实”,自此开启22年的右派生涯,连续接受多种劳动改造,白天修路锯木,夜晚遭致批斗。在此期间,他被抄家12次,所幸未有提笔,拿先生自己的话说,“所幸啊,我得以苟且性命于乱世”。除此之外,先生唯一做出的努力,便是记忆。在接受《南都周刊》的专访时,先生道,“我在心里作了九首,但绝对不敢拿笔记下来,就在心里反复念反复念,一直到文革结束,才把念得滚瓜烂熟的九首记了下来。后来收在我80年代出的《流沙河诗选》里,叫《故园九咏》。”

年,沙河先生作为最后一批摘帽子的右派,终得平反。后来在谈到老舍与傅雷的自戕时,他说,“我们这一代,都积极地参加批评、自我批评,习惯了骂自己,侮辱自己,因此更容易逆来顺受,更容易苟活。所以我这一生,不但偶然,根本就非常可悲。”

80年代,“复出”的先生开始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审慎重新提笔,沉心写作。先后出版了《锯齿啮痕录》、《独唱》、《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随笔》、《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庄子现代版》、《Y先生语录》等著作。其中,所编《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掀起狂潮,沙河先生也成为了将台湾诗歌介绍至大陆的第一人。近些年来,沙河先生将心思逐渐渗入研究与考证之中,著有《文字侦探》,《白鱼解字》(原名《流沙河认字》),并且为《成都晚报》撰写《字看人生》专栏。如今,先生虽已搁置行诗之笔,但在训诂与说文解字上,他仍然奋笔疾书,笔耕不辍。△△△老成都·芙蓉秋梦“我有幸生于斯,读于斯,笑于斯,哭于斯,劳役于斯,老于斯”在沙河先生的煮字生涯中,写作似乎充斥着一种迷人的仪式感,是一种熬至滴水成珠的细微过程。平日里,他从来坚持白纸黑字的方式作文,坚持小黑板上手写的方式讲学,与代表现代科技的电脑、幻灯片保持一定的距离。与新媒体世界、社交时代几乎绝缘的沙河先生一向低调生活,勤恳煮字。但是此次,他的名字在一瞬之间突然弥漫互联网世界,是因为总理在夜访宽窄巷子时,于古色古香的见山书局购入了先生这本名如诗画的《老成都·芙蓉秋梦》。“芙蓉秋梦”典出后蜀孟昶遍植于成都的芙蓉。沙河先生在书中写,“还有一点,孟昶可能也未想过。此花一日三变,晨白午红夕紫,朝开暮落,荣华短暂,令人伤感。这或许不是花,是秋天的一场凄凉梦吧?”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淡淡的物哀之美。此书以文化角度细说老成都,从成都人的抗战艰辛,说到民国学子的求学情景,从老庭院、旧城墙、千年宗庙推及蓉城的点点滴滴,笔墨间满溢的是浓厚的情怀。作为一个生于斯,读于斯,笑于斯,哭于斯,劳役于斯,老于斯的老成都人,沙河先生在成都生活了七八十载。年少时,亲历它遭遇军阀战火,日寇炮弹;也随学堂累石头筑机场,见证抗日胜利后的举城狂欢。那些他熟悉的街巷庭院、各式店铺行当,与他几十年熟读熟知的老城历史典故完美交融,编织起了一个独特别致、富于个人记忆的老成都。《老成都·芙蓉秋梦》写于年,初版出版于年。十多年来,这本书已然有了多个版本。此次总理挑选的这一版本,是于年由楚尘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再版的版本,其中配了许多精美的老成都历史照片。沙河先生说,虽然这些照片不是挑选自他之手,但却深得他心。谈及缘起,《老成都·芙蓉秋梦》是《老城市丛书》中的系列其一。九十年代初期,江苏美术出版社意欲推出一套涵盖全国老城市的丛书,包括老北京、老天津、老上海、老西安、老成都等等。在这样的因由下,沙河先生作为资深的“成都文化人”,便承接了老成都部分的写作。起初,先生打算“以小见大”,只写“个人的老成都”,写自己的经历,父母、外公外婆与成都的关系。后来,先生以“不够”来自我推翻,认为老成都还可以更老。于是,他便“由古及今”,回溯了前蜀后蜀以及明代末年的成都。先生说,“我毕竟读了很多书,有关前蜀后蜀的老成都,有关张献忠时期的老成都,这些我都用不着再去找材料,都记在心中了。只需要把这些写进去。这样一写,于是这本书就略微有了一点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任何一个成都人都可以写一本自己的老成都,写自己经历过的老成都,更感到亲切。这样的一本书,既是个人脚迹的回顾,又是老城市的写照,载文载史,立足两船,亦颇好玩。提高来说,爱一个老城市也就是爱父母之邦,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扩大来说,亦即爱自己的祖国,爱祖国必始于爱桑梓。”描写一座城市的文化地图,如若尺度失当,很容易落入“旅游指南式地方志”之窠臼,虽然巨细,却是索然。然而所幸沙河先生手持生花妙笔,拿捏得当,以四分之三的篇幅书写具备个人记忆的成都,以剩下四分之一的篇幅描述成都的城市记忆。一己眼见耳闻的直接材料与旧书古籍中拾掇的间接材料交相辉映,相映成趣,一座编织着芙蓉秋梦的老成都便就生生地在纸卷中流淌开来。“我爱成都,爱成都的历史”,沙河先生对成都这片土地怀揣了不可言说的温热与爱,这份感情是超越一切时态的。有人曾问他,作为将台湾诗歌介绍至大陆的第一人,是否身体力行去过台湾,先生回答,他没有去过台湾,却很了解台湾。“我没去过台北故宫,但是里面有什么藏品、有些藏品在哪里……我可能都很清楚。我没有什么遗憾了,不一定要去过那些地方,我在书桌前,拥有的也很多了。你看我墙上挂的这幅字:知还。《归去来兮》里,鸟倦飞而知还。人要知道自己的来路,知道自己的底线。”诚然,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是沙河老师对自己宿命的一份安然,也是他对脚下所在土地的一份深沉之爱。◤赠书◢沙河老师亲笔签名《老成都·芙蓉秋梦》▽征集你的成都印象参与方式▽转发分享此文并写上你对成都的印象至朋友圈一个故事、一段文字、一份记忆皆可并截图发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yx/112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