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的理工往事,在砚湖水波的微漾,桐荫青黄的转接中渐渐隐于回忆。岁月风化了历史,但我们又怎能轻易忘却那些故事?那些无怨无悔、焚膏继晷的一批批理工“开路人”,那些栉风沐雨、甘于奉献的一代代学科“探索者”,他们发光发热,给后来者缔造光明。那个时代,关于理工,关于他们,我们应当铭记。本期的《理工往事》,我们记录一位对沉积地质学付诸于万般深爱的长者的昔日故事,聆听理工“四大金刚”之一的曾允孚老先生,对往事的最后一次切身回忆。人物名片:曾允孚,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学教授、博士导师。年四川省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年创建“沉积地质研究所”,并任该所首届所长。曾主持或参加国家、部省、基金项目六项,获得多种国家级奖项。于年5月26日因病逝世,享年86岁。“沉积”一生年5月15日下午,我们如约来到曾允孚老师家进行采访。一进屋,映入眼帘的就是他那汗牛充栋的藏书,充盈着历史的味道。“请坐,请坐,随便坐,真是麻烦你们了。”一位清瘦的老者,微笑地站起来给我们拉椅子,待我们全部入了坐,他才拉开身边的椅子,拄着那根实木拐杖缓缓地坐下。虽然已经八十六岁高龄,但身着蓝白相间的格子衬衫的他依然神采奕奕。没错,他就是理工“四大金刚”之一的曾允孚老师,是研究沉积学科的元老级人物。他慈祥的眉目是那么的熟悉,仿佛让我们回到了坐在爷爷身旁听故事的时光。一听我们是成都理工大学校报记者,他便马上拿起手头的《参考消息》和《成都晚报》,骄傲地告诉我们,读报已经成为他每天必做的事情,每一次阅读,必不可少的便是摘录其中好的句子,这件事一直坚持了好多年,我们对曾允孚老师的专访就在这温馨的环境下拉开了序幕。挚爱“沉积”深似海曾允孚老师可真是爱极了他的专业。沉积学,一个旁人看起来枯燥无味的地质类学科,曾允孚老师对它却是情有独钟。一朝爱上了沉积学,便为之努力奋斗,鞠躬尽瘁,一研究就是五十年。曾允孚老师是理工沉积学学科的创建者,在筹建学科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但他认为“只有不断克服困难,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才会成功”。从事沉积学专业的研究,野外考察必不可少,而在那个年代,没有计算机,没有卫星导航系统,安全措施也没有今天那么到位。曾老师带着学生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曾老师教导他的学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凡事亲力亲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通过他和学生的实地考察研究,终于编出《岩相古地理基础及工作方法》、《沉积岩石学》作为教材出版。不仅如此,他还编写了《南岭地区泥盆系层控矿床》、《华南右江盆地沉积构造演化》、《中国南方泥盆纪岩相古地理与成矿作用》等专著,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5部,译著1部,教材2部。曾老师说:“现在有了计算机,很多资料在网上都能查到,这固然是好的事情,但是这样也会使同学们失去动手实践能力,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说到这时曾老师提高了声调:“计算机只是工具,而规律和本质的总结都应实地考察,科研的过程不能浮夸,不能作假,更不能抄袭。书本和电脑上的资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结果,只能作为一种指导。”他鼓励学生去野外进行实践,并积极创新,就这样,他亲手培养出20个博士,22个硕士,分布在各地,为地质研究做出卓越的贡献。相伴“沉积学”大半辈子,他将满怀的热爱都付诸于这个让他心心念念的学科研究中。于名利前淡泊,于奉献后不懈,曾老师的的科研成果就像一粒粒小砂岩,经历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沧桑,风化、侵蚀、堆积在一起,凝结成一股力量,推动着理工沉积学的发展。做一束光,将前路照亮由于沉积学一半的课程都需要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实地考察,所以曾允孚老师经常大江南北地跑。在有些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的问题上,曾老师说“不感兴趣没关系,我就带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出来”。他最喜欢的是和学生一起外出的日子,教书育人上,他用16字概之:“以智传人,以情系人、以德感人、以身教人”曾老师秉承着当老师最重要的就是以情待人,只有这样,师生在一起才能敞开心扉,讨论学术,增进学业。曾老师见证了从黑板到幻灯片,从一本本查书到网络搜索的变迁。说到给现在学生的建议,他提出了朴实和创新两点。现在的环境让学生快速记忆但容易快速忘记,学术论文则存在缺乏创新,缺乏实践的问题。他一再强调“做学问一定不能虚,别人的东西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化作自身的力量。在坚固的基础上,深入去挖掘其中的规律,实事求是才能得出系统的结论”教学生涯里,曾允孚老师一直这样严谨地要求自己。国家大事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视野。在沉积地质研究院,你经常都可以看到一个老人颤颤巍巍的身影,空闲时,曾老师喜欢去曾经教学的学院走走,做评审、听讲座、作指导都会给他无尽的价值感。端坐在书桌旁,他最多的动作就是拿笔记,虽然已退休十多年,读书看报记笔记的习惯一如既往。他说:“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好的思想”,赋闲在家的乐趣就是养生,不仅记读书笔记,他还自己写打油诗。“相濡与沫六十载,恩爱牵手千秋传”,这是他写给自己夫人的诗;“意志坚如钢铁,心胸宽若大海;老翁不倒众叹,寿长快乐堪慰”,这是他在岁月面前的乐观心境。曾老师不仅是学术上的金刚,更是生活的牛人。他不仅成就了一批批国家栋梁,自己的孩子也各个出类拔萃。沙发上方的博士照贴满了墙壁。他同样为自己的儿女感到欣慰。他期待地告诉我们:“希望理工的莘莘学子会越走越远,热爱我们的国家。肩负起国家使命,为实现百年目标而努力。”一辈子的科学研究,在他的脸上刻下了岁月痕迹,把一个活力四射的青年变成眼前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但他对于当初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选择了沉积学,便实事求是在这条道路上脚踏实地,义无反顾奉献一生。岁月不饶人,虽然身体的状态不能让他继续坚守岗位,但是他的光芒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也许有一天,人们不再记得这位“沉积”一生的老人,然而他在理工,在沉积学所做出的贡献却不可磨灭。记者手记:年5月26日,曾允孚老师逝世了,知道这个消息时,我震惊地良久不知说什么是好。前些日子见面时(记者采访时曾老师还健在),他还身体硬朗,他还能每天读书,做笔记,研究他的沉积学。那么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怎就如此突然,长辞于世……第一次与曾老师接触是在5月14日那天下午2点,我拨通了曾老师的电话,心里却十分紧张,要知道,我们采访的是号称理工“四大金刚”之一人物,原以为他会威严无比,没想到,我刚提出采访的请求,他就爽快地答应了。听着他爽朗的声音,我心里那根紧绷的弦终于放松了,采访比想象中融洽得多。谈及专业学科,他的神采奕奕,他的兴趣盎然,让我们感到这位老科学家在自己毕生所追求的东西上是爱得如此深沉。抛开采访提纲上的那些问题,他还兴致勃勃地给我们他的养生法,让我们欣赏他的诗作。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两个小时的采访不知不觉结束。我们起身告辞向他道感谢,曾老师嘴里一直重复着一句话:“这没什么的,我做这些都不算什么的。”转身离开时,我们跟他说,写好稿子先拿给他看,他微笑应答。没想到,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沉积学,鞠躬尽瘁,没想到离开的时候竟是如此的悄无声息。采访时的情景不时浮现在我眼前,依稀记得,他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八种疾病缠身,坚强克服七种;老翁不倒众叹,寿长快乐堪慰”。坚强如他,乐观如他。可生命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坚强。生与死只在一线之间,有时候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再见”可能真的就“再见”了。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存在,却没有想到这只是短暂而不是永久。
曾老师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但我却再也没有机会将这份刊登着他文章的报纸亲自送达他手中,再也不会在清晨的校园遇见晨练的他。他与这个世界长辞,毕生的奉献化为闪光的精神,在我们心中长存……
(曹笑然樊颖颖/文)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报
新媒体工作室雪苓/编辑
克白灵苏孜阿甫片价格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ys/7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