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传播胜过事实传播从ldquo硫酸

北京白癜风防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40323/4359087.html

来源丨全媒派(ID:quanmeipai)

作者丨腾讯传媒

上月底,有网友在社交网络爆料称,广东某高校课堂上,一男生用化学试剂浇到两名女生头上,导致女生受伤。这一事件随即引爆网络,尤其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讨论,其中,话题词#硫酸男孩#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截至上周,该话题已累积9.5万讨论、6.3亿阅读。

有网友对“硫酸男孩”这一名词的出现表示不解:男孩,在现在的网络语境里,是一个指代“纯真、美好”等含义的词(如此前丁真被称为“甜野男孩”),那么,用“男孩”来形容向同学泼硫酸的犯罪嫌疑人,是否会造成误读?

本期全媒派以“硫酸男孩”事件为主要案例,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当下网络话题热词的传播链条以及从中引发的新思考。

一、“硫酸男孩”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引发争议?

二、互联网时代,“硫酸男孩”等系列新闻话题热词的出现,体现出何种信息传播逻辑?

三、“一切皆可热词化”的深层隐患是什么?

被叙事美化的“硫酸男孩”

为什么网友会产生火热的讨论?暂且排除极端性别观念支持者,首先需要思考一个词——“加害者隐身”。对于“硫酸男孩”这个词组,从一开始就有人表现出警惕,例如,有网友呼吁“从#硫酸男孩#开始,不要让加害者隐身,不要用受害者当主语……”

这一概念来自于语言学家朱莉亚·佩内洛普。她提出,在犯罪类新闻的报道中,媒体多以受害者为主体的角度进行叙述,这就使得另一主体——加害方被人为弱化,由此造成受众接收信息的失衡。

“一个很简单的英语句子‘约翰打了玛丽’,如果用被动语气就变成了‘玛丽被约翰打’。从主动到被动的转变把我们的注意力从打人者约翰身上转移到了玛丽身上,这个时候再省略约翰,就变成了‘玛丽被打’。”[]

对媒体报道中“加害者隐身”的争议并非新生现象,早在年,国外的推特上就有网友发起名为“NametheAgent”的运动,反对媒体报道中对女性的暴力,其中就提到,“对施事者(即加害者),尤其是男性施事者的弱化,这相当于否认男性对暴力的责任。”呼吁媒体避免在相关报道中使用被动句式,转而使用以施害者为第一人称的主动语态。[2]

回看国内新闻,从女顾客遭熟人下药、温州女企业家被男友拳击身亡到南京失联女大学生被埋尸……犯罪类新闻的标题为什么多是被字句?这与媒体与平台的新闻话语习惯有关。

第一,从传播语言学视角,除去凸显焦点,被字句能够向受众传递一种不幸遭遇:“是施事者对受事者(即受害者)施加不可抗拒的行为,导致后者受损,遭遇了不如意的变化。”而这种不如意的变化能够让读者产生“移情”效应,更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ys/12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