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痣出现白斑需要治疗吗 http://www.bdfyy999.com/bdf/zhuanjiadayi/changjianwenda/33298.html
张叉
张叉(—),男,四川盐亭人,曾任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文研究所第二任所长,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专家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四川师范大学第八届学位委员会外国语学院分学位委员会主席,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外语课程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四川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大学英语二三级考试委员会委员,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省比较文学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专业与教育专业(英语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核心组成员,成都翻译协会乡土文学翻译专委会主任,中国西部地区外语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成都市武侯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国际英文学术期刊《美中外国语》(US-ChinaForeignLanguage)和《中美英语教学》(Sino-USEnglishTeaching)审稿专家,中国知网收录学术集刊《外国语文论丛》主编,《基础教育文科学刊》主编。在《明清小说研究》、《东方丛刊》、《中外文化与文论》、《当代文坛》、《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外国语文》、《外国语文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外语教学》、《文学评论》(香港)、《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杜甫研究学刊》、《探索与批评》(InquiryandCriticism)、《华文文学评论》、《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ComparativeLiterature:EastandWest)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ComparativeLiteratureandWorldLiterature)等国内外中英文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1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合译),主编学术著作2部、学术集刊8部,参编学术著作1部,主编教材1部,副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在《青年作家》、《剑南文学》、《四川省情》、《读城》、《四川诗歌》、《星星诗词》、《草堂》(诗刊)、《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四川经济日报》、《绵阳日报》、《四川大学报》与《四川师大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中国古体诗、近体诗与词65首,现代诗2首,散文24篇。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比较文化、比较文学研究。苏芭·查克拉沃蒂·达斯古普塔苏芭·查克拉沃蒂·达斯古普塔(SubhaChakrabortyDasgupta,—),女,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人,印度贾达夫普尔大学(JadavpurUniversity)比较文学系原教授,德里大学(UniversityofDelhi)现代印度语言与文学研究系、东京外国语大学(Tokyo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访问教授,《贾达夫普尔比较文学学报》(JadavpurJournalofComparativeLiterature)前编辑,印度比较文学学会前秘书长,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翻译与口头文学研究。
编者按:本文是年四川省社科规划基地四川省比较文学研究基地项目“比较文学中外名人访谈录”(项目编号SC16E)阶段性研究成果,是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叉对印度贾达夫普尔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苏芭·查克拉沃蒂·达斯古普塔所作的比较文学专题访谈录的主要内容。张叉对苏芭·查克拉沃蒂·达斯古普塔所作的专题访谈文章《比较文学的东方视野——苏芭·查克拉沃蒂·达斯古普塔教授访谈录》(“PerspectivesfromtheEastinComparativeLiterature:AnInterviewwithProfessorSubhaChakrabortyDasgupta”)由“印度的比较文学”(“ComparativeLiteratureinIndia”)、“印度比较文学语境下的中国研究”(“ChineseStudiesintheContextofIndianComparativeLiterature”)、“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印合作”(“Sino-IndianCooperationinComparativeLiteratureStudies”)、“比较文学语境下的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intheContextofComparativeLiterature”)、“比较文学面临的挑战”(“ChallengesofComparativeLiterature”)、“印度比较文学的应对策略”(“CopingStrategiesofIndianComparativeLiterature”)、“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ChineseSchoolofComparativeLiterature”)与“构建和谐世界的比较文学”(“ComparativeLiteraturetoBuildaHarmoniousWorld”)八个部分组成,这里刊发的是第一、二、三、五、六、七与八部分,第四部分已另行刊发,详见:张叉、苏芭·查克拉沃蒂·达斯古普塔,《比较文学语境下的世界文学——苏芭·查克拉沃蒂·达斯古普塔教授访谈录》,《外国语文论丛》第8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第87-91页。
比较文学的东方视野
——苏芭·查克拉沃蒂·达斯古普塔教授访谈录
张叉苏芭·查克拉沃蒂·达斯古普塔
摘要:访谈回顾了印度的比较文学,勾勒了印度比较文学语境下的中国研究,介绍了比较文学的中印合作,分析了比较文学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苏珊·巴斯奈特否认比较文学学科,加亚特里·查克拉瓦蒂·斯皮瓦克宣布比较文学学科死亡,列举了印度比较文学的应对策略,包括促进印度诸语文学,传播印度诸语翻译,举办文学研讨班和会议,颁发年度奖表彰印度诸语所取得的成绩,使用印度诸语独立出版文学杂志,点评了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问题,进而探讨了比较文学构建和谐世界的途径,包括在民族和文化之间建立关系,开启对话的空间,促进文化的更大理解,推动创新进程为未来带来新的和谐和愿景。
关键词:比较文学;东方视野;构建和谐世界
一、印度的比较文学
张叉:您于年在贾达夫普尔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著作《印度文学研究:文类学》(LiteraryStudiesinIndia:Genology)。请同我们分享一下您在文类学方面的主要创见好吗?
苏芭·查克拉沃蒂·达斯古普塔(以下简称达斯古普塔):我这部作品是一卷编著(aneditedvolume)。这是初步的努力,目的是找出印度同西方在文类学观点方面诸多细微的差别与巨大的相似。比如,以亚里士多德为例,模仿艺术(artsofimitation)的三种区分因素是模仿的模式(mode)、对象(object)和手段(means)。对于印度美学家来说,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艺术不一样的是,由语言和意义的统一体构成的诗歌(kavya)或文本,可以参照视觉或听觉的东西,参照使用的语言即梵文、普拉克里特(Prakrit)或阿帕拉姆萨(Apabhramsa),参照对生活和世界的理想或现实的态度,参照普通的修辞手段来进行分类。显而易见,在口头文本中,是构成交际事件、观众种类、背景、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关系、功能等的系统维度(systemicdimensions)造就了这一文类。像证言(thetestimonio)这样的个人文类也得到了分析,并以证言为例,发现在斗争的语境之下,证言书写(testimonialwriting)超越了个人自身,并在其中注入了集体意识。由于这是一卷编著,所以里面有几篇文章的创见是各不相同的。
张叉:我们知道,早在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创建之前,在印度文学中就已经出现了一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ys/10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