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少龙我在成都晚报写劼人

我在《成都晚报》写劼人

作者▏蒋少龙

劼人是谁?就是那个写小说《死水微澜》的大作家李劼人,他常用的笔名就是劼人。

当年的《成都晚报》曾经刊登了笔者写他的一篇短文。

成都人熟知的《成都晚报》已经休刊近半年了,休刊的原因说是转型升级,全力运营“成都发布”和《成都晚报》新媒体。所谓新媒体,其实就是互联网。可见社会在发展,受互联网的冲击,纸质媒体越来越少有人问津,甚至危及自身生存了。

笔者也曾为媒体人,对这种状况自然了如指掌。但我们这一代人对报纸情有独钟,至今看得最多的仍然还是纸质媒体,包括图书、杂志,等等。

说起《成都晚报》,笔者与其还是有缘的。

笔者在《成都晚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李劼人与嘉乐纸厂”(署名邵龙)。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笔者是学经济的,对经济史饶有兴趣。无意之中接触到李劼人兴办实业的资料,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投递给《成都晚报》副刊部,没想到几天之后“锦水”副刊就登出来了(见年4月25日《成都晚报》)。

李劼人是我们成都人,是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和实业家。他曾经担任过《川报》总编辑,建国后任成都市副市长。

李劼人一个文化人,怎么又是实业家并搞起纸厂来了呢?这是因为,一方面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深受当时“实业救国论”的影响,希冀实业报国。另一方面,当时四川军阀割据,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尚无机器造纸,所用手工造纸质地粗劣。

故李劼人从法国回到成都,写完长篇历史小说《死水微澜》后,为了解决办报所用的纸张问题,决定承头集资兴办嘉乐纸厂(今乐山造纸厂前身)。

当时李劼人任教成都大学(与现在的成都大学无关)。一介书生,无权无势,要筹集办厂所需的大笔资金谈何容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终于说动了乐山一位兴办蚕丝业成功的陈宛溪老先生,由陈投资一万大洋并约股两万大洋。李劼人与几位朋友又东奔西走筹集了一万大洋,才解决了办厂资金这一重大问题。他约请在法国格勒诺布尔造纸专门学校毕业的老同学王怀仲先生任厂长,厂址选定在乐山。这样,一个实验性的小厂——嘉乐纸厂便在年开始创办起来。

嘉乐纸厂最初生产的机器纸质量不高,但该厂造纸所用原料多系稻草,成本较低,与国外进口的“洋纸”比较起来,价格要便宜一半。那时的报纸都是私人办的,降低办报成本是要务,所以一些报社也乐于购买。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纸厂资金枯竭,难以应付周转。李劼人把他近几年来教书卖文的收入,除维持一家人基本生活外,全部投入纸厂生产,但仍然入不敷出。到年,李劼人为军阀所迫,愤而辞去成都大学职务,连生活费用都成了问题,更无法兼顾纸厂生产,而陈宛溪老先生又不幸去世。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在这重重打击之下,才开业几年的嘉乐纸厂不得不关门歇业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社会上急需机器纸,李劼人“实业救国”兴办纸厂的热情再度燃起。重新组阁的纸厂董事会任命李劼人为董事长兼总经理,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抗战活动和纸厂经营上面。但是在抗战后方,中国的民族工业同样外受资本主义国家的掠夺,内遭新旧军阀的横征暴敛,普遍不景气。作为民族工业的嘉乐纸厂,日子也并不好过,经常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抗战胜利以后,美援物资大量倾销中国,许多工厂纷纷倒闭。李劼人为了纸厂的生存,疲于奔命。嘉乐纸厂也与国内千千万万的企业一样,濒临绝境,直到年四川解放以后才重获生机。

《李劼人与嘉乐纸厂》写于年,虽然只是一篇短文,但应该是国内较早介绍李劼人“实业救国”的文章。在李劼人的一生当中,兴办实业不过是他的“兼职”,他的主要贡献还是在文学和翻译方面。

原创与情怀

一个有趣的灵魂在等你

投稿邮箱

psxt99

qq.







































看白癜风不请假
甘露聚糖肽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ys/10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