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散文杨柏书有你足以慰风尘

四川省散文学会主办

《四川散文》联合办刊和指定选稿平台

有你足以慰风尘

●杨柏书(四川)

在夜静更深的时候,总有一缕浅浅的惆怅袭来,慢慢的过滤,咀嚼。他离我那样的远,已尘封在记忆里。他又离我那样的近,仿佛是在昨天。挥之不去的记忆,历久弥香的过往,只想对你说:想你了,我的桥哥。

那是在一个充满无限憧憬的春天里,一次褪变的工作转换,虽然没有破茧而出,转身化为彩蝶,却带着温暖的欣喜,邂逅了毕生亦师亦长、亦兄亦友的桥哥。

桥哥,只要稍微熟悉他的人都这样称呼。这种称谓,既显得亲切,还觉得随和接地气。我也偶尔这样称呼他。因为场合转变,不得不注重这种礼仪感。

桥哥叫刘大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经过群众推荐,组织考察,层层答辩,脱颖而出,成为长宁县第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竞选上岗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可谓名噪一时。他还有一个响当当的笔名叫刘火。这个笔名刘火,可比他那个宣传部长刘大桥还响亮,彼时的他,已挤进了西南云、贵、川三省小有名气的文学批评和随笔的“青年评论家"之一。况且,桥哥高风亮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君子之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师品,怎不使人膜拜和钦佩?我有幸在桥哥麾下鞍前马后,与之为伍,敬职司责,无怨无悔。除了缘,就是一种福。与人投缘,是偶遇也好,还是必然也罢,但终归应验那句古语,“道不同而不相为谋。”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在一起相互和衷共事。

曾记得,我“进机关”考进县委宣传部报到那天,你真诚而平和地对我说,意识形态部门,清苦将渗入你的机体,服务将伴你前行。从此,我谨记于心,并“克己复礼",加以自律警醒。

不得不说,从一个福利比较富庶的单位刹那间转到一个“清水衙门”单位,心里还是有那么一点迭宕起伏,一时半会难以适应。想想也正常,看我的桥哥,位居次七品,一样忍受贫寒清苦,坚守人格秉性,怀揣知识分子做学问人的信仰,把公仆意识化为抱负和行动。物欲似尘,无欲则刚。硬是把务虚的寻常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弄得风生水起,气象万千。

你开设的每月一次形势报告会,开创了思想教育的先河。你突破党委中心组学习的模式,带着问题,走出去,请进来,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你联系实际,带头调研,优质调研报告层出不穷。你搭建载体,修缮了广播电视台,创办了长宁县第一张标准报刊《竹海报》……

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委副书记,到撤地设市竞选为宜宾市首任市旅游局局长,再辗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市委讲师团团长。清苦、清廉一直眷顾于你,伴随着你。你泰然处之,从容不迫,淡泊名利的清高气节,如此令人折服。但我不得不替你感叹和惋惜,仕途谋生路径虽然称职,却耽误了一位真正的文化旅者做学问。仅此而已。

清苦劳顿的另一面,蕴含着青年知识份子孜孜以求的态度和上下求索的思想火花。桥哥,你而立之年刚过,在那个被称为我国文艺复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岁月里,你如鱼得水,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吸吮着我国的优秀文化精髓和世界优良的哲学、美学思想。博览中西,精读典籍。《汉书》《楚辞》《杜诗镜铨》,曹学芹《红楼梦》,鲁迅《随笔杂谈》,钱钟书《管锥编》,《牛津字典》《英汉词典》等等等等。

在当下,人们或者是学者偶然发现《楚辞》既有美的魅力,还具有给小孩冠名实用性时,可桥哥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已经对《楚辞》认真研析了。时隔近三十年,我还记忆犹新,因无钱出版研析《楚辞》里《九歌》解析,只好在打印复印简装成册。这就是桥哥生平第一本成册书稿。

曾经“红学”是一个时代文学的前卫符号,“红学”专家红遍大江南北。不过,桥哥独辟蹊径,以一个读者的姿态,写出了《秦钟非情种》《可卿姐弟死之前后》《宝玉祝生的日子》《中秋新词为谁填》等随笔和文学批评,惊动了“红学”界,不得不使人刮目相看,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桥哥说,写杂文随笔,不读鲁迅就没趣了。于是乎,他读鲁迅读得很彻底,哪怕是生辰年月年鉴也不懈怠,显然很符合桥哥的性格。本色侠肝义胆,读了鲁迅著作如虎添翼,与川渝籍青年评论家李明泉、向荣一道,在两地报刊开辟了一个“三人谈”专栏。他像一块石头,投进平静的湖里,泛起阵阵涟漪,一时波光粼粼。

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桥哥时常提醒自己和大家,别忘了学习,别忘了读书,别为世俗所动。如此,如此。

为买齐一套《辞源》,整整花了十年。在成都当时的新华书店终于买到《管锥编》,如获至宝。那不能不说这是桥哥的学习态度和做学问的定力。单就“钱学”《管锥编》而言,含盖的信息量大密集,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周易、左传、史记、老子、列子、楚辞等等。“为学术而学术”,旁征博引,路子稀罕。时而一条古希腊语,时而一则法国名人典故。这是一部很难读的著作。难以想像,桥哥的毅力和精神是何等学而不厌和坚韧不拔。

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守望,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桥哥的研析成果和文学作品已经突现。文学批评与随笔,在省级以上报刊和大型月刊发表已达三、四十余万字。九十年代至今,文化成果和作品得到文化界和社会的认同。摘得了“四川文学奖”、“《四川日报》文学奖”、“四川省文艺评论奖”,成为中国作协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学奖第二届、第三届、第八届评委,现在被《成都晚报》聘为每周一期专栏作家。并且,桥哥著作丰厚,《破壳的声音》《向往天葬》《缅怀清苦》《远去的雷声》《都市童话》《花开了花落了》《随风飘渺》《独自行走》《网络里的一只禅》《缄默》等文艺评论、随笔、散文、政论、诗集集结出版。这是桥哥的文学追寻定力的写照。

桥哥有一句自嘲:“文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奇迹!”其实,这种清心寡欲的文化苦旅却饱含着一个文化学者、真正做学问的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在这清苦的背面,不难看出这是一道民族希望的绚烂风景,因而受到世人景仰和膜拜则也就在情理之中。

桥哥在《人民日报》刊载的散文《仲春佛来山》《骑车乡间》《莼菜的味道》,在《中国作家》年第六期刊载的四千多字、三百行长诗《城市有感》,特别是发表于《十月》年第三期长篇小说《01末日微红》,专家学者赞不绝口。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称之为:一种真正的幽默感;《十月》主编陈东捷说:把机关生活作为生态来写很特别;四川省文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评价概括为“机趣”;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评论家向荣认为,文本知识和生存知识积累贯通。不得不说,桥哥的文学思想是何等坚实,文学路子是何等宽广。

桥哥的文学地位来自生活的认知,来自桥哥的勤奋和坚守。他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时不时带来惊喜,带来感动。正是这种惊喜和感动,激励着你不由自主面朝这个方向笔耕不辍。

想念与桥哥在一起!想念与同事老师宋亚西、何鸣声、葛跃伦在一起!年轻时本想表达一下对桥哥的认知和感激之情,但又有所顾虑,怕产生异议。步入暮年想向桥哥阐开心扉,则又脑筋愚钝,言不由衷。回望那段清苦而劳顿的日子,我感慨万千。有你们真好!有你桥哥,足以慰风尘!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杨柏书,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下过乡,扛过枪。偶有小稿见报端。现供职于长宁县委宣传部。

《天府散文》编委成员

总编:胡大奎

主编:唐明霞

编委:张小明李红军姚佳梁有劳

投稿邮箱:

qq.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
吡美莫司乳膏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ys/10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