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明我与成都晚报的一份情缘

我与成都晚报的一份情缘

作者▕张浩明

成都晚报于年3月底休刊了,对于这份报纸,心中真正是难以割舍。

这么多年来,我与晚报有一段很深的投稿情缘,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心潮起伏,今日仍想说说。

早年我痴迷学写小说,虽然发过好几篇,其中有篇还获成都市业余创作白果奖。后来工作变动,长期出差,深感写小说劳心劳力太累,写一万把字的短篇,打草稿修改加誊正起码要写五万字之多。加之自已才具所限和疏懒,我想改改思路,不妨向报纸写稿投稿。

那时成都晚报在成都市民中影响非常大,下午好多报亭排队买晚报已是寻常之景,自己也爱读,便首选向成都晚报投稿。

记得年冬,我去山东潍坊出差,便去买了本字一页的稿笺,写了篇近字的短文《谢公和书》,从潍坊向成都寄出。我出差回来,朋友告诉我,文章已发表,时间是年2月23日,这是我在晚报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不久我收到晚报《人生》栏目老师手写的约稿信,鼓励我多写稿多给人生栏目来稿。受此鼓励,笔头便来得快了些,接着我在这一栏目不时地亮相,投去的都发表了,成活率百分之百,有的文章还上了报纸当日的要目。

上世纪90年代初,正是全国企业间拖欠三角债最为泛滥的时间段,政府也采取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我长期在外为单位催债讨债,走南闯北,耳闻目睹,深深的感受了其中的酸涩苦辣,我便在差旅途中草成一篇近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债海轶事》,回蓉后寄给了晚报,没几天收到报社来信说“此稿将用,勿念!”结果这篇文稿在徐联老师主持的“文学角”栏目发表,占了报纸一个整版,时间是年8月1日。受此待遇我高兴了几天。

随后冯志城老师主特的晚报“咋日故事”栏目和“第二视点”栏目都发了我不少作品,记得有篇文章需配发照片,我去报社交照片,冯志城老师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看他桌上堆起的一大摞来稿,冯老师说,你的来稿我都先处理,写得有意思,继续努力!十分感激的是,我的来稿冯志诚老师篇篇都用了。

晚报有个我十分喜欢的栏目“男女时空”,我也写了不少发了不少。主持该栏目的老师报纸上留名是任雪鸿,后来才知道是三个老师的团队组合。有时稿子多写了两篇,又都想发表,就用家人和孩子的名字投去,通联地址也由单位改作家里。

我给“男女时空栏目投稿”还发生过一件趣事。比如我曾写了三篇表现那时大学生爱情生话的文稿,篇名为《实验浪慢》《K儿的距离美感和《松松的新感觉》。这些故事都是听我儿子和姪女摆的,那时坊间都把他们叫为“新兴人类”。我听了这些龙门阵很感兴趣,文章完稿后,我以为我这父辈人物投这类文稿不宜,便以“明天”的署名,通联地址变作了我儿子就读的那所大学。结果全部发表,编辑老师还给我儿子写了封热情鼓励的信。其实儿子是个“理工男”,不喜欢写作。但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晚报老师发文是以文稿的质量为准。

另外我还有篇《与友作秋虫哀鸣》就是用家人的名字发表的。不久晚报还开设了一个叫“绿色情怀”的栏目,我投三篇用三篇。

年晚报改作小版面,主持锦水副刋的潘文伟老师也发了我写老成都街巷及其它文章,发表前潘文伟老师还四处寻问我的电话,核实文章内容,投去的全部上了锦水副刋。至今我未与潘老师见过一面,尽管时过境迁,这里我向潘文伟老师深表谢意。

年5月,我才学会玩智能手机,也开始在一些新媒体发表写老成都生话的文章,晚报的李扬老师联系上了我,并向我约稿。有了李扬老师的热情支持和抬爱,我开始在晚报写“老成都七十二行”及老成都街巷的文章,共50多篇。其中“老成都七十二行”系列文章获年四川省报纸副刊评比二等奖。

有天李扬老师通知我去晚报领取奖状,有幸与李扬老师谋面,大家相谈甚欢。李扬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待人真诚,给我留下极深的映象。这里再次谢谢李扬老师!

从年2月23日在晚报发表第一篇作品起,到年3月11日发表最后一篇作品《有段老城墙相伴的日子苦闷和牢骚总会被她温暖的手抚慰》,我在晚报的表演也划上了句号。

这些年我在晚报发文一百多篇,凑起来也有10万字以上,也可集结出本薄薄的书了。当然这只是感叹感叹而已。凡在晚报发表过的大多数作品,经过适当修改,近年来我都陆续晒于成都的新媒体上,点击率读者留言都不错。

如今,这些已成往事,不管往事如烟还是并非如烟,我都要记下这点点滴滴。

我与成都晚报有缘,与主持各个栏目的互不认识的编辑老师有缘,没有这种缘份,我发不了这些作品,更不可能结识新媒体平台留言的网友们。

别了,我深爱着的成都晚报!

原创与情怀

一个有趣的灵魂在等你

投稿邮箱

psxt

qq.







































昆明治疗儿童白癜风
白癜风品牌影响力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ys/10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