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ldquo走向未来

北京白癜风怎样治疗 http://www.sjqbdf.com/

提示:点击标题下方南方教育时报一键   “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风靡大江南北,借助爱国主题,流行音乐甩掉了“靡靡之音”的帽子,此前只敢在私下唱、不能公开提的“腐朽文化”,终于堂堂正正飞入寻常百姓家。面壁十年,厚壁终于被突破,再没有什么,比这更让年的中国人对前途充满自信。

  

走向世界时的惶惑

  年6月20日,长城饭店正式营业,它是中国第一座玻璃外墙的高层建筑,也是中国第一家五星级饭店,2个月前,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曾在此下榻。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写道:乍看上去,它好像与周围的环境不大协调。长城饭店是令人瞠目的暴发户生活方式的象征,是西方物质主义时尚的一个实例。一位来访的朋友一边在前厅品尝林茨果子牛油蛋糕,一边说道:“在这里,只有窗外的尘土是中国货。”

  这一年,“健美操”开始流行,日本记者写道,它的独特之处是在西欧风格的广播体操中,掺杂了“踢腿”和“出拳”这些中国武术动作。而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也正式开播。

  中国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奔向世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三信危机”(信仰危机、信念危机、信任危机)。随着“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脑体倒挂现象日益凸显,人们开始怀疑:读书有用吗?知识的力量在哪里?

  

“走向未来丛书”轰动问世

  年,《青年文稿丛刊》正式出版,因内容争议较大,第一期《历史的沉思》便被叫停。书中共收入了10篇论文,分别出自白南生、王小强、林春、刘青峰、李银河等人之手,他们多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对西方学术新动向比较熟悉,但在传统研究体制中却难以被认同。

年版《增长的极限》书封。

  该书仅印刷了册,几乎没有社会反响,却让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学者聚合起来。他们成立了编委会,以当年法国“百科全书派”和战后日本“岩波书店”为榜样,致力于启蒙事业。

  当时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走向世界丛书”在学界引发轰动,这批年轻学者得到启发,将他们计划推出的丛书命名为“走向未来丛书”。年3月,首批12本“走向未来丛书”正式面世。据《读书》前主编沈昌文先生回忆:“这套丛书(指《走向未来丛书》)的第一笔钱来自王岐山,他支持了元。”在当时,这不是一笔小数目。

  丛书出版后立刻引发轰动,4个小时内全部售完,出版社加印30万套,仅上海市一地便订走5万套。

  评论家赵诚则认为,“(走向未来丛书)是启蒙一代人的文化丛书……把一代青年学子从过去对世界和历史的单线条的公式化说教中解放了出来。这套丛书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事件”。认为它“开一代风气之先”。

  学者陈来称,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中,主要参与者是三个代表性的知识群体,即:“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以及“中国文化书院”。

  年9月3日,《人民日报》也以《一套开阔眼界的大型丛书》为题,称赞道:“丛书涉及许多读者不熟悉的新知识,丛书作者力求叙述深入淡出,书中穿插了不少有趣的故事,运用了不少生动的比喻,读来兴味盎然。”

  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中,这套书的地位不可磨灭。

  

中学生也看《存在与时间》

  一套“严肃书籍”,为什么如此受欢迎?一方面,“文革”结束不久,书籍和知识普遍匮乏。年中国出版图书2.7万种,而年只有1.4万种,年更下降到种,在年至年10年中,全国出版新书只有种,即使到了年,全国出版图书仍不足3.2万种,且从印刷量看,教材占半壁江山,好书太少,读者普遍有饥饿感。

  另一方面,当时精英阅读与大众阅读之间区分不明显,知识专业分化程度低,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尼采的《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等皆成畅销书,“走向未来丛书”介绍了西方最新学术成果,让人大开眼界,行文却平易,没有基础的读者也能看懂,自然受欢迎。

  学者宋文京回忆:“我年去北京……北京的女青年下班,自行车的篮框里放着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西红柿;连公交车上的中学生的书包里,都有一本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当时,《存在与时间》销量竟达10万册。

  

为何出现“文化热”?

  有学者认为,过去百余年,中国社会共出现过三次比较大的启蒙思潮,而上世纪80年代达到新高峰。在知识界,人们普遍认为那是“中国的浪漫时代”。

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阅读充满了热情。

图为当时的人们在书店外排队买书。

  无怪乎人们后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这一代人之所以始终无法超越80年代,也因为那个光辉岁月,给了我们最初的熏陶和打磨。那些被发配流放和无视的长辈,都活在那时。他们给了我们认识世界的遗训,使得我们不再蒙昧于天良。而今,那一代已经凋谢殆尽,而我们也开始要步入残阳斜照了。”

  但,对当时的“文化热”也存有异议。学者甘阳在年的一篇文章中批评道:“年代的‘文化热’在今天的人看来或许不可思议:‘文化’是什么?这虚无缥缈的东西有什么可讨论的?不以经济为中心,却以文化为中心,足见年代的人是多么地迂腐、可笑、不现代!”

  学者吴冠军说:当下知识分子们想象性地进入“年代”这片幻想性空间,不过是带着“诗意”带着“自信”地展示着他们欲望的幻觉性满足。

  李泽厚则认为,许多问题,本是制度缺陷,却被大而化之地说成是文化缺陷,而文化既人人有责又无人负责,如此没有批评对象的批评,反而模糊了真问题。

  或者,“文化热”有其被动的一面,因当时在其他领域仍难展开新话题,人们只能借文化话题间接表达意愿。

  

金庸琼瑶替代了“走向未来”

  “走向未来丛书”最终出版了74种,没能完成原计划种的目标,上世纪80年代末,实际编辑完成88种。因“年后期出版的一些书,都程度不同地塞进了他们(指少数编辑者)的私货,特别是年以后,有少数图书成了他们否定四项基本原则,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阵地”,被暂时叫停,以后未再继续。

  据《出版参考》报道,经有关单位评估,在已出版的74种书中,观点正确、质量好的有9种,有一定参考借鉴价值的36种,无严重倾向问题但属于无分析批判地加以引进的18种,严重问题的有11种。

  “走向未来丛书”式微后,金庸、琼瑶等港台作家的书开始流行,租书摊遍布各城市,盗版书横行市场。

  《我的中国心》后被收入中学课本,金庸《天龙八部》的一个章节亦被收入。而“走向未来丛书”因属普及性作品,故很少被图书馆收藏,今天年轻人多已不知。

  年11月,“走向未来丛书”中《增长的极限》被选入第九届深圳读书月“30年30本书”,有学者认为,它是百年来最重要的书,但在网上,它年的版本拍卖价格只有3元。

  

相关链接

张黎群:一个大写的共产党人

  提起“走向未来丛书”,不能不提到张黎群,他堪称是这套丛书的守护神。在丛书出版面临困境时,他不仅为编委会提供了合法身分,还帮助联系了四川人民出版社。他一生从教时间不长,但同样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有了优秀的青年一代,民族才能进步。青年的面貌,代表着国家未来的面貌。为青年工作,就是为未来工作。”

  张黎群本名黎储力,年生于四川蒲江一家富有的地主家中,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年来到延安。曾任《新华日报》研究室主任,跟随周恩来工作。

  年4月27日,《中国青年报》创刊,张黎群任社长兼总编。按当时宣传纪律,新华社的消息、文章和《人民日报》的社论必须登,否则就是违反命令,这些死框框太多,如何把报纸办出特色?他向周恩来请教,周说:“我们过去在山沟里办报,读者对象主要是工农兵和干部,入城后情况就不同了……按解放前那样办不行,读者不会习惯,达不到教育、宣传的目的。”

  在周恩来的启发下,张黎群决定革新版面、拓宽内容,鼓励编辑记者讲真话。比如推出《辣椒》副刊,专门批评个别干部作风腐败,还有《星期天》副刊,鼓励青年人要敢穿“花衣服”,学会美化生活。毛泽东曾说:“我就爱看《中国青年报》,不爱看《人民日报》。”

  在“反右”运动中,他因提出报纸不能简单地成为“传声筒”“布告牌”,差点被打成右派。后调到四川工作,承担了《重庆日报》、《成都晚报》专栏的写作工作,没想到“文革”中因此被打成四川的“三家村”,入狱7年半。

  出狱后,张黎群一度任浙江大学第二书记,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中国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创建并领导了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初步健全了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犯罪学理论体系,填补了学术空白。

  一次,张黎群拜访海灯法师,看老人80多岁了,仍布衣蔬食,打坐如常,劝他注意休息,不要再当苦行僧,海灯答道:“守寡一辈子了,到老了,不能再嫁人。”张黎群感慨万分:一个和尚都能坚守信仰,为什么许多共产党员却做不到?他激动地写道:“日子过得太快了!转眼四十年了,我们这一代人都已是满头皆霜。共产党内产生了腐败现象,能否跳出那个‘兴勃亡忽’的‘周期律’,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了!”

  张黎群人格伟岸,高风亮节,勇于担当,虽遭遇许多侮辱挫折,但“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初心始终未改。年,他因病去世,享年85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sj/122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