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杂志特约作者屠悦
昨天依旧是太阳当空照,然而,《文化交流》杂志社里却有一场头脑风暴。
为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合作,我们请来近30位嘉宾为杂志献计献策。
与其说是一场座谈会,不如说是一次老友记。这些嘉宾不但是浙江文化圈的大咖,更是《文化交流》的老相识。
如此,大家坐在一起,回忆往日的故事,展望未来的画面,甚好,甚好。
冯洁(著名编剧、曾任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副团长)
“《文化交流》比小百花小两岁,一直以来在报道方面对小百花也是很厚爱。事实上,办一本杂志和一个剧团演戏是相似的。浙江的文化,小百花以演出的形式‘走出去’,《文化交流》也在用文字的力量传播。”
很让我们感动的是,作为杂志的老朋友,她特意带来一份礼物——年6月份的杂志。当这本珍藏和年6月份的杂志并列摆在一起时,现场有种时空交错的穿越感。杂志封面上著名画家靳尚谊的作品,一下把在座的各位拉到15年前的浙江。冯洁说起杂志和小百花的过往,很动容。
孙昌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协副主席)
“我真的是杂志的老朋友了,也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了各地的读者。上次写的笕桥航校旧址,就有河北等地的读者联系我,他们说通过阅读我的文字,对这段历史感触深刻。”
相信杂志的读者一定对他有深刻的印象,我们刊登过好几篇关于杭州笕桥航校历史的精彩文章,都是出自他手。
年,他还出版了一本讲笕桥航校故事的书《鹰从笕桥起飞》。今年5月份,他在杂志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尤其收获热烈反响。
蔡琴(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
“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曾给现任《文化交流》负责人吴蒂、编辑陈骥做过通讯员,如今又给杂志供稿。时光如梭,一路走来,内心有不少感慨。真心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合作,将浙江的文化做得不仅有‘自信’,更有‘他信’!”
她在微博上人气很高,目前虏获粉丝11万。作为“人设高冷”的博物馆负责人,私底下的她将女性特有的柔美与聪慧发挥到精妙。
这种魅力,可以透过今年4月她在《文化交流》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感受到。她撰写的文博美文具备深厚的学术积淀,有思想深度,行文大气,最重要的是让博物馆与普通人的关系更亲密。
郭艺(浙江省非遗中心主任)
“年《文化交流》创刊,年,我开始为杂志写稿子,写得还挺多的。这么多年来,杂志封面没有太多变化,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我觉得很亲切。”
有心的读者会觉得这位美女(右)很眼熟。
在杂志关于浙江非遗文化的报道中,她的身影常出现。
在浙江的小村落调研,在贵州的非遗馆走亲,在德国筹备浙江非遗展……可以说,她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nr/14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