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年的寻常一天。By木鱼
外地人曾这样看成都的房子。
年,贾平凹到了成都,和几个朋友终日游荡。
“从街头往每一条小巷望去,树木很多,枝叶清新,路面潮潮的,不浮一点灰尘,家门口,都置有花草……那街巷全是窄窄的,没有上海的高楼,也少于北京的四合院,那二层楼舍,全然木的结构,随便往哪家门里望去,内房竹帘垂着,袅袅燃一炷卫生香烟。”
穿过秦岭而来的他,笔下有里有院,难掩倾慕。
▲淹没在居民楼中的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教学楼,建于年。By朱毁毁
这可能是商品房住宅时代之前,对成都人生活空间逼真的勾画。
外人的视觉其实并不重要。对成都人来说,这座城市的宏大叙事,由闪着微光的涓滴——即成千上万个大小不一的空间汇集而成。
这些空间的切割和塑造,对从业者堪称事业和江湖;而对普通人只意味着:家。
01
年,全国住房改革起步,这是公认的房地产市场化的开端。
但成都,早就“抢跑”了。
抢跑的内在原因,首先是成都人喜欢“折腾”自家的空间。
成都人家里的居住空间,一度是什么样子?
平房,院子,筒子楼。
▲一环,一栋“鸳鸯楼”在四十年后的意外走红,但仅限于拍照,而不代表着成都人真的想要再住进去。By刘陈平
筒子楼,楼道里的烟熏火燎,夹杂着家长里短的欢声笑语。那年头,谁家都差不多啊。
平房和大杂院,儿时的小伙伴一起玩耍,逮猫猫儿、跳橡皮筋、玻璃弹子、扇纸牌……太多的儿时记忆。
在年代中期到年代初,成都兴起了对住宅的自我改造。以院坝房(平房、部分杂院)为例,视老墙的成色或住户需要,或者拆空另砌成砖墙,或以水泥、涂料、油漆、白纸粉饰一新。
室内大都吊了顶,用纸板、篾席、讲究的用层板打格做天花板,既遮老房子头顶的阴暗破陋(天花板以上部分大都保持旧貌),也挡灰尘。室内泥巴地面改成三合土或水泥地面,妖艳儿的还把自己屋前街沿地面也铺成水泥地,更妖艳儿的外墙和街沿地面铺水磨石,妖艳儿得不摆了的铺成大理石。
▲年代,成都的西式客厅。By刘陈平
▲年代,成都的中式院落。By刘陈平
当时新东门街就有这么一家,从最里面的厨房一直铺到街沿外端,都是褐色大理石,房子也不止于改建而是整体重建,推倒青瓦屋顶,砌成二层水泥楼房,置身保持低矮青瓦屋顶的邻居四周,鹤立鸡群,惹得行人经过都要多看一眼,并偏头捎带观察一下堂屋——现在叫客厅了——的装修和摆设,自然,与大理石地面匹配的是宫殿式的水晶玻璃大吊灯,客厅占了过去整间房子的面积,不下于二十五平米。年,成都呈现一波实质性的商品房开发。
这一年,席文举还在写他的新闻批评心理学,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尚无踪迹;与此同理,《成都商报》也仅在何华章的意识中存在。
他们当然也不会知道,后来很多年里,他们手上菲薄的报纸,纸张费用远超0.5元报纸零售价。每天印刷十万份报纸的经济原动力来自于房地产广告,最多时一年几个亿。
而年率先启动有限改革的《成都晚报》,却记录着成都房地产市场化最早的痕迹。
这段时间,别墅大行其道。
▲年,锦绣花园,电话号码仅有6位的时代出街广告。
▲年,绘上了白描建筑图的别墅广告。
当然,也有电梯房。
▲年,主城区一个楼盘的“高档”与“华侨”。
但所有住宅空间变化,都是在城市空间变化中得以实施的。年,棕北小区竹苑作为四川省首批外销商品房,7月16日在香港发售。当时的成都,派出了一名副市长去剪彩。
▲年,承诺在次年8月交房的棕北住宅小区竹苑的广告。By成都晚报。
这张广告之所以重要,因为它还记录了当时成都的城市、街道等细节。
我们把位置图放大一点看。
第一,现在的科华北路,当时叫红星中路。
第二,对面现在是川大西门,当时还是成都科技大学。两年之后,悲催的94级发现自己成为了“四川联合大学”学生,有些人到现在也没有去换“四川大学”毕业证。
第三,看到锦江宾馆和岷山饭店的标记范围不禁笑了,估计得有一万多亩吧要真是这样。
这个时段,其实成都并没有大家想的那样古老与安详,而是和整个世界一并呼吸。
竹苑的房子是进步的一种,人们后来回忆,“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房子,太安逸了。”
那是一个不安分的年代。同一时期,《成都晚报》登出了这样的广告,躁动成都青年——你也可以不开发“成都的浦东”了,直接去真的浦东。
▲年,一份让人去上海置业的成都广告。By成都晚报。
竹苑当时被誉为是高档社区,但没有电梯,也没有地下停车库——随着成都人越来越爱买车,路被挤得越来越窄。绿化其实也挺少的……零八大地震,大家在竹林硬地上睡了一晚,腰酸背痛。
但当时,大家觉得是很好的——一切都很好,年,第一家互惠超市开在了棕北小区——也被认为是“国际化”的配套。
我的同事老J在那里,一个晚上被对面阳台上吵闹不休的留学生闹得无法安眠,只好大声用英语呵斥。
那也很国际。
02
当年,《蜗居》低调登陆上海电视台,令人惊叹。
在几乎零宣传的情况下,四天就打破了收视纪录。房子,这个耗尽无数国人的心力和物力的产物,第一次被光明正大地摆到了台面上。
但对成都人来说,他们同时还执迷于另外一部片子——张国立的《大生活》。
因为一些人认为《蜗居》挺“假”的——有点像涂松岩主演的那部《双面胶》,主角过得锱铢必较,但剧里他们住的楼中楼,在现实中要值两三千万。
张国立的《大生活》,在成都拍了70天——经历了地震,经历了一晚上打多个闪电。该剧拍摄的空间,是一个成都的大杂院。
成都人看着,觉得很怀旧。
▲年,这家别墅的开发商曾邀请来张帝举办“堂会”,名噪一时。By成都晚报。
之于其他买不起别墅的成都人,多层是个选择。
我们看了一下当年成都人的居所空间,有明显的时代痕迹。
▲年,芳草地当年的户型,不但没有日本人那种细致的玄关,连各套房之间的隔阂都不明确标注。
这种房子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追求房间多;第二是特别强调,客厅大。
因为在那个年代,带朋友在家里玩是司空见惯的。
再说一句,彼时很多小区名字都叫花园,如锦绣花园、杜甫花园、金都花园、宝瓶花园、王府花园、新加坡花园……
▲年,太升大厦是个另类,强调自己高,很高。By成都晚报
▲年,红运花园的位置和户型图。By成都商报
没办法,每个购房者和每个开发商都要做出选择。
当主城越来越“拥挤”,别墅必然属于更有钱的购房者。如果你钱不多,还想享受那种尺幅大、功能多的房子,那就……往外走。
所以郊县商品房的开发历史也比大家想的更早,这是必然的。
▲这张广告做得挺好的,我一直以为是元/㎡而不是。
▲这段时间非但离广告法违禁词还远,而且也允许使用繁体字,突出房企的“外来”性。
▲元/平方米,而且设了“工人房”。年的“工人房”,是不是比你想象的更早?
在主城,有关大众居住的思考和实践早就在进行,其中还有两个相关细节——
▲年,对于成都地铁最早的报道之一。当时已经预见到了对于居住的印象。By成都商报
▲年,公积金制度的施行。By成都晚报
低密居所走出主城,已久。年,清水溪别墅算是在牧马山开始垦荒;年青城山-都江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成都十多家房地产开发商齐聚青城山,联手助推“5天工作,2天休闲旅游”的“5+2”生活模式。
▲低密持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nr/13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