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研究媒介形态演化规律的话,都市报是最好的样本。短短40年,都市报就走过了一般媒介形态从诞生、繁荣到衰退的全过程。因此,对于都市报发展历程的梳理研究对于研究媒介形态演化规律具有理论价值。
都市报是市场化最为彻底的报纸,在中国报业40年的发展历程中,都市报给予中国报业很大的经济支撑。可以说,正是因为有都市报提供的经济支持,中国的报业集团才能够成形,中国报业才能够继续二十多年的繁荣。当前,都市报面临较大困难,一些都市报停刊休刊。回溯都市报发展的历史,以史为鉴,对于当前都市报以及整个报业的转型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都市报“前传”:
作为机关报补充角色的晚报
人们一般都是从年《华西都市报》的创刊作为都市报的起点;但从研究媒介形态演化规律的角度,都市报的历史应该以改革开放后晚报的复刊作为起点。晚报是“党报的补充”,晚报不需要承担党报的宣传类任务,主要提供人们晚上的消遣阅读,总的风格按照赵超构的定义就是“短、广、软”的报纸。在都市报刚创刊的时候,“都市报之父”席文举都称其为“新型晚报”。某种意义上,晚报的复刊就是都市报的“前传”。
年后,最早复刊的晚报是《南昌晚报》,时间是年11月1日,此后,有很多晚报也很快复刊、创刊,到年,全国就有30家晚报。年全国晚报增至47家。年,全国晚报达到51家。晚报发行量也剧增。年,《新民晚报》的平均期发行量超过万份,《羊城晚报》平均期发行量达万份,《北京晚报》82万份,《今晚报》50万份,《成都晚报》30万份。
晚报的迅猛发展主要源自于当时的媒介格局所留下的发展空间,报业长期以来以机关报为主,新闻题材主要是政府的各种活动、会议,刊登各种政令、文件、典型报道等,新闻内容大部分都比较生硬,可读性差;加上文革影响,惯性思维下,新闻报道充斥着口号,读者对这种机关报风格早已厌倦。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人民生产生活各个领域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们迫切需要那些贴近生活实际,新鲜活泼,能够为读者带来愉悦,并提供服务的报纸。在这样的情况下,年《羊城晚报》复刊提出了新的口号:“姓党、姓晚、又姓羊”;年,《新民晚报》赵超构提出“我们的报纸决不是专门办给领导同志看的”等一系列超前的办报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引下,晚报主打社会新闻、文娱新闻、副刊,弥补了机关报的不足,与机关报形成差异化竞争态势,在贴近性、可读性、趣味性、服务性等方面更有优势,自然获得了竞争优势,赢得读者青睐。
从某种意义上说,晚报的勃兴,并不是市场的行为,而依然是行政对媒介资源的再分配。晚报的行政色彩非常浓,党报获得的是公费订阅的读者资源,而晚报定位于“日报的补充”和“茶余饭后”,是“八小时以外”的读者资源。两者形成了错位竞争。从这个角度看,晚报的差异化特色是晚报获得市场的关键。
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吸引来大量跟风者,同化作用随之发生。出现了在同一个城市同时创办有两份晚报的情况。一般都是一份省级党报办的晚报,一份市级党报办的晚报的格局。党报创办晚报的主要目的是着眼于晚报的“造血功能”,成为报社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反哺党报发展。大量晚报的问世,面对同质化,差异化开始发生作用,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晚报,都属于晚报风格。“晚报现象”令人瞩目。
二、晚报对于党报的冲击与挑战
晚报通过内容的渐变形成了与党报的题材竞争,又用鲜活明快、读者喜闻乐见的风格打败了党报。而与晚报的繁荣伴随的是党报的衰落。
《人民日报》从年到年这15年间的发行量下降幅度近60%,根据年1月的统计数字,各省机关报与历史最高发行量相比普遍下滑40%左右,发行量下跌幅度达30%以上的省级党报有23家,《安徽日报》比历史最高发行量下跌60%。《河南日报》的发行量与年相比,负增长51%、《四川日报》与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为-44%、《陕西日报》与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为-33%、《广西日报》为-57%。
年初,中宣部原副部长徐光春透露,中央的十多家报纸中,年1月的发行量只有两家增长,各增长了0.34%和1.1%,而其余的报纸发行量都是下降。
从年到年,中国31家省级党报发行量连年下滑,从年平均发行量37.78万份,下降到年的28.66万份。年,全国省级党报的平均发行量甚至跌至最低点23.91万份。
图1省级党报平均发行量(-)
党报的广告收入也是如此,增幅远低于同期晚报。年,全国报纸广告“十强”中,有8家党报上榜,而到了年,只有2家党报进入前十强。《广州日报》与《深圳特区报》的上榜则主要在于改革力度加大,“都市报化”明显。纯粹行政定位的党报“一泻千里”。
党报面临如此“深重”的危机也并不能全部归因于晚报,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媒介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党报曾经的垄断地位消失了。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从一元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到多元的经济体制,社会对于新闻的需求也趋于多元。社会出现多元的声音,舆论一律不再。媒介形态也日趋多元,党报“号令天下”的局面已不再。行政手段干预媒介接受的情况也开始减少。媒介要实现传播过程,也必须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让受众自主选择。改革开放对于传媒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形成了一个新闻媒介市场。在这个媒介市场中,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一旦可以自由选择,原先的“强制性”媒介必然受到人们报复性的抛弃。
一方面,党报需要承担硬性的政治宣传任务,这种任务明显是给媒介接受减分的;另一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各级政府在大幅地削减原本给予党报的财政补贴,需要党报自己养活自己。年,《人民日报》等8家报纸申请要求对报社进行企业化管理,财政部批转了这个报告。当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报社可以施行企业化管理的政策。自此之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开始成为我国媒体的基本体制。而国家和各地政府对于报社的行政补贴,除了少数民族及边疆地区的党报,都慢慢地取消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省级党报必须自己寻找“生财之路”。党报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仅是为了传播,也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晚报,更是为了生存。此后20年,我们可以看到,党报很大部分的重大举措,都是围绕“找钱”展开的。
三、党报应对晚报的分化策略——都市报
为应对晚报冲击,党报一开始采用叠加方式创办了周末版,但在周末版成效不明显的情况下,党报创办一份晚报与晚报竞争不失为一条很好的方式。但是,当时的新闻出版总署有明确的规定:一个城市不能同时办两份党报。
于是,第一张被称为“都市报”的报纸就这样意外地诞生了,是《贵州都市报》,年创刊;但《贵州都市报》虽然叫都市报,内容、理念、模式却完全是照搬晚报,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创新。即使是到了年,都市报已经如火如荼的时候,依然有很多都市报都认为自己是晚报。比如,被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张都市报的《华西都市报》就称自己是一份面向四川大中小城市的“城市晚报”,是一种“新型晚报”。而且,《华西都市报》在刚开始创刊时,甚至是下午发行的,这是典型的晚报做法。
都市报只是一个城市的“第二张晚报”这种情况,直到《华西都市报》的都市报模式的确立才得以改变。从这一点上说,《华西都市报》被称为“第一张都市报”一点都不为过。正是因为《华西都市报》所开创的都市报模式,包括“市民生活报”的读者定位,新闻策划、新闻追踪、社会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容特色,敲门发行、广告代理运营模式,市场化的管理机制,等等,才使都市报成为一个不同于党报、也不同于晚报的独立报种。
《华西都市报》的迅速走红,催生了各家处于困境中的党报纷纷创办都市报,到年,全国已经有近30家有相当规模的都市报。经营体量都很大,如《三湘都市报》期发行量20万份,年广告收入万元,《燕赵都市报》期发行量35万份,年广告收入万元,《大河报》期发行量46万份、年广告收入万元,《华西都市报》期发行量高达52万份、年广告收入达1.3亿元。“都市报”很快就成为一种“现象”。从而成为党报的重要经济支柱,党报亏损,而子报都市报赚钱,子报养母报成为常态。
有人分析总结都市报繁荣的主要原因包括:市场经济发展、城镇化程度提高、读者需求的多样化、新闻改革进一步深化等。都市报成为一种现象源自于两个客观原因。一是市场经济的确立。年后,连续几年中国经济处于滞增状况,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一直在讨论,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谈话确立了继续市场经济的方向,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更是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市场经济的指向为都市报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和基础,都市报的产生是“媒介生产与读者需求的及时协调”。
二是中国社会的都市化。中国社会的都市化是从户籍政策的逐步松动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初的户籍政策是非常严格的,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农民进城落户的有关规定,农民可以自带口粮进城镇落户。以此作为起点,户籍政策开始松动。此后,各种不同类型的文件逐步出台,“农转非”变得相对容易,城市开始集聚越来越多的人口,年,中国社会的城镇化率达到了28.51%。(图2)这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结构,一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需要媒体作为社会分工沟通的渠道;二是社会利益分配多元、社会意识的多元化,需要不同话语的表达空间。都市报由此获得了生长空间。
四、党报的“都市报化”与都市报的“主流化”
面对都市报的成功,一些党报开始着力借鉴都市报运作方式,提升党报办报水平。但借鉴和模仿使党报呈现出“两张皮”的情况,生硬地加上都市报的内容和风格,党报不像党报,都市报又不像都市报。年,《北京日报》的定位改成了“首都都市机关报”,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版,《北京日报》要“以首都的几家都市报作为竞争对象,也要学习、借鉴、追赶这些竞争对手。这种定位思路基本上成了世纪之交党报的一种趋势和风格,很多党报为了学习借鉴都市报,而刻意增加社会新闻与娱乐新闻,甚至还有花边新闻与娱乐专版……但是在影响力以及吸引力方面,却没有取得多少效果。
一方面是党报的都市报化,而另一方面则是都市报的主流化尝试。竞争的双方都看中了对方的优势,都想为我所用,试图占有多个优势,但结果总是失败。
都市报主流化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都市报模式成功所带来的众多跟风者,让都市报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同质竞争使都市报成本增大,收益摊薄;更为重要的是都市报显得“品位、格调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华西都市报》年公开表示,要在报纸定位上“迈向主流媒体”。此后,全国很多都市报也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都开始宣称自己是“主流媒体”,在办报实践中,主要是采取:强化时政报道力度,减少社会新闻、增加时政报道经济报道、增加新闻评论等。当然更多的都市报仅仅是口号的变化,实质上仍然是原先的不高的格调和品位。
此外,还有报纸口号的改变,《南方都市报》在年的口号是“主流,就是力量”,《新京报》提出“负责报道一切”。从表面上看,都市报的“主流化”诉求比较“高大上”,但实质上,都市报主流化的主要动因就是寻求报业同质竞争中的差异性,试图通过提升报格来增强市场竞争力,最终带来市场畅销。
但在实际运作中,招致的后果未曾想到。
一些媒体一旦控制了目标市场,往往难以抵制导致其他定位的诱惑力,从而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困局。成功也可能会使成功者很快忘记它成功的本来原因,为了其他的需要而折衷其本来战略。可以说,都市报的生存土壤是市民阶层,或者是“市井阶层”。都市报的主要读者就是市民,在都市报的发展中,市井意识、市井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都市报的主流化在模仿学习党报的同时却试图摆脱曾经的支柱——市井文化,它们背离了初衷,失去了本来的风格与优势。
主流化的举措使都市报在新闻价值观上摇摆,大报风范还是大众口味?折衷做法的结果往往是两头都不讨好。这也是媒介演化中的普遍现象和致命败笔,媒介演化的历史不断地告诉我们,不要试图占有多种功能,或拥有多个优势。拥有多种功能的结果一般就是哪种功能都不能获得竞争优势。
进入新世纪,都市报的党报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一是因为都市报的主流化败笔;二则是因为相关主管部门对都市报的新闻加强了管理,都市报的新闻报道尺度越来越小,舆论监督基本绝迹,都市报变得越来越像党报。媒介需要棱角分明,媒介的棱角被磨得平平的,一旦面临新媒介的冲击,功能必然被替代。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造成都市报当前的这种困难局面,“主流化”理念难辞其咎。
五、都市报的同质化与继续分化
都市报模式成功之后,其对其他报种资源的侵占造成了其他报种被动地被同化的情况。除了原有的党报、晚报、广播电视报,纷纷采用都市报模式;还纷纷创办了各种以晨报、早报、时报、金报、消费报、生活报、快报、青年报、商报、信报等为名称,实质上是都市报的报纸。甚至包括上世纪80年代火爆的广播电视报,也在90年代后期由于电视节目预报需求的淡化而逐渐萎缩之后纷纷转型成都市报。
这样一来,都市报领域集中了大量的竞争者,都市报的同质竞争愈演愈烈:报纸从定位、风格,到版面、内容安排、内容特色,甚至发行渠道、广告模式等都变得类似。激烈的同质竞争导致竞争成本的增加与市场空间的相对减少。为争夺非常有限的媒介资源,同城的都市报用尽了所有的手段,媒介竞争演化为低价倾销、发行量争吵、广告杀价,甚至新闻报道上的相互诋毁,以及发行员大街上大打出手。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这种竞争的原始性与简单粗暴在竞争者众多的市场上也是必然。
同质竞争让竞争参与者不堪重负,寻求差异化成为必然的选择。都市报的主流化虽然最后被实践证明很不成功,但也是都市报差异化的众多尝试之一。
实际上,都市报在诞生不久,就分化成两个不同的分支:一种是综合性的新闻类日报,如《华西都市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兰州晨报》等;二是专业性的生活消费类周报,如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相对而言,前者的数量众多,体量庞大,成为中国报业的经济支柱和重要力量;而后者相对数量较少,体量也较小;但它代表的是都市报分化出的一个更细分的报纸,针对的是市民的生活消费服务信息,更有针对性,也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在《申江服务导报》借鉴《精品购物指南》成功后,生活消费类周报开始不断出现,特别是报业集团成立之后,为了集团内部差异定位的需要,几乎每个报业集团都有一份这样的生活消费类周报,它们成为都市报的一个重要分支,分割了一定的读者和广告份额。报纸分化的社会基础除了日趋激烈与“白热化”的同质竞争之外,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各种报纸都能找到各自读者需求的空间。
面对同质竞争,还有一种分化路径是财经报纸。许多报业集团纷纷办起了与第一子报类型相近,定位相似的第二子报。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除了《大河报》之外,又办了《城市早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除了《钱江晚报》外,还有《今日早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除了《华西都市报》之外,还有《天府早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在办《春城晚报》之后,又办了《滇池晨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除了《新安晚报》之外,还拥有《安徽商报》;大众报业集团除了《齐鲁晚报》之外,还创办了《生活日报》……这些子报创办的时间都比较晚,大部分都是在都市报、晚报等已经把市场分割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开始创办。在相对弱势的地位中,为了生存,只能寻找市场的缝隙,实施差异化运营。提供财经信息,依靠“商”字做文章是很多第二子报的首选。但是,由于都市报模式的强势形成一种向心力,就像一个强大的宇宙“黑洞”,吞噬一切,加上财经信息的广告客户群体与都市报同一;大部分的第二子报,即使“财经”定位的口号喊得再响,最后总是不由自主地又落入都市报的巢窠。一些第二子报就开始“停刊休刊”或转型,如武汉的《市场指南报》《武汉商报》,上海的《东方早报》等。第二子报一般是“防波堤”“护卫舰”的角色定位,当这种定位的价值不复存在时,关停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六、已显端倪的都市报未来分化线索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未,都市报诞生不久就开始探索电子版,这是报业数字化的较早尝试。此后,基本上所有的新媒体形态,都市报都尝试过:电子版、电子纸、新闻网站、3D报纸、有声报纸、白癜风怎么样能控制住北京哪有看白癜风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ktaihe.com/cdwbfz/9942.html